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熙宁元年(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即上书主张变法。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为指导变法的实施,设立三司制置条例司,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订新法。熙宁三年(1070年)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位同宰相,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新法,开始大规模的改革运动。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易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
变法初期的效果还是很好的。就像中央制定的政策一样,到了实施的时候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就拿“青苗法”来说吧,这本是个好事,相当于现在的农村小额贷款。王安石当地方官的时候就实行过,效果很好。可他忘了,那时,他是执行者。现在,他只是制定政策的。
好多政策在“试验田”很完美。可扩展到全国就不一样了。不可能每个地方官都有王安石的才能。
还有朝廷在实行变法的时候,不可避免地受到保守派的影响。这些他们甚至接受不了,他们还抱着“祖宗法不可变”守旧思想的时候,大刀阔斧的改革就要实施了,这无疑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新法打折了。这也不能怪欧阳修,苏轼他们。他们也是为国为民。只是王安石变法太超前了,远远超出了大众的理解范畴。阻力不可避免,这是历史和时代的因素,不管什么时候,都不会消失。
而王安石和神宗为了早日变法成功,自然有些操之过急。对待有异议的良臣,他们把他们看成变法路上的大石头。
排除异己。这才是王安石和广大知识分子水火不容的焦点。当初范仲淹“亲历新政”虽说遇阻,可是是正常的政治争论,政见之争,不涉及人身伤害。这个性质就不一样了。
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日期:2011-6-9 18:25:00
如果一切完全按照王安石设定的来。我想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就不是那个日不落帝国了。
按照社会制度的过度规律。高度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高度资本主义过度过社会主义。当时宋朝的经济无疑是中国封建经济的最高峰,大量工商业的出现,无疑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历史没有如果,如果真那样,说不定现在世界上就不是两个国家:“中国和外国”了。而是“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了。
再加上,神宗羽翼渐丰。变法出了成果,他自然想抢夺胜利的果实。
这就是大多数领导。需要你的时候,困境中,相濡以沫,鼎力支持。胜利的时候,卸磨杀驴,兔死狗烹。中国历史,总是会有太多这样的领导。
毕竟,没有领导会愿意有人功高震主。
打了折扣的变法自然会产生种种问题。
本身开放小工商业者的政策,无疑是改革开放政策在那个时代的印记。扩大财富不仅要节流,更要开源。把蛋糕做大,实现自由的市场经济。可结果就是180度大转弯。
变法使朝廷垄断了商品贸易,不仅是官僚、大地主、还有小商人的利益均遭侵犯,社会原有秩序遭到破坏,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特别是曹太后、高太后的顽固阻梗。加上在实施过程中过分求大求快,许多官吏借机敲诈盘剥,使农民的利益受到损害,而上书直谏变法危害的贤良才能大臣均遭王安石罢黜或贬官或流放,导致税吏越发恣意妄为、胆大包天,此种情况愈演愈烈,实际效果与主观设想相差甚远。王安石处于“众疑群谤”之中,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熙宁七年(1074年)四月罢去王安石相位,再任江宁知府。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王安石实际上难有作为,至熙宁九年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其实,出现问题是必然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变法。虽说有不良影响,可是变法起到的积极效果是不容忽视的。
可是这时候,王安石不在了。就像一艘船,出了问题,你不是先让船长把船修好,而是把船长丢海里。可想而知。
另一件重要的事发生了。一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上台,他们的措施更激进。完全废除新法。
这又像一艘船,只是在运行过程中出现了偏差,修改下就好。可突然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大宋王朝怎么经得起这样折腾。
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失败了。
王安石在忧愤和遗恨中于翌年四月去世,葬于江宁半山园。王安石晚年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王文公、临川先生。死后被追封为 “太傅”;绍圣年间,赐谥号为 “文”,配享神宗的庙庭;徽宗时,又配享文宣王庙。而钦宗时,皇帝下诏停止他文宣王庙配享。高宗采纳赵鼎、吕聪的意见,削去了其 “舒王”的封号。
总体来说,王安石的变法还是成功的,起码他让我们看到了改革的希望。纵然由于种种原因失败了。我们也要承认他的伟大。
可王安石的后台是神宗,这个事实上是神宗的失败。可谁敢说是皇上的错。于是,王安石就成了变法失败的替罪羊。那些被他修理过的,看他不顺眼的士大夫们拼死了诋毁他。因为士大夫掌握了整个社会舆论。导致王安石在以后的名声越来越差。可是王安石一生清廉和对大宋文坛的贡献无人敢质疑。一直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日期:2011-6-9 18:33:00
其实从一个侧面可以看出来.当世的人对王安石的看法.
南京清凉山有座“一拂寺”,寺里敬的一尊像,是北宋的一位清官,叫郑侠。传说他做官清正,罢官回金陵时,两袖清风,随身只有一根掸灰的拂尘。后人敬重他,就在他去世后,造了这座“一拂寺”来纪念他。
郑侠怎么被罢官的呢?说来跟王安石有一段牵连。
当时,王石安做宰相,为了让百姓喘口气,叫北宋兴旺起来,就在全国推行新政。神宗皇帝蛮相信他,封他做荆国公。可是,牡丹虽好还要绿叶扶持,许多权贵富豪,不但不扶衬他,相反,对他十分忌恨。因为新法捆了他们的手脚,使得他们不能像往日那样搜刮老百姓。在一层层推行新法的时候,他们耍刁故意做偏了,害得百姓受罪,叫王安石的新法行不通,歇火。
郑侠是个一根肠子通到底的人。有一回,他看到老百姓受折腾,不晓得是权贵富豪们故意捣鬼,还以为是新法的弊病,就连夜画了一幅《流民图》呈给皇上,反对新法。皇帝那刻儿是“新砌茅缸三天新”,推行新法正在兴头上,看到这幅《流民图》,火冒三丈,不间青红皂白,就把郑侠的官儿罢了。
后来,宋神宗过世,太后抓了权,一帮权贵们到底把王安石拱下了台。王安石回到金陵的半山园当老百姓,眼望着新法被他们改掉,心疼得很,便经常一个人穿着布衣,骑匹毛驴,在外头散心,回家来不是做诗,就是吃闷酒。
这天,家人来报:有位客人要见。一问姓名,是郑侠。王安石心里为难:这郑侠当年因为反对新法,被皇帝罢了官,断送了前程,一定把我王安石恨成一个洞。过去我在台上,一人之下,万人之上,郑侠就是恨我也没法可想。此刻,我也丢了乌纱帽,成为平民百姓,郑侠这趟来,还不是找我出出气的!再说,朝廷里那些权贵,挖空心思破坏新法,现在一个个做了大官,独独倒楣的郑侠,一幅《流民图》就丢了官,人家心里这口气平不下去,也不能怪。“罢罢罢,我王安石为推行新法,受够了权贵的冤枉气,今儿再让郑侠出出气,又有何妨?!”王安石拿定章程,就出门迎客。
那郑侠一见王安石的面,二话没说,先一躬到底,毕恭毕敬他说:“老荆公,听说你回半山园住了,小弟今天特意来看望你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