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五四”时期别的作家不同,早在留学日本期间,鲁迅就开始和许寿裳等探讨起未来中国的出路,并试图以文艺为手段,从而达到改造思想提高国民素质的目的。虽然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他始终不曾放弃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探讨,再加上辛亥革命前后风云变幻的历史,促使他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所以,当别人还在黑暗蒙昧中摸索的时候,他已经站在时代思想的高度,披荆斩棘,开始了自己的战斗生涯。
1907年鲁迅曾写过一篇文章《文化偏至论》,谈到立人的话题,他明确提出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其首在立人”,认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想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最重要的就是立人,人是一个个体,鲁迅非常重视这个个体。只要有无数个具有自觉意识的个体,那么,这个社会、这个民族、这个时代就是相当好的,就是有希望的。那么,又怎样去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第一步,就是从改造国民性开始。
什么是国民性呢?百度百科解释说:国民性,即一个国家的人民由于生存的自然环境所决定的生产方式,从而形成了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由此产生出自己稳定的、独特的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形态。这种结构形态反过来又是国民的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定型化,形成牢固的社会风俗、习惯传统。两者发福交错影响,经历历史积淀,就形成为国民性。国民性包含国民的政治意识、自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交往准则、最普遍的个性素质、心理特征等。国民性是一个国家民族最主要的内在特征。每个国家的民族特性,都有其长处和短处,它对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发展,发生重大影响。
鲁迅认为,我们中国人的国民性中,最让人深恶痛绝的各种恶习包括:中庸、苟安、妥协、忍让、愚昧、迷信、麻木、无聊、奴性、散漫、懒惰、幸灾乐祸、等级观念、自欺欺人、安于命运、崇拜权利、精神胜利、欺弱怕强、盲目自大、排斥外来、害怕变革、拟古仿古、逆来顺受、喜欢团圆、“差不多”论、趋同心理、惟上是从、惟众是从,重群体轻个人等等。所以,鲁迅创作的目的,就是“将旧社会的病根暴露出来,催人留心”,而他创作的题材也“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众中”,写出“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以“引起疗救的注意”(7)。终其一生,这个主题都贯穿着他的全部创作,在这篇文章里,我们就从他的小说作品开始,去探讨一下在他一生思想中占据着至关重要地位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鲁迅虽然以小说而成名,且因小说而知名,但其实小说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并不占最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认识。
首先,从创作时间来看。从一九一八年鲁迅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到一九三五年最后一篇小说《起死》完稿,时间跨度为十七年,但在这十七年中,鲁迅真正用于创作小说的时间并不多,和他整个的创作活动相比,只占很小的比例而已。
其次,从数量来看。鲁迅一生只写过三本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呐喊》收录小说十四篇,《彷徨》收录小说十一篇,《故事新编》收录小说九篇,即使加上早年写成的一篇文言小说《怀旧》,也不过三十五篇而已,不要说和那些著作等身的作家相比,即使放在一般不以小说出名的作家面前,这个数量也不足引以为荣。
再次,从份量来看。除了《阿Q正传》篇幅稍长外,勉强算是中篇,其它无一不是短篇,一辈子从没写出过像样的长篇小说,不仅在当时,就算到现在,还有人以此诟病鲁迅,作为嘲笑他的一个把柄。
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小说之于鲁迅似乎只是“鸡肋”,于其整个的文学成就相比,并没有多少价值。然而事实与此推论相反,鲁迅的小说数十年来却是鲁迅之所以为鲁迅的最显眼的标志,即使他的那些“论敌”们,也不得不心悦诚服。例如骂鲁迅最得最凶的苏雪林,对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就曾评价说:两本,仅仅的两本,但已经使他在将来中国文学史占到永久的地位了。(8)
那么,鲁迅的小说让世人众口一词赞叹不已,他的小说的魅力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创新意义。鲁迅开风气之先,第一个把白话小说搬上近代中国的文坛。虽然以后的写作者随后崛起而从之,并且很多人兼具深厚的外文功底,于外国文学造诣颇深,模仿、引进、创作出更加完美的体裁与形式,但鲁迅始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在众多的作家当中别具一格。
第二,高度成熟的语言艺术。鲁迅推崇“画眼睛”的描写艺术,语言上简洁有力,刻画明晰,在尚未完全成熟的“五四”时期确实如凤毛麟角弥足珍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深邃睿智的思想。鲁迅从青年时期开始,面对积贫积弱的祖国,面对愚昧麻木的国人,就想着如何去改变他们
日期:2009-11-3 19:27:00
的精神,从而达到“立人”的目的,虽然现代论者多鄙之为落后的“启蒙主义”,但鲁迅小说的价值,这其实是精华所在,也是鲁迅小说历经百年而至今为人激赏的原因。下面,我们就从这个角度详细去剖析。
鲁迅小说作品风格极为芜杂,虽然数量不过寥寥数十篇,但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形式。如《狂人日记》,就是由十三则日记组成。《孔乙已》不过是一个酒店小伙计记忆中的几个生活片段。而《一件小事》更像一篇出自初中生的习作。《兔和猫》和《鸭的喜剧》近似于小品,《故事新编》刚是神话、传说和历史人物的演绎。鲁迅笔下的人物形像,从知识分子到人力车夫,从统治阶层到乡村寡妇,从上古神圣到传说英雄,实在是包罗万象,但是就在这看来杂乱不堪的背后,却有一条线贯穿于他的小说之中,那就是他的“改造国民性”主题。鲁迅曾说过:说到“为什么”做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引起疗救的注意”。
在具体的创作中,最为成功的无疑是《阿Q正传》。在这篇小说中,无产无业,甚至无名无姓的阿Q是整个国民形像的典型,他的身上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有的劣根性,卑怯、精神胜利法、夸大狂与自尊癖性、色情狂、萨满教式的卫道精神、狡猾、贪小利、麻木不仁、自轻自贱,欺软怕硬等等,但是在时代的冲击下,阿Q自发的产生了革命的要求,可是,他又如何才能走上革命之路呢?他平生只见过两个革命党,一个已经在城里被杀了头,而另一个就是假洋鬼子,而假洋鬼子根本就不可能允许Q去革命,最终阿Q稀里糊涂的送了命。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诸位先贤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矢志不渝,但他们的牺牲并没有唤醒广大的劳动人民,从而使革命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打倒封建主义,取得真正的胜利。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