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11节作者:
草根读史1 日期:2013-05-31 20:40:56
(更新)
徽宗毕竟年轻,到底还是嫩了一点,看不到朝廷中群臣分为两派,正是圣聪不受蒙蔽,可以左袒右袒,加固统治的玄机。徽宗的智囊中,似乎也缺乏具有战略眼光的人,不能点拨提醒他,哪怕是不要新党旧党,也还可以有另外的康庄大道。吵吵闹闹的朝堂,难免不让人心烦,徽宗想要的,或许是和和美美舒舒服服的日子。这就为奸佞的谗言其间,为蔡京的上位,铺平了道路。
如果没有前面党争的一锅热粥,邓洵武就算是上了《爱莫助之图》,他的一番巧言令色,也未必能对上徽宗的心思。就算是后来蔡京上台,排斥元祐旧臣,党争也不可能沦为其打击异己的工具。世有因果,历史自有其逻辑,帝国的政局变迁,似乎冥冥中真有些定数。
细细比较,徽宗初政的无果而终,也与韩忠彦、曾布的才具有关。韩忠彦、曾布的消弥党争,政治理念固然可贺,但他俩的才识学养,若放在平常时期,或许还期然可行,但在两党攻讦的时局中,显然就有些力不从心,难以妥然驾驭了。假如他俩有天纵英才,足以将朝政治理得井然有序,美好的政治理想,能有扎实的才干转化为灿烂的现实,那么徽宗未必就会抛弃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蔡京就算是满天下的活动,时也势也,帝国未必就能给他以实现野心的机会。
蔡京上位,固然有着他自己的处心积虑,与朝廷内外各色人等奥援有关,但也未必不与他出色的才具相关。世人多说蔡京得到徽宗的青睐,是因为两人书画相通。这恐怕是言者人云亦云,看不到蔡京前头所留下来的政绩。如果蔡京仅仅只有书画方面的才干,以徽宗“天下一人”,自视甚高的气度,恐怕不可能对他言听计从,更不可能将帝国的朝政,放手交由他主持。
对于蔡京,徽宗曾问过侯蒙:“蔡京何如人也?”侯蒙回答说:“使京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侯蒙时为户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
徽宗问这话之时,史载是在大观四年(1110年)。大观四年,离开徽宗继承皇位之时,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能在十年之后,依然还对帝国的臣僚何如,得失关心问计,至少说明,此时的徽宗还没有怠于政事。
书画丹青,徽宗的挚爱也;丝竹蹴鞠,同样也是徽宗的挚爱。这些挚爱,总是能让徽宗感到身心愉悦,然而不一样的是,帝国的政事,却总是让人劳心费神,欲罢还休。
日期:2013-06-01 17:55:02
(更新)
徽宗嗣位于他的哥哥哲宗,看上去,承继的是大平天下,锦绣河山。可实际上,此时的大宋帝国,也就是个外表光鲜的花架子而已。《宋史食货志》记载,元符年间,“户部给百官奉,常无数月之备”。徽宗接手之际,是解州盐池水浸,黄河内黄口决堤,建中靖国元年,又是遭遇河东地震。水灾震灾,大批的灾民流离失所,赈灾安抚,自然需要钱粮的开支,帝国局促的财政,因而显得更加的捉襟见肘。解州盐池,本是帝国财税的第一源泉,据《梦溪笔谈》记载,北宋时期池盐的财利,达到了天下赋税收入的一半。然而此时,非但不能为帝国带来税利,反而要为开修盐池,额外增加一笔开支。
帝国的政事,自然是千头万绪。但是,“民以食为天”,“吃饭穿衣,即是人伦物理”,这一点,是亘古不变的至理。无论是帝国的政事、军事、人事,几乎是所有的事,只要稍一牵扯,就会纠集到钱粮上面的事。孟子说,“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圣人的教诲,固然是至理名言,但实践出真知,徽宗亲理政务,才知道皇帝不饿差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量出得先有入,同样也是个硬道理。
“揽权不必亲细务”。天下的钱粮财经,自然有帝国的大臣分工打理。但是徽宗发觉,自己颇为信任器重的韩忠彦、曾布,似乎并不能改变帝国财政的困局。韩忠彦、曾布之流,儒家的圣人之学,自然是精通的,对人主的忠诚,也是不用怀疑的,但他们的经世致用之才,显然不能够替君主分忧。
徽宗对韩忠彦、曾布的失望,自然逃不过臣属的眼睛。君忧臣辱,君主的心思,必然是大把地有人去猜。“非相蔡京不可”,替蔡京誉之,给徽宗举荐能臣的声音不断有之;绍述父兄之志,推荐新政的呼声,同样也是不绝于耳。
有时候,作为帝国的能臣,是件很吃亏的事情。因为有能,真有实干的才学,这些能臣,常常会被充当救火队员,成为替人家善后擦屁股的角色。但有时候,真才实学也会给人带来机遇,尤其是在帝国充满了危机的时候。
崇宁以后,徽宗绍述父兄的立场,就再也没有动摇过。虽然后来也有消毁元祐党人碑,叙复仕籍,除党人之禁,但这些举措,只是减轻对元祐党人的迫害,他的政治原则,则是再也没有摇摆过。
后人因为痛恨蔡京,总是将徽宗的崇宁之变,一古脑儿地摊算到他的头上。这样的说法,显然是不太的客观。
应该是,徽宗胸中有了绍述父兄的大略,才有了蔡京的起拔重用。这一点,从徽宗任命蔡京为宰相,两人的廷语对话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出来:
制下之日,赐坐延和殿,(帝)命之曰:“神宗创法之制,先帝继之,两遭变更,国是未定,欲上述父兄之志,卿何以教之?”
京顿首谢曰:“敢不尽死!”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