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种树,后人乘凉,这话确实不假,现在岳阳已经把岳阳楼当成了城市的名片。说实话,我来武汉三年了。一直没去黄鹤楼,不是不想去,是每次去都被当地的同学拉着,去了不值。那是专门篇外地人钱的。门票也贵的要死。学生还不打半价。涨价开个听证会还没有知道就听证完了。说实话,他已经失去了他所承载的人文精神,成为了敛财的工具。听岳阳的朋友说,岳阳楼也差不多。当地人都不看的。那这样,看与不看倒无所谓了。他们只是一个堟头而已。不知道范老先生一生清廉,看着自己一手成就的楼被后人如此利用,会不会痛心疾首呀。
日期:2011-6-2 13:18:00
最近因为岳阳楼所在的洞庭湖几近干枯,全国人民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曾经在孟浩然笔下“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在小范同志笔下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了。传说和三峡有关,这个咱是一小民,只围观,不发表意见。不过那范老爷子要是泉下有灵的话,一定会死不瞑目的。
这个岳阳楼扯了这么长,还是来讲述下咱们小范同志的光辉事迹吧。
小范同志的身世还是比较可怜的,范仲淹的老爸有两个老婆,那就是一妻一妾,他还是妾谢氏的儿子,那就是庶出,老爸是徐州一位军士长官的秘书,也算不上啥官。可见出身也属于比较低下的。更惨的是,在他两岁的时候,老爸去世了。这孤儿寡母的没有了依靠。那时候他还不记得事。于是谢氏改嫁到山东的一位朱姓人家,取名朱说。这名字,不知道有什么意思,没听说有人叫说的。我怎么一下子想到了韩愈的《师说》了。或许只有这个才能让我有点联想。(这个说其实通悦的,那时候流行通假字.说的再明白点,意思就是朱高兴.)
这下小范就有个继父了。现在还不能叫小范,因为他姓朱了。这家也算是富户,但他为了励志,常去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寄宿读书,晨夕之间.便就读讽诵。他片读不懈的精神,给僧人留下很深的印象: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调半盂醋汁,吃完继续读书。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着自己的乐趣。
很难想象一个小孩子,家里有条件,还乐于吃苦。一锅粥分四块,还是早晚两顿,一天只吃两顿饭。我甚至有些怀疑,是不是继父看他不是己出,故意虐待。看来不像,因为在他发现那个秘密之前,他没感到有什么异样。说明朱家对他还是不错的。那这个秘密是什么呢?
这样过了差不多三年,长白山乡的书籍已渐渐不能满足他的需要。一个偶然的事件,暴露了范仲淹家世的隐秘。他惊谔地发现,自己原是苏州范家之子,这些年来,一直靠继父的关照度日。这件事使范仲淹深受刺激和震动,愧愤交集之下,他决心脱离朱家,自树门户,待将来卓然立业,再接母归养。于是他匆匆收拾了几样简单的衣物,佩上琴剑,不顾朱家和母亲的阻拦,流着眼泪,毅然辞别母亲,离开长山,徒步求学去了。
可见小范同志是个很有志气的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可是朱家对他这么好,难免有些显得偏执。生你的是你的父亲,养你的就不是你的父亲呀。
在他求学的路上,又有件可以改变他命运的机会来了。他有幸进入了应天府书院,这感情是什么?应天府书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一,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大宋帝国的顶级学府呀。
日期:2011-6-2 15:28:00
名师,益友。无数的藏书,给渴望知识的小范同志了极大地鼓舞。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学院免费入学。这对离家出走了无依靠的小范来说无疑天下掉下馅饼。
对于这个机会,他十分珍惜。有次,皇帝从外经过,这可是京城呀,虽说现在在路上随便认识个都是局级处级。厅级干部很常见。可是亲眼见到国家主席的机会还是很少的。很多人很少看到皇上,那是个激动呀。纷纷跑出去看。他却说:“日后见皇上的机会多的是,何必急在当下。”看来真是艺高人胆大呀。他不为外界所动,努力读书,终于在26岁那年进士中的。
不要小瞧的进士,当初科举的规模可不大,不像现在大学扩招一样。看看唐朝的张继,也不过是个落魄书生。再看看蒲松龄,那么有学问,到死也只是个秀才。在联想到高中课本里范进中举那副高兴样,就知道进士有多么了不起了。而且明清的进士不知道扩招了多少。
照现在的话说,小范那会儿实行的还是精英教育,后来就渐渐成了大众教育了。进士最明显的就是,半只脚已经踏入官场了。这可是光宗耀祖的事,并且受到了当时宋真宗的亲切接见。这代表着什么,天子门生呀。估计你这会而考上清华北大,哪怕是哈佛,国家主席也不会去接见你一下吧。
我们的小范同志从此走上了大宋的政治舞台,也走进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小范同志从小苦读圣贤书,满肚子诗书礼仪,经经世治国之道。却没学会官场的圆滑,或许有些人的性格是上天注定的,你是无法去左右的。
先是为了让刘太后还政给20岁的真宗,得罪刘太后。被贬,所到之处,重视教育,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花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自己暂时不能在高位为国尽力,就认真培养下一代,让他们成为国家的栋梁。唐宋八大家里,韩愈和范仲淹还是很重视教育的。这都与我们的教育兴邦密切相连。看来重视教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当初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现在是有了条件,那些教育家们大都忙着去赚钱去了。是不是在怀念下《师说》,怀念下小范同志。
如果小范一直以这种形式存在,就缺了很多文人的可爱。于是就有很多名人轶事。反正我的观念是没有轶事的名人算不上名人,没有绯闻的明星算不上明星。谁让我也喜欢八卦,那就弄点咱们小范同志的花边新闻。
文人自古风流多情,我们习以为常。放在现在,那叫沾花惹草,谁让现在男多女少,一夫一妻还不够,要是三妻四妾,社会不是乱套了。那社会不一样,战事频发,一场仗死个几万人不是啥大问题。要是不三妻四妾,这多少妙龄少女要孤独终老呀。所以,那个社会,三妻四妾反而是平衡社会的一种方式。现在无数男士怀念古代,一问原因。可以三妻四妾。真是雷倒众生呀。
大哥,你也看看现实呀,几千万光棍虎视眈眈,有一个还不满足。你让我们这单身的情何以堪呀。单身的男生伤不起,单身的处男更是伤不起呀。
我们的小范自然也算得上风流人物了,仪表堂堂,文采飞扬,虽说被贬,当初的明星们可不像现在这些专业艺人,那时的明星大多是扬名天下的文人骚客。那个青春少女受得了这份诱惑。
传说咱们的小范同志守鄱阳时,喜欢上一个小妓。大家别误会,这妓女不像现在的小姐名声这么差,人家招妓也是有素质的。当初进京高考的学子们一考完哪个不是花天酒地一把,人家那是明码标价,还要收税的。属于工商业,不像现在无牌无照。就连后面要讲的宋徽宗都去找了李师师。小范同志招妓还是不会有损他的光辉形象的。
送人回去以后,顿感难以忘怀。做诗寄给她:“庆朔堂前花自栽,为移官去未曾开,年年忆著成离恨,只托春风管领来”这无限的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到了京城,还显不够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买点胭脂水粉寄给她。又题诗:“江南有美人,别后常相忆,何以慰相思,寄汝好颜色。””至今墨迹在鄱阳士大夫家。引得无数文人墨客观瞻。这下更有理由了,连堂堂的范文正公都干过这事,我们不干,对得起自己,对得起国家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