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第44节

作者: 手挽长弓思射日
收藏本书TXT下载
  而《祝福》中的祥林嫂,是鲁迅塑造的最为典型的人物形像之一。祥林嫂和单四嫂子有很多相同之处:同样是寡妇,同样是丧子,她们的命运注定同样悲惨;但两人又有很大不同:面对不幸的命运,祥林嫂不像单四嫂子那样逆来顺受,她曾经作过死命的抗争,试图用双手改变自己的命运,不管是夫死逃走,还是拒绝改嫁,甚至最后的捐门槛,都是这是企图的具体表现,但在强大的封建礼教统治下,她的挣扎是多么无力,最终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凄惨死去。

  到了《彷徨》的最后一篇小说《离婚》中,爱姑的形像与单四嫂子祥林嫂都有所不同,爱姑的身上已经具有更多的反抗性,因为丈夫的不忠,“我总要闹得他们家败人亡!”甚至骂她爹“头昏眼热”,但是她所倚靠的裁决者们慰老爷、七大人一流,却正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知书识理的人是讲公道话的。我要细细地对七大人说一说,从十五岁嫁过去做媳妇的时候起……。”她的抗争注定会一败涂地,所以在一声高大摇曳的“来兮!”中,她立马俯首贴耳,“我本来是专听七大人吩咐……。”名为离婚实则被休的她,在未来又将面临什么样的人生呢?作者并没有下面回答,但在严酷的黑暗现实里,读者们应该不难想到吧。

  第三种,农民形像。鲁迅的母亲出身农村,幼年的鲁迅曾随母亲多次到乡下的外婆家消夏,从而和农民有了更多的接触,留下深刻印像,作为最广大最底层的人们,他们的命运不能不引起鲁迅的思考,形诸笔下,就有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艺术形像。如果说《孔乙己》中的“短衣帮”还只是朦胧的“群像”,而《风波》里的七斤和七斤嫂就已经有了相当的典型意义,七斤作为一个农民,却靠帮工为生,来往于城镇之间,按说比一般人的视野要开阔的多,不过他所感兴趣的只是:“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辛亥革命的时候,他在上城时首先被剪了辫子,但他丝毫不了解剪辫子有什么意义,因此在复辟时被自己的对头赵七爷以此为把柄大大威胁了一顿,由此体现了他的愚昧无知和麻木。

  和七斤相比,《故乡》中的闰土和杨七嫂让人印像更加深刻。少年的闰土机智勇敢聪明能干,面对偷瓜的猹,他一点都不害怕,“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在“我”的心中,“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然而三十年后,当我们再次看到那个海边瓜地里的小英雄时,“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而他只能把改变命运的希望寄托在泥雕木偶身上,从而引起读者一声深沉的叹息。而杨二嫂显然与闰土不同,她刁钻泼辣无孔不入,而所求的不过是一点蝇头小利,与对闰土的怜惜相比,她只能让人感到可憎。作者既不愿世人“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但又只能把希望寄托于渺茫的未来。

  综上所述,在鲁迅的小说中,“改造国民性”主题贯穿始终,但又不是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发展,随着鲁迅思想的成熟,他所塑造的人物形像呈现出了内在的嬗变与递深,从而使技巧更加圆熟,内涵更为丰富,境界更为深远,为后人留下了无数栩栩如生入木三分的鲜活形像。
  日期:2009-11-3 19:30:00
  四;后世对鲁迅的评价
  西方文史学家曾感叹说:说不尽的莎士比亚!而鲁迅休尝不是如此?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鲁迅都是一个饱受争议的人物,赞之者誉之九天之上,诋之者践之九地之下,数十年来纷纷扰扰、纠缠不清,可谓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大奇观。对于鲁迅的褒扬,推为极致的当数毛泽东。
  “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中国的圣人。 ”(9)1937年,在延安陕北公学召开的鲁迅逝世周年纪念大会上,毛泽东如此评价鲁迅。三年后,随着毛泽东的雄文《论新民主主义》的发表,鲁迅又得到了更高的推崇:“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10)这段热情洋溢、气势磅礴的赞誉,简直空前绝后,遂成为鲁迅的“盖棺定论”,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的帽子牢牢的戴在了他的头上,更奠定了他在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

  这段话固然慷慨激昂、热情洋溢,但总是难免有出于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从而把鲁迅封神的嫌疑。其实,对鲁迅生平稍微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无论生前还是死后,加诸其身的更多是否定、怀疑、批判、抨击、诽谤及至诋毁,而非褒扬。作为“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作为一个“革命斗士”,鲁迅可谓树敌多矣,从胡适、梁实秋、郭沫若以及他的亲弟弟周作人,到章士钊、陈源、高长虹、成仿吾、施蜇存等等,把这些人的名字串在一起,几乎可以凑成小半部中国近代文学史。鲁迅和他们或是纠缠于笔墨,或是争执于言辞,以至直到临死,鲁迅还说: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都不原谅!(11)可见结怨之深。郭沫若曾骂鲁迅“是资本主义以前的一个封建余孽。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是反革命,封建余孽对于社会主义是二重的反革命。鲁迅是二重性的反革命的人物。”梁实秋说他:“他有文学家应有的一支笔,但他没有文学家所应有的胸襟与心理准备。他写了不少的东西,态度只是一个偏激。”其中尤其以苏雪林的攻击最为激烈。

  鲁迅刚刚过世,苏雪林写信劝阻蔡元培出任鲁迅治丧委员会委员,信中称:“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甚至把处在国民党压迫和“围剿”之下的鲁迅,说成是什么“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言辞之尖刻,态度之恶劣,连她的老师胡适都为之皱眉。直到苏雪林晚年,仍然不断写文章攻讦鲁迅,并谓之为自己“后半生最重要的事业”。

  五四运动的“主将”,共产党的创始人陈独秀就已经感叹说:“世之毁誉过当者,莫如对于鲁迅先生。”也正是陈独秀,曾给予鲁迅最为公允的评价:“鲁迅先生的短篇幽默文章,在中国有空前的天才,思想也是前进的。在民国十六七年,他还没有接近政党以前,党中一班无知妄人,把他骂得一文不值,那时我曾为他大抱不平。后来他接近了政党,同是那一班无知妄人,忽然把他抬到三十三天以上,仿佛鲁迅先生从前是个狗,后来是个神。我却以为真实的鲁迅并不是神,也不是狗,而是个人,有文学天才的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