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明星大腕儿们》
第35节

作者: 闲云逸鹤1990
收藏本书TXT下载
  当时宋太宗在位日久,一直未立皇储。这件事也一直是令太宗头疼的事情。因为太祖赵匡胤死后,其子德昭未能继位;太宗赵匡义以皇弟身分践祚。并且太祖之死还有“烛影斧声”之谜,也就是说太宗有杀兄夺位之嫌。因此太宗传位,就面临两个选择:立自己的儿子,还是立太祖的儿子。当时一般大臣都讳言立储一事。大臣冯拯曾上疏请立皇储,被太宗贬到岭南。从此朝野上下很少有人再敢议论此事。寇准刚从青州还朝,入见太宗。太宗当时正患足疾,让寇准看过伤情后,深情地问道:“你怎么现在才回来能回京的。”太宗觉得有点过意不去。接着太宗便向寇准问起应立谁为皇太子。寇准已猜到太宗这次召见他的目的,他早已成竹在胸,但他并没有直接回答太宗的问题。他告诉太宗:为天下选择国君,不能与后妃、中官(太监)商量,也不能与近臣谋划;应选择众望所归者立为太子。太宗低头想了好久,屏退左右的人,轻声问道:“襄王如何?”寇准心中暗喜,便顺水推舟地说:“知子莫若父。陛下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就请决定吧。”第二天,太宗便宣布襄王赵恒为开封尹,改封寿王,立为皇太子。

  说实话,老赵那点小九九大家还猜不透么?自己继承了哥哥的皇位,按理说该换个人情,立侄子为太子。可是哪有亲生的好,早有意立襄王。老寇不仅给自己支持,还给自己一个台阶下,这事儿办的.(套毛主席对华国锋的一句话——你办事儿,我放心。)  太宗与太子拜谒祖庙回来,京城的人们拥挤在道路两旁喜气洋洋,争着看皇太子。这时人群中有人喊了声“少年天子”。太宗听后很不高兴,问寇准:“人心归向太子将把我放在什么位置?”寇准连连拜贺说:“陛下选择的皇储深得人心,这是国家的福气。”太宗恍然大悟,赏寇准对饮,大醉而罢。此后太宗更加依重寇准。有人给太宗献了个宝物——通天犀,太宗令人加工成两条犀带,一条自用,另一条赐给了寇准。

  前面说过。宋朝从一开国就是重文轻武的政策。国防主要是防内不防外。我甚至怀疑这是不是深入中国人骨髓的一种精神。中国人善于内斗,把同胞当敌人打,把敌人当朋友打。
  不光是宋,甚至后来的清,民国,以及...此处省略N多字。
  日期:2011-6-21 22:10:00
  刚开国的大宋和平了一阵子,可是北方的契丹早已虎视眈眈,游牧民族穷呀,见了富得流油的大宋王朝,那心里不是羡慕嫉妒恨呀。可是宋又偏偏要炫富,军队又不行。这下子契丹要是不打过来,我都过意不去了。
  契丹是10世纪初至12世纪初由契丹族耶律氏在我国北方建立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后称辽。唐末五代,中原割据混战,契丹机迅速发展。923年,后梁灭亡后,河北一片混乱,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骑南下,攻占了幽