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之巅的生死较量》
第6节

作者: 锦城金牛
收藏本书TXT下载
  昭王高度同情范睢的那段悲惨遭遇,不仅没有追究对方隐瞒真实身份的欺君之罪,还决心凭借大秦的超强实力,让魏国那个偏听偏信有眼无珠残害忠良的家伙,付出生命的代价。
  为此,他责令魏王交出魏齐!
  魏齐心胆俱裂,赶紧亡命天涯。
  最终,昭王并未让范睢失望,替对方圆满了断大海一样深的私人恩仇,宰掉了东躲西藏的魏齐的狗头。
  狗贼,想脚底抹油——溜之大吉,门都没有!
  需要说明的是,范睢提出的远交近攻军事外交战略,其实是对“连横”策略的深化与发展。

  连横策略的策划人,名叫张仪。
  张仪,魏国安邑(山西省万荣县)人。
  青少年时期,他在私立鬼谷学校选修的专业是外交艺术。
  当时的学生,学成之后国家是不管你有无饭碗的。毕业分配工作的好事,需要耐心等到我父皇统一全国建立大秦王朝之后。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管工作也有不管工作的好处,那就是减少了入学竞争,穷二代求学的机会更多。
  自然,毕业之后,自谋生路那是必须的。
  如果说求学是一门技术活,那么找工作也是必须的生存艺术。否则,哪怕你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也找不到用武之地。
  如今,张仪外交大学毕业,开始锲而不舍周游列国,满心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本事,开拓一方属于自己的天地。

  他辗转来到楚国,应邀出席楚国丞相举办的宴会。
  很不巧,酒宴现场丢失银质器皿一件。
  不乐意被能言的张仪抢走饭碗的丞相属吏,毫不迟疑就将怀疑的毒箭对准衣着寒酸的张仪。
  强龙压不过地头蛇。外来的张仪,饱餐皮鞭一顿,然后被驱逐出境,灰头土脸地回到老家。
  妻子心疼地认为:“那都是读书惹的祸。你如果埋头实业不读什么破书,何至于遭受如此羞辱!”
  出乎意料的是,张仪并未因此垂头丧气。
  他竟然反问妻子:“你看我舌头还在否?”
  妻子以为丈夫气疯了,安慰他:“别急,你舌头好好的。”

  谁知张仪却自信地朗声宣布:“有此足矣!”
  他的意思是,挨揍没啥大不了的,只要舌头兄健在,我深信不疑的是,凭着我胸中本事,足以纵横捭阖于国际舞台。
  手持一元钱,敢盖一片楼。那,正是张仪先生贵为外交大师的拿手本事!
  胆量很重要,找准用武之地同样重要。
  张仪痛定思痛,发誓无论如何也要找到一方能够发挥本人才干的大舞台。
  他全面分析天下大势,与范睢英雄所见略同,也认定我秦国才配供他施展拳脚。
  因此,他来到希望之地咸阳,向秦惠王提出连横策略。
  所谓连横,就是对那些联合抗秦的东方列强,联合个别国家攻击其他国家,从而实现各个击破,即“事一强攻众弱”。
  具体的操作流程是:秦王一手拿萝卜一手拿大棒,首先和参与合纵的部分国家分别建立友好关系,然后联手友好国家攻击敌对国家,瓦解六国联合。

  惠王正被函谷关外六雄联手堵得心慌,听完张仪的高明外交谋略,立刻瞅见六国合纵土崩瓦解的曙光。
  最终,张仪被慧眼识珠的惠王提拔为丞相,亲自负责连横策略的执行,帮助秦国打破六国的联手围堵。
  显而易见,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针对的是当时已经纵横国际舞台多年的六国合纵政策。
  六国合纵政策的发明人,是苏秦。
  苏秦,东周洛阳(河南洛阳)人,张仪的同窗好友。
  毕业以后,他信心百倍迈出学校大门,周游列国,准备发挥专业特长。
  然而,数年奔波,无人信任唾沫横飞的他。

  当初的希望,眼看要化为一堆虚无的泡影。
  盘缠用尽的苏秦,不得不衣衫褴褛,像灰头土脸的乞丐一样回到故乡,接受全家老小的强烈批判。
  家人嘲笑他:“邻居们无不埋头手工生产或者经商营利,从而安居乐业自食其力。再瞧瞧你,偏要逆天行事,不事生产不做买卖,一心只想凭借三寸不烂之舌混饭,结果如何呀!”
  面对家人的无情指责,苏秦无地自容,开始闭门思过。
  他思考得出的结论是——书读得再多也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日期:2013-07-22 23:31:02
  第二章 改革后遗症
  商鞅,本名公孙鞅,卫国(河南省安阳市)人,法家代表作之一《商君书》的版权所有人。
  当时,秦孝公不甘被东方列强轻视,决心强大秦国。
  人才是兴国之本。秦孝公面向列国招聘脑力劳动者。
  他给出的人才标准是唯一的,即拥有富国强兵之术。

  在魏国丞相府打工数载却未被重用的公孙鞅,认为既然魏国无人欣赏自己,那就跳槽到秦国碰碰运气。
  于是,他前来雍都,随机应变游说秦孝公,主张全面彻底的社会改革。
  秦孝公赞成改革内政以强大秦国,却担心被官员的口水淹没。
  为了打消最高领导的疑虑,赢得对方的欣赏与重用,公孙鞅旗帜鲜明地亮出了若干改革理论。
  比如,讨论治国之道,不宜随波逐流;成就丰功伟绩,必须独断专行。
  又如,如果能够强大国家,就不要留恋过去;如果有利于人民,就不要循规蹈矩。

  再如,敢于革新,无可非议;固步自封,不足为训!
  结果,公孙鞅迅速得到秦孝公的高度信任与坚决支持,相继领导进行了二次变法运动,史称“商鞅变法”。
  公孙鞅改革,涉及到秦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迁都咸阳,户口和分户制度,一人犯法全家连坐,土地私有,重农抑商,奖励军功,划分郡县,统一计量单位,二十级爵,等等。
  这里,主要回顾影响深远的三大政策。
  一是土地私有制度化。
  土地到户,奖励农耕,满足了人们的自利之心,激发了大小地主以及普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努力增加粮食收入。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兼并战争,急需充足的粮食来源做为支撑。
  因此,公孙鞅的土地改革,算是牢牢抓住了当时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
  二是奖励军功常态化。
  战场之上,刀箭无眼,只认实力,不分贵贱。可见,以亲疏做为晋级依据的落后性。

  据此,公孙鞅定级不论亲疏,只管军功,根据军功授予爵位,改变了原有的以血缘关系做为晋级依据的贵族世袭制度。
  军功有大小,级别有高低,爵分二十级。不同军功,对应不同爵位;不同爵位,对应不同待遇。
  那,有利于激励官兵加强训练,提高素质,奋勇杀敌,争立军功,让秦军的士气与战斗力均发生了质的飞跃。
  三是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分级管理,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利于迅速进行应急处理和国防动员。
  中央集权,大大提高了国家征兵征粮以及补充兵员与粮食的效率,从而利于迅速提升国家的战争能力,或者恢复国家的再战能力。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