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16年,从月薪285到年薪30万的人生轨迹》
第10节作者:
情绪点子 日期:2013-07-30 01:45:59
第二天,先去了虎门中巴站,找了找以前一起混的兄弟们,有多少算多少,请他们吃了一餐饭。记得当时好像召集了有6-7个人,一起去虎门寨电影院楼下的烧腊档里,那时候物价便宜,满满一大碗叉烧饭,才5块钱。于是管饱,每人两大碗,兄弟们快快乐乐吃了个中午饭。那时候兄弟们都实诚,说去吃饭,就一起都去,吃完了,谢字都不说,转身就都散了。最后剩下2个朋友,我又请他们一起看了个镭射录像。片名似乎叫7CM还是8cm什么的,剧情忘记了。但记得我好像一大半时间都在睡觉。一是困,二是心里放松下来了。
录像看完,也快下午1点了,我就又去富民服装城楼下的书摊里买了2本书。厦门福友管理顾问公司总经理,一个台湾人,林荣瑞出的《品质管理》和《管理技术》,算是上下册的一套书。在前面的工厂里,那个品质主管给我推荐过,我借他的书看了一个星期。现在想来,这两本书算是品质管理和生产管理从业人员的入门必读了。真的很不错的两本书,很实用,也很简练。没有啥花哨的理论,都是实实在在需要用的东西。此后这套书我先后买过多次,但每次买完没多久就被借了不还的君子拿走了。但我从来不觉得怨恨谁,借了不还起码说明这套书还是很有用是不是。此后多年,但凡我手下有刚毕业的学生,我都盛情推荐这两本书。直到今天,我的书架上仍旧有这两本书,那是3年前一次出差的途中,偶尔又见到,买回来珍藏的。
当时这两本书定价好像都是10几块一本,但书摊上大致都是盗版书,因此很便宜,5块一本。3年前我再看,定价已经是30多一本了。物价真的在涨呀。但这两本书,我觉得100块一本都是物有所值的。98-2002年间,这两本书基本每个露天书摊都有,当然都是盗版的了,很多工厂的中基层管理干部似乎也都人手一本,也许这是盗版界最有正能量的一次吧。呵呵,只是亏了林总了,版税损失不少啊。
此后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我都在厂里研读这两本书了,这对我后面第三份工作,做好了铺垫,也获益良多。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下午3点多,我来到要入职的工厂。虽说有点晚了,但还好能赶上入职。
新来的工厂是一个港资企业,主要做螺丝钉的。工厂面积不大,厂房也很简陋,但人数不少,300-400号人吧。比起第一家工厂人数要多多了。但厂里生活条件简陋得多,厂区也缺乏规划,这里盖一个铁皮棚,那里搞一个小两层楼,看得出应该也是慢慢拼凑一点一点建设起来的。远没有台资工厂整齐整洁,这可能算是港资企业的通病吧。
我新的职位是人事助理,职责范围和第一份工作完全相同。也就是管招聘、管考勤、管食堂、管宿舍、管保安、管清洁。但说起在公司管理人员中的地位,其实就比第一家差很多了。在这里我基本上纯粹就一个职员,连公司写字楼,都没有我的一席之地,也就在一楼大堂的一个角落里,给我设了个办公桌,和生管部的两个跟单员坐在一起。二楼和三楼是写字楼,我没事的时候,门都进不去。不过这样也好,乐得没人看着,自由自在。但有些郁闷的是,我们楼下3个人都没有电脑。跟单员都是用电子计算器的,于是我就见识了什么叫五指翻飞,什么叫盲打。真是厉害。
这里的工作其实比第一份更轻松。一是这里基本的工作制度已经形成,人员也基本稳定,大家按部就班做就好了,不需要管着。二是我上头还有个挂职的行政经理,虽然他主要职责是PMC经理,但涉及后勤行政的一些管理性的事务,还是他在做,我其实也就做些事务性工作罢了。
