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共和国土著农民的中国梦:曹老三的镀金时代》
第8节

作者: 何三刀
收藏本书TXT下载
  常言说,“打摆子,不是病,来了就要命”。曹刀子特别着急,他就经常背着曹老三上曹家寨、三清宫、马家罐,到处去请和尚、道士、巫婆什么的,给曹老三“劫摆子”。他背着曹老三,一天一个地方,不断地地求人治,可就是治不好。
  曹老三的亲爹见弟弟这样带着娃儿到处治,一连吃了两个多月的药,可病症还是不见好转,害怕自己的儿子,小命要葬送在他手上,就埋怨曹刀子说:这么长时间了,孩子的病为啥总治不好呀?你就是瞎折腾,你根本就不会“劫摆子”。
  曹刀子作为杀猪匠,那性格是火爆的,虽然是自己的亲哥哥,他却受不了哥哥的这份质疑。于是他就生气地顶嘴道:“你牛逼,你厉害,你倒是来把摆子劫住啊!你来把我儿的病治好,我就给你在手板心煎个鸡蛋吃!”
  四川方言俚语“手板心煎鸡蛋”,那就是说绝对不可能的事。哥哥听了,以为是咒骂儿子的病没得治了,那是相当的生气,兄弟俩就论起理来,后来演变为互相问候对方的父母、当然也是自己的父母。这下热闹了,围观群众围堵了半条街,他们说,看了一辈子的热闹,从来还没看过这样精彩的热闹啊!

  场上的两个男主角,还真没让围观群众失望,他们越闹越凶,最后竟然动起手来了。
  见兄弟比武,不少人憋着口粗气,生怕曹刀子惹急了,去屋里拖两把杀猪刀出来,像砍瓜切菜一般,一阵乱砍。实际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别说扭打对象是他大哥,就是跟外人打架干仗,他也不会轻易动刀的。因为作为屠夫,他天天跟他的杀猪刀亲密接触,他十分了解杀猪刀的性能特点,而且相当清楚刀子插进肉体的声响、节奏、手感和后果。
  兄弟打架,吃亏的往往是弟弟,因为按传统道德伦理,他不能放开了施展拳脚去打哥哥。这样曹启泽渐渐就占了上风,手脚并用越战越勇,把弟弟打得连连倒退,赢得了围观者的一片喝彩声。
  眼看再退,就要滚进一个露天的野茅坑了,假如栽进那茅坑,搞得一身屎一身尿,恐怕这辈子就不好意思在花罐场上混了,曹刀子心一横,大喝一声:“麻辣隔壁,越让越来了啊!”虽然他和哥哥是扭打在一起,却扬起头,朝哥哥的面门施展“铁头功”,猛力地磕了过去。
  曹刀子这一磕,力道如山呼海啸,效果如江河倒流,也就是说,他把哥的头整晕了,而且鼻血长流,因为哥哥的鼻梁骨真不禁磕,一磕就断了。
  应该说,曹刀子当场磕断的不止是他哥的鼻梁骨,还磕断了亲情,也磕走了一个到手的儿子。他哥曹启泽被送进南部县城治好了鼻子回来,就把曹老三从他家拉回了乡下自己家,并且俩兄弟见面绕着走,连外人也不如。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年,解放后才和好。这也是后话。
  说来奇怪,自从亲爹和三爹打了那么一架之后,也许是受了惊吓,曹老三的病竟然一天天地好转起来。一个月后,有一天早晨,曹老三起来到花罐街上去,在二爹曹云贤的食店吃了一碗猪血旺子,从那天起,病就彻底好了。
  这病来的莫名其妙,去的也莫名其妙,真实的结果是,抱出去的养子,又回到了亲爹娘的身边。而干爹能保佑干儿的神话,也被打上了个巨大的问号。
  (第3节《敢杀鬼的曹刀子》完毕)
  日期:2015-05-20 21:04:48
  (上接第3节《敢杀鬼的曹刀子》)
  4、曹老三读书记
  曹老三的亲爹曹启泽,本身并没什么文化。但“文化”这玩意,和“智商”是两码事。所以有些大教授的智商值,不一定比文盲就高。
  于是高智商文盲曹启泽,他通过给地主曹老爷打工的经历,竟悟出了文化的重要性,那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他虽然嘴里说不出“知识改变命运”这种高浓缩的经典语录,但睁开眼睛看看,当大官的,经商发大财的,其实都是有文化的人。要知道,能悟出这个道理,相当不容易,因为就是教某些人这个道理,他还听不明白,或者说听不进去。
  所以,就像后来流行的“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差不多,他总结出了花罐乡高智商文盲曹启泽版座右铭:“养儿不读书,不如养头猪。”其句式虽然采用的是顺口溜格式,但其内涵,让文化人在肚子里,也要转他个九曲十八弯,才能完全解释清楚的。

  由此,他就非常重视送子女读书受教育。
  自从那次兄弟俩打架反目后,曹老三就被他亲爹从曹刀子那里接回了家,病好后,他就被送进了学堂。
  曹老三启蒙读书的时间很好记,因为那时正好赶上抗战胜利了。国家的抗战胜利了,同时,他自己的抗战也胜利了。
  那时候农村没有学校,都是由有钱的大户人家,或者十几家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农户凑在一起,共同拿钱请一位教书先生来,在离大家比较近的庙宇、祠堂或大户人家多余的空房子里,开办私塾学堂。
  曹老三读书的学堂在青龙嘴,启蒙老师是杨宗孟先生。杨宗孟年纪大,显得有学问,而且爱国热情很高。面对一群吊鼻涕的娃娃,他的第一课居然板书了“打倒倭寇,还我河山”几个大字,滔滔不绝地给这群小娃娃讲了一天“爱国、爱乡、爱家”的大道理。
  当时,这群娃儿还一个字都不会写,晚上回去,家长考问当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几个黄毛小儿,居然开口闭口都说,“先生说的,一个民族应该追求独立自由,每个人都应该自强不息”,把那些文盲家长们,反而听得真有点懵了,怀疑如果自己亲自去给杨老师当学生,是不是能听得懂他的课,也是个很大的问题。
  于是家长们说:“现在读书,课程好深奥哦!”
  其实呢,小学生的课程,怎么也不会太深奥。国学是首选课,开蒙就买书,有的家长买不起书,就用草纸抄,一本一本地抄下来学习。老师每天要在黑板上写三板字,让学生天天抄写,并要求学生们生背包本。
  杨老师共收了十三个孩子,先后教了《弟子规》、《三字经》、《五字经》、《百家姓》等。学生们很喜欢他,可惜他只教了两年,就过世了。
  日期:2015-05-20 21:06:19

  之后,这十几家农户又合起来请了杜克勤先生,在青岗湾教学。杜先生在学堂教曹老三他们读《论语》、《大学》、《中庸》、《告子》、《离骚》。一开始学的都是古文,后来变成了白话文。
  从现在回头来看,这些内容,许多是大学中文系才会学的,那时居然是初小就在学习。到底是不是该这样教学,教育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谁也说不清楚,因为当时教书的人,现在基本都已经死了。
  杜先生要求学生上午读书,下午背书,每天还要学写十几个生字。如果读过的书,字认不出来,或写错了,一个字要用戒尺打三个手板(即手掌心)。
  结果有的小孩因玩心太重,手都被打肿了,吃饭连筷子都没法拿稳。就这样,还得继续挨打,手不能再打了,就自己抬板凳,躺在长板凳上改打屁股。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