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者扬善,法者惩恶,倡善是柔,惩恶是刚,故礼法并用之道,也就是刚柔并济之术。
刚柔并济不是目标,而是实现天下服我这一目标的重要手段,故有“刚柔并济,国乃大治”的说法。
毕业以后,李斯分析天下大势,认为故乡楚国不再是理想的用武之地,齐、赵诸国早已虚弱无比,只有大秦才是冉冉升起的新兴地区军事大国,能够保证自己实现大展宏图的愿望。
所以,他主动投奔到秦相吕不韦门下,不断争取发挥政治作用的机会。
好事多磨的是,吕不韦倒台,李斯遇上郑国渠事件。
此事本身与他无关,但后果与他密切相关。
原来,挡不住我军强大攻势的韩王,被逼点击此处继续阅读》》》
日期:2013-07-29 12:57:54
第七章 制度大争论
如今,李斯与王绾面临着利益攸关的学术之争。
右丞相王绾为首的儒家官僚,主张改行分封制,算是复古改革派。
廷尉李斯为首的法家官员,主张坚持郡县制,可以算作新制保守派。
哪一派的主张能够占上风被我父皇采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本派的政治地位。
地位就是权力,地位就是利益。
故统一之初,分别出身于儒、法两派的官僚们,因为学派差异利益纠葛,对地方政府的机构设置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下面,辩论会正式开辩。
以王绾为首的孔子传人们,无不主张顶礼膜拜周朝,分封皇子为王,分片管理各地,中央有事时也好有个照应。
他们膜拜周公,艳羡周王朝坐享江山八百年,并且认为周朝高寿的关键原因是封建诸侯,帮忙的多过抢座位的。
他们还认为:“与咸阳隔着千山万水的燕、齐、赵、楚等偏远之地,如不一块土地摆设一个王爷,一旦遇上疯抢皇冠的野心家,皇帝就会因为缺少兄弟子侄的助拳而险象环生。”
王绾未公开的第一层意思是:如果众建诸侯,我派中人就能找到更多的服务对象,得到更多的打工混饭机会。
他未公开的第二层意思,就是天下会否因此而再次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关我鸟事,鬼才理它!
王绾的分裂主张刚一露头,就遭到李斯的迎头棒喝。
助我大秦完成统一大业以后,李斯希望争取到升官涨工资的政治机会,那就需要搬走现任右丞相王绾之类的绊脚石!
为公,我要反对分裂;为私,我要反对王绾。总之,于公于私,我李某都没有不予迎头痛击的道理。
当然,私心杂念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故李斯给出的公开理由如下:
其一,周朝王爷多如牛毛,后代见利忘义,相互之间常为争田边地角打群架,砖头瓦片满天飞,各方都砸得头破血流;
其二,众诸侯一门心思扩军备战,或者上疆场彼此弯弓月,根本就无法正常生产经营;
其三,周王身为国家领袖,本应号令诸侯,却因为地盘严重缩水而显得力不从心,只能枯坐一边干瞪眼;
最后,诸侯国因为相互撕咬而众败俱伤,给我朝奋力崛起创造出难得的可乘之机。
综上所述,李斯宣称:“陛下废尽九牛二虎之力,才收拾完折腾不休的各路诸侯,统一局面得之艰难,毁之容易。封王之举就是破坏统一,百无一利,绝不可取!”
听完李斯的意见,父皇颇为狐疑。
如果不将偌大的国家分割成若干小片,交由诸王享用和管理,我该如何稳坐江山?
我总不能放任不管,听由异性拼抢吧。
对此疑惑,李斯给出的解决之道,是始终坚持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确立的郡县制度。
其理由是:
在地方设置郡县,让皇子和功臣没有地盘,众人财不大气不粗,皇帝管理江山就会倍加容易,倍加有效,倍加顺心如意。
李斯坚称:“那是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有效方略!”
父皇鉴于周朝最终亡于诸侯纷争,故接受李斯建议,宣布冻结封建制度,坚持郡县制度。
郡县制的基本原则是地方服从中央、全国服从皇帝,官员情况如下。
郡政府一把手为郡守,军事长官叫郡尉,监察官员叫监御史,而监御史是中央特派员,有权监督郡县一把手。
县政府一把手,管辖万户人家以上的叫县令,万户人家以下的为县长。
挽总规定是:以上地方官员的去留,统由皇帝一人说了算,以便切实保障大秦王朝的团结和统一。
千言万语一句话,你们地方大员都是打工仔,你们的总老板有而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我嬴家内选的皇帝。
郡县主要官员,不管你们在当地如何呼风唤雨,在职的时候都必须服务于听命于嬴家皇帝,谁不服从就请滚蛋!
此外,县级政权机构之中,除县令或者县长,还有协管军事的县尉,负责司法的县丞,均由县令或者县长任免。
至于县级政府之下,那些乡长、亭长、里长之类不入流的小吏,上台只需要县政府认可,且多由中小地主出任。
当然,县官不如现管,小吏也是有一定权利的,如代收农业税或组织义务劳动,顺便谋点私利也算家常便饭。
摆平地方,接着就该放平上面。
父皇需要不同的人办不同的事,也需要安置、奖励统一大业的有功之臣。
为此,他建立起皇帝统一领导下的中央政府机构。
父皇判定:
全国分为郡县,地方政府辖地最小化,地方重要人事权力上收,并不足以保证国家统一、政令畅通;
要确保国家统一领土完整,必须实现政令统一;
要实现政令统一,必须建立起说话有人听的强大中央政府。
言而总之,中央政府一定要有权威!
在李斯的协助下,父皇英明地建立起以后世所谓的三公九卿为主体的中央政府机构。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其中,丞相分左、右,以右为尊,算是皇帝之下最大的两个官,负责处理中央日常政务;太尉掌握有限的军权;御史大夫是副丞相,负责监察文武百官。
如果将我们大秦比作未来社会的集团公司,那么皇帝好比是公司总裁,而三公好比各管一摊的副总,下面提到的九卿算是部门经理。
皇帝是唯一的老板,其他员工即使像天上的星星那样耀眼夺目,也只能算大秦公司的高级打工仔,亮不过皇帝这弯明月。
九卿:负责宗庙礼仪的叫奉常,掌握皇宫警卫部队的为郎中令,管理宫门事务的是卫尉,负责皇帝车马的为太仆,管理司法事务的称廷尉,负责外交和民族事务的是典客,管理皇族事务的叫宗正,掌握财政大权的为治粟内史,管理税收和皇帝开支的称少府。
需要强调的是,三公九卿只是中央政府主要官员,各卿还有不同级别打下手的官儿,时名列卿,例如负责咸阳治安的中尉,专管工程建设的将作大匠,等等。
三公九卿之外,还有类似于未来政府参事的官员,那就是术业有专攻兼职参政议政的博士官。
父皇确定如此细致的中央官员体系,意图自然是要官们捣蒜剥葱各管一工,除皇帝紧握乾坤外,谁也别想乾坤独断。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