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药》中,鲁迅的这一看法更加清晰的显现出来,夏瑜在牢中仍然坚持宣传革命理念,但普通民众却以为他是“疯了”,得到的不过是一顿痛打,而他死后,洒下的鲜血竟然成了华小栓治痨病的“药”,这是何等的讽刺啊!辛亥革命胜利了,但换来的结果不过是剪除了辫子,留下个“中华民国”的空号,现实呢?仍然“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国民还是以前的国民,情形还是以往的情形,甚至更糟。所以,作家在《狂人日记》中,借狂人之口呼喊:“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你们要不改,自己也会吃尽。即使生得多,也会给真的人除灭了,同猎人打完狼子一
样!——同虫子一样!”
要想完成革命先烈未竟的事业,首先是如何唤起民众,改造国民劣根性,再造新的“人”。实现这个目的的第一步方法,就是揭露并批判封建主义幽灵,引起对弱者的同情,对“独裁者”的痛恨,所以也就有了鲁迅笔下形形色色的各种人物。《祝福》中的祥林嫂,身体健壮,勤劳善良,却在丈夫去世之后被婆婆强行改嫁,而当她夫死子亡之后再次回到鲁四老爷家作女工时,封建卫道士鲁四老爷却嫌她: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的,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祥林嫂在柳妈的劝说下用自己所有的积蓄到土地庙捐了门槛,自以为从此重新获得做人的权利,但在鲁四奶奶“祥林嫂,你放着吧”,这一声断喝下彻底绝望,“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强大的封建礼教就这样活活的扼杀了一个卑微而可怜的生命。
就算在《故事新编》中,作者重新解构历史,塑造出了鲜活的各式各样的古人的形像,从《补天》中女娲两腿之间的“小丈夫”,到《理水》中文化山上的红鼻子学者和水利局大员,从迂腐偏执的伯夷叔齐到大而无当的思想家老子庄子,无一不是现实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影射。
另外,就是在他早年写的文言小说《怀旧》中,鲁迅从一个学童眼中所看到的世界,描写了封建势力代表人物秃先生和金耀宗外强中干见风使舵的本性,也刻画了王翁李媪等普通民众愚昧无知麻木不仁,现实的革命对他们丝毫激不起一丝波澜,而他们更多的只是引起对往事的追忆和对“打宝”发财美梦的向往,深刻提示了辛亥革命脱离群众基础因而注定失败的命运。
综上所述,鲁迅的小说固然形式多样,题材芜杂,但在创作思想上却有一条主线贯穿始终,那就是作者的“改造国民性”主题,借用作者在《自题小相》中的一句诗,那就是“灵台无计逃神矢”,而所谓神矢,就是作者“九死而不悔”坚持毕生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三;鲁迅创作思想的嬗变及递深。
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作为一个革命战士,鲁迅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一边战斗一边学习,早年的鲁迅受德国哲学家尼采的超人思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最深,而晚年的鲁迅系统的学习了马克思的著作,接受了马克思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鲁迅思想的转变无疑全部深刻的体现在他的创作当中。
鲁迅创作之初,正值五四运动如火如荼的时候,风云涌动山雨欲来,他手执如椽巨笔,写下一篇篇带血的文字,在无边的孤寂中奔走呼号,鼓励真的勇士不惮于前驱。所以在《狂人日记》中有“救救孩子”的大声呐喊,但是随着五四运动陷入低潮,社会环境产生很大改变,新文化运动在表面上取得了完全的胜利,文言文退出了历史舞台,各种思潮争先涌入,开始了一个全新的轰轰烈烈的时代。但在实际上,中华民国仍然不过是一个挂名,所谓民主、自由不过仍是醉人的梦呓,封建思想毫发无损,独裁者仍然飞扬跋扈,帝国主义列强照旧耀武扬威,社会最低层的人们还在水深火热中挣扎。
到了鲁迅创作的晚期,社会情形更加复杂,斗争也更为激烈,徒然发些“救救孩子”的呼喊,显然已经满足不了斗争的需要,故而晚年的鲁迅技巧更为圆熟,但战斗的意气却冷了不少,但这并不是丧失了斗志,只是火山爆发前最后的沉默,在积攒自己更大的力量,所以他的笔触转向低沉尖锐,老而弥辣。
从鲁迅小说中所塑造的几类典型人物形像身上可以看出这种嬗变与递深。
日期:2009-11-3 19:29:00
第一种,知识分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新式知识分子,一种是封建制度的牺牲品:老式知识分子。新式知识分子可以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为代表,“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就在这明亮的月光照射下,我有了片刻的清醒,开始反思历史以及人生,从而产生了怀疑,“从来这样,就对么?”由怀疑而到反抗,并最终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到了《长明灯》里的疯子,他已经认识到:“我知道的,熄了也还在。”“然而我只能姑且这么办。我先来这么办,容易些。我就要吹熄他,自己熄!”比起空洞的叫喊,鲁迅虽然还是找不到更好的路,但他认为“只能姑且这么办”。我们再看写的更晚的《孤独者》,魏连殳怀抱改造社会的理想,却处处都是死路,连生计都成问题,他曾经真心的认为:“孩子总是好的。他们全是天真……。”而到了后来,“他也用种种方法逗着玩;要他买东西,他就要孩子装一声狗叫,或者磕一个响头。”这真是绝妙的讽刺。就在这荒唐的环境里,他走到生命的尽头,“他在不妥帖的衣冠中,安静地躺着,合了眼,闭着嘴,口角间仿佛含着冰冷的微笑,冷笑着这可笑的死尸。”“像一匹受伤的狼,当深夜在旷野中嗥叫,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
而鲁迅笔下的老式知识分子身上,同样体现出了鲁迅前后不同的态度。如果说孔乙己的悲惨遭遇还能引起人们深切的同情的话,那么到了《白光》里的陈士成,已经不能引起人们哪怕一丝一毫的好感,他就像一具腐烂的尸体,浑身散发着恶臭,让人惟恐避之不及,作者干脆让他葬身于万流湖中。作为选拔封建官僚,维护封建统治的科举制度,到了此时此刻,确实已经万劫不复,而那些老式的知识分子,不过有意或是无意的成了它的牺牲品而已。
第二种,底层劳动妇女。在封建社会三纲五常的威严之下,妇女,无疑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而作为一个伟大的作家,她们的悲惨命运必然会被深深的关注。鲁迅刻画了很多出身底层的妇女形像,最为典型的有三个。
早期伤患《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单四嫂子是个寡妇,和遗腹子宝儿相依为命,不幸的是,宝儿患病,而且又被庸医所误,终于失去了孩子。“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觉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静,而且也太大了,东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围着他,太空的东西四面压着他,叫他喘气不得。”失去了孩子的单四嫂子,该如何度过她那毫无希望的悲惨暗淡的余生呢?没有人给予她一丝同情,封建礼教的制约下,一切司空见惯,而隔壁的流氓无赖还在窥伺着她的一举一动,嘻笑着“想心思”,单四嫂子的明天究竟会怎样呢?这个问题只能交给每个读到这篇文章的读者。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