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造成了有的官员挂职不干活就拿薪水,也造成了责任不明。“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造成了大量官员不干活,这干好了不知道谁的功劳,干坏了争着往你身上扣屎盆子。你说,这当官的也不容易呀。
同时,国家养的大量公务员,用的是纳税人的钱。从国家财政出,加大了财政负担。
2.兵员众多
宋朝总体上是一个维稳的王朝。这就是为什么明明养了130万的士兵。而整个人口只有七千万左右。在对比下现在,中国13亿人口,军队大约230万。有人会说,这不公平,现在科技发达,需要的军队少。那我告诉你,宋时领土300多万平方公里,现在加上海洋面积。中国国土面积越1300万平方公里。
如果纵向对比不合适,那就横向对比。辽国75万士兵。但是有一件事要清楚,辽国不实行雇佣兵制。就是义务兵,加之战斗力强。所以常规军肯定没那么多。可是宋朝发达,兵自然要贵。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财政。甚至可以占到国家税收的一半左右。
看看现在军费占国家财政的比例,不到百分之五。
可想而知,为什么大宋的经济富得流油,而前几任皇帝都节俭的原因了。皇上兜里没钱也不行呀。看来不管是谁,钱还是必不可少的。
前两条就是国家“积贫”的原因,不是国家穷,是政府穷。其实也不算是政府穷,宋朝朝廷是历代最有钱的,可是花销太大,倒成了穷鬼了。
看来这开了源,不节流,还是实现不了富裕呀。
为什么好多人喜欢宋朝,老百姓有钱呀,看着现在那过期的利润。我说,你赚那么多有什么用呢,我们都被富裕了。这就是宋朝的迷人之处。
日期:2011-6-8 18:32:00
3.国家“积弱”
前面说了,宋朝的经济和兵力不管对西夏还是辽国都是占优的。那为什么不仅迟迟收不回“燕云十六州”甚至为了让邻国称臣,年年给岁贡呢?
莫非是钱多了,打发叫花子的。如果是,那说明出手太大方了。
显然,朝廷还是没那么笨的。一个原因,就是被逼的。打不过人家呀。
这有涉及到了“文人治国”这一命题了。老赵估计原本就没打算收回燕云十六州,反正又不是在他手上丢的,这属于历史遗留问题,要搁置争议嘛。他的皇帝是夺来的,先保住自家江山才是最重要的。看来老赵深深地懂得不能丢了西瓜,捡了芝麻的道理的。
自始至终,帝国的军队,是为了防止内乱的。不是对外的。就是枪头对准的是自己人。为了维持国内的和平。宋朝又把招兵这一制度完美和和和谐社会结合起来了。
哪儿一旦出现天灾人祸,朝廷就大量去招兵。因为当兵是有固定工资的,就可以养家。于是军队就成了灾民集中营。富家的是不会愿意去吃苦的。而朝廷又没打算让这群人强起来,形成战斗力。因为他们只信任掌握在皇帝手中的禁军。
而且为了防止武将作乱,将官频繁调动,形成了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的局面。一般一直军队的军魂往往会打上将官的烙印。就像《亮剑》里李云龙的独立团为啥战斗力强大的原因。
没了主心骨,自然形不成战斗力。士兵想通过军队晋升的机会少。再说十战九败的宋军想升职确实有难度。平时不注重军事训练。你说,这样的军队如何形成战斗力。造成了大宋在军事上和外交上的劣势。
以上三点,相互影响,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大宋王朝到了需要改革的时候,时代在召唤这样一个英雄。
说到这儿,估计好多人就要血涌膨胀了。20多岁的王安石要走上中国的历史舞台,大干一场了。
非也非也。
想要走上帝国的核心岗位,一个新客进士是远远不够格的。他开始了漫长的磨练之路。
调任鄞县(今浙江宁波),成了一名地方官。基层经历是走向高层的必经之路。而我们王安石同志确实有两把刷子。
在任期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时,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度荒困难。
黄祐三年(1051年),任舒州通判,颇有政绩。宰相文彦博推荐他为群牧判官,出任常州知州、江东刑狱提典。嘉祐三年(1058年)任度支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 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既然基层干的不过,那朝廷一旦需要。是不是要赶紧抓住,尽快往上爬呀。何况机会稍纵即逝。
可惜,这个机会不止一次被他浪费掉了。
不久朝廷任命他入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他不愿任此闲职,固辞不就,遂改任知制诰,替皇帝起草诏令文告,纠察在京刑狱,因言忤旨意,难以在朝为官,于八年(1063年)八月以母病为由辞官回江宁守丧。英宗即位后(1063—1066),屡召王安石赴京,均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恳辞入朝。
关于这点,有以下看法:
1.王安石沽名钓誉。是嫌官小。
2.王安石确实不喜欢做大官,京官。有归隐之心。
如果是一的话,屡次放弃机会,就意味着自己的仕途越来越迷茫。况且朝廷给的官并不小。
如果是二的话,他就不会成为那个伟大的改革家了。
那是什么原因呢?王安石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原来王安石这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一鸣惊人的机会。
日期:2011-6-9 12:19:00
而他屡次辞官,也让他的声望日益隆重。仿佛全天下的人都想见识一下王安石是个什么人,有什么三头六臂的本事能这么不给朝廷面子。
而王安石这个人呢。到底什么样子。
1.不重打扮,就是那种心静自然凉的人。穿着邋遢,这让一向注重礼仪的士大夫们十分不爽,就是给他们的影响很差,也直接造成了苏轼欧阳修他们与他日后的矛盾。
试想,一群衣着华美的人和一个衣着邋遢的人,能轻易成为朋友么?
2. 朝中有人,还是有不少人仰慕王安石的才学,这才是他们屡次让朝廷招他的原因,没有提建议,皇上猜想不起来呢。
当时的大文学家曾巩,就是王安石的铁杆粉丝,当初王安石刚中进士的时候,曾巩和他还不熟,就到处帮他拉关系。亲自把他介绍给欧阳修。可知当时虽然他们年纪差不多,可是曾巩早已名动京师,是欧阳修的的一大弟子。可见王安石确实肚子里有货。
3.他在等待一个机会。一个明主。并不是说仁宗英宗不是明主,而是不适合他。他需要一个年轻又锐意改革的皇上。如果早点去当官,他的计划或许执行不了,或许半途而废。
终于,让他等到了神宗。
神宗20岁即位,深慕王安石的才能。立马招王安石入朝。
这下,他连想都没想。立马走人。
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