《一个共和国土著农民的中国梦:曹老三的镀金时代》
第6节

作者: 何三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半个月前,他已经托媒婆来下了聘礼,但曹启泽在油坊里天天忙炒料,没有收到这个风声,所以自己把自己吓了一跳,虚惊一场。
  当然曹老爷的话,也不是空穴来风,因为曹夫人很喜欢傅春花,最近老是在曹老爷耳边念叨,总想帮丫环找个好人户嫁了。说话的时候,傅春花已经年满十四岁,在那时已经算是可以出嫁的年龄了。
  按曹夫人的意思,帮丫环春花相中的人儿,就是曹启泽。这个娃儿在家里排行老大,为人热情有礼,肯吃苦,品行端正。本地人士,中等家景,自食其力完全没得问题。
  外来户傅宗林听了曹夫人的提亲,也满心欢喜,他觉得花罐子这个地方,山不高坡不陡,宜于农耕,种啥产啥,人不会太吃苦。再说,曹启泽脚下还有两个弟弟,以后曹家人也算有点势力,因为在农村养儿最怕单传,家族势单力薄易受外人欺负。
  双方父母都没得意见,那么,作为要结婚的当事人,这对男女青年互相有没有意见呢?

  说来搞笑,结婚,过去对家族传宗接代很重要,至于要履行结婚职责的青年男女,互相喜不喜欢,其实最不重要,因为自古流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自己跟着走流程入洞房就行了,谁还管你有没有意见呢?话又说回来,就算你有意见,又能怎么样呢?
  好在曹启泽和傅春花,其实过去都经常见面,只是从没认真摆过龙门阵,好感虽谈不上,反感至少是没有的。而且曹启泽对傅家这种外来户,还抱有些同情心理。所以当他听说要“被结婚”,而新娘并不是曹四小姐,他心里一下就踏实了。
  日期:2015-05-19 10:44:00
  于是在1934年农历五月某天,曹启泽在街上粮油店当了大半年卖油郎之后,由曹夫人策划娶亲方案、双方父母竭尽全力操办、两个小青年男女莫名其妙参与其中的迎亲仪式,就按花罐子地方风俗隆重举办了。
  所谓隆重,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女方的陪奁。当地人嫁女,一定要以达到“双铺双盖”为豪华标准,即要四床被子,两床九斤的,两床七斤或五斤的新棉被。被面最豪华的,一定得用保宁(今阆中)或顺庆(今南充)的抽丝绣花大红大绿府绸,差的也得用印花洋布。而作为配套,那还得有四副箱子。

  箱子是嫁女非常重要的道具,其实箱子都有箱架,箱子放在箱架上,被子再放在箱子上,这样,两个人就可以抬着走。女方的陪奁,像新衣服呀,剪刀针头线脑呀,各种生活用品呀,都放在箱子里。家境殷实的人家,还会用大缸小缸抬着粮食呢。
  由于离得很近,花轿就免了,锣鼓响器迎亲队那还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点考察婚礼隆重程度的标准,就是看到场贺礼的人客,是不是足够多。像傅宗林这种外来户,在当地没有人脉,他就只好与曹家一起合办,挣点面子。
  在花罐这一代,其实婚宴的菜式是固定的,即“九个碟子八大碗”。当地人看主家待客是不是诚恳,只需研究最后上桌的那道“粉蒸大肉”,其分量怎么样。

  因为这道菜其实不是给来赴宴的人当场吃的,而是要让他们用油纸包起来,带回去给家人吃的。
  所以,这片肉的分量够不够(有的足有一斤重),味道、火候怎么样,第二天,乡亲们就传得沸沸扬扬了。“某人办事很扎实”,或“某人纯粹就是个水客”,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评语,关系着主家的信誉评级问题。
  曹启泽和傅氏结婚后,就向曹老爷辞了工,在花罐场上租了曹老爷的门面房,开始自己做生意。由于不能跟曹老爷构成直接竞争,曹启泽小夫妻选择的是,开了间南北杂货店,卖些农具铁器如菜刀、锄头、镰刀、砍柴刀、錾子、钢钎之类,竹器如背篼、筛子、抓篱、绳索之类,还有针头线脑、娃娃衣服,还有海带、木耳、红苕干酒等之类的食品。
  由于小两口待人热情、诚恳,做生意也厚道,前来照顾他们生意的顾客越来越多,到后来,岳父傅宗林全家人都来帮忙了,他们的小日子也就越过越滋润。
  光阴似箭,对男人来说,年轻就是战斗力,对女人而言,年轻就有生产力。这不,到了1938年农历7月24日,曹启泽和傅氏的第三个儿子,已经呱呱坠地了。老大叫曹吉贤,老二叫曹礼贤,老三,索性就叫曹永贤吧!
  曹永贤后来还有两个妹妹和一个弟弟,这在没有计划生育的年代,是一个很正常的生育节奏。
  由于曹永贤在家中排行第三,后来在家乡成了风云人物,大家都叫他“曹老三”,其真名反倒渐渐被人淡忘啦!

  (第2节《卖油郎娶亲》完)
  日期:2015-05-19 22:24:08
  (上接第2节《卖油郎娶亲》)
  3、敢杀鬼的曹刀子
  如果说,曹老三有两个“爹”,这话听起来蛮吓人,有的人一下子就以为,他娘暗地里还另给他找了个“爹”。然而这事若推究起来,却毫无逻辑性可言,因为即使曹老三他娘那样干了,终究是见不得阳光的事,万般否认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再公开让曹老三喊“爹”呢?他娘这不是要遭打断腿的节奏吗?
  所以,曹老三能公开喊的第二个“爹”,必然是他亲爹给他找的,是公开的,是见得了阳光经得住风雨、还能让群众那雪亮如雷电的眼光进行X透射的。
  其实在四川农村,过去不少人都有两个、甚至三个“爹”。儿女在小时候多灾多病,大人请神棍巫婆来治,他们经过医神化水、念咒驱邪之后,往往掐指一算,如这小孩五行缺木,就指定他(她)拜一棵大树为干爹,如果缺水,则可能拜一条大河为干爹,如果缺土,就指定一块大石头为干爹。当然更多的时候,是让小孩的爹,另找一个男人来给小孩当“干爹”。
  这“干爹”的角色,充当的是小孩的“保护神”,他力能开山,气能镇邪,最重要的是,逢年过节小孩要例行上门拜节,当干爹的必须给压岁钱或赏钱,而且要说很多吉祥的、励志的话。
  从自古以来的效果看,设置“干爹”这个角色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坑爹”。让男孩女孩拜干爹,都是为了“坑爹”,当然都是坑点小钱,但两个爹之间,往往关系比较好,是朋友,无所谓。
  不过事情发展到最后,社会上竟流行起大姑娘拜“干爹”来,而且未经过双方父母同意,当事男女往往直接就拜倒在床上了,这让编《古词新解》的老古董教授们也弄不懂“干爹”一词的正确涵义了。此乃后话。
  当然,这样拜干爹的目的,无非还是为了“坑爹”,因为拜的太晚,干爹已老,力度就必须足够大,不下猛药不行。据说有些当官的,和有钱的干爹,真的被干女儿给坑惨了,因为大姑娘虽大,毕竟不懂事,喜欢上传个艳照,和炫个富啥的。
  书归正传,曹老三的这个干爹,其实真叫“爹”也行,他绝对够资格给曹老三当爹,因为他不是外人,而是曹老三他爹曹启泽的弟弟,曹老三按辈分,本来就该叫他三爹,他后来自愿当了曹老三的干爹。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