于是每天的工作,1-2个小时做完之后,就是厂内闲逛,说是检查考勤和检查劳动纪律,但实话说那都是瞎话,偷偷的摸索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是真的。开始时候,只敢在下班后躲在宿舍里看书,慢慢胆子大了,就把书拿到办公室里面看了。于是1天8小时,倒有5-6个小时我在自我学习。
写字楼大堂有个后门,出了后门就是生产车间,一侧有一间房,是工程部的绘图室。里面有2男1女三个工程师,每天晚上都是灯火通明在忙着画图。那时候做螺丝钉的工厂很少,机器要从日本进口,搓牙模具据说要从美国加拿大进口,可见不是一般小厂能竞争的。因此厂子的订单充足,24小时基本上是换人不停机。产品的种类也繁多,什么美标,英标,德标,还有什么公制,英制,细微差别就是不同型号。一个型号就得一张图纸,因此这3个工程师差不多要连轴转才能支持生产所需。其中一个工程师,正好和我同一个宿舍(此时还不错,住上二人间了),每天基本上都是看他下半夜才回来睡觉。
那时候我有一项职责,就是晚上也巡夜。主要是厂子不整齐,角角落落很多,而沙角治安不好,到了晚上,据说是盗贼遍地走。周围很多的工厂都有被盗的经历。那时候不比现在,还有红外对射、入侵探测、摄像头监控之类技术安防手段,那时候都是靠人。所以工厂里面养了一支很大的保安员队伍,每天晚上都有差不多10几个保安员,分布在楼顶、围墙岗亭等位置值班,还分明哨和暗哨,呵呵。我的职责就是每天晚上1点到2点左右,要不定时巡视一下,看看有没有脱岗的,睡觉的。其实更多的是和他们聊聊天,帮助他们驱赶一下睡意。为了防止睡过头,我于是上半夜也就不敢睡,年轻人,一睡就睡过头了。那时候孤家寡人一个,没女朋友约会,出去玩也没钱呀,于是就躲在房间看书,很快《品质管理》、《管理技术》两本看完了,接着再把在第一家厂里收集的那些个“红宝书”系统地看了一遍,不到2个星期,就没啥可看的了。呆在宿舍实在无聊,我就跑出去,到工程部绘图室陪3个工程师加班。
刚开始是去坐坐,慢慢熟了,就一遍和他们聊聊天,一边翻他们绘的图纸看。当时厂里也没有绘图电脑,图纸都是手绘的。一来二去聊熟了,就开始帮他们干干活了,例如描描图,测绘些简单的产品图纸之类。反正都是螺丝产品,倒也都还简单,比起我在汽车总厂车间技术室绘的哪些个图,简单不是一个数量级了。但实话说,这个过程真的学到了很多东西,原来香港、英国等地,制图规范和我们中国大学所学的,还是有很多区别的。不但图框格式不同,而且很多画法也不同,例如我们习惯用左视图、俯视图,老外习惯用右视图、顶视图,我们习惯将主视图放在左上角,老外习惯将主视图放在右上角等等,局部视图画法也不一样,而且标注、尺寸等等习惯都不一样。如果没了解这些,光靠我们大学学的那些个理论知识,拿到一张老外的机械图纸,往往还真看不懂啥意思。
和我同一个宿舍的牟工是个思维很活的人,和他聊的时候,他就说手工绘图总有淘汰的一天,要做工程师的话,迟早还是要学电脑绘图的。这一句话对我的影响很大,因为那时候根本没想到未来走品质管理、生产管理的路,直觉觉得大学是学机械类出身,还是最终走技术工程师的路子比较好。于是下定决心,学电脑制图。
那时候工厂的人想学电脑制图,唯一的途径无外乎去厂外社会上的电脑培训班学习。我也去问过,光学费就要1500,这个价格对我当时来说,无异于是天价,因为兜里当时不过只有40-50块钱而已。没办法,这条路行不通,那只有靠自己了。于是一个周六,下班比较早,跑去虎门的新华书店,买了一本《AutoCAD从入门到精通》,准备回来慢慢自学研究了。这次没敢去接头书摊买盗版,因为怕盗版书有些谬误,不要以讹传讹误人子弟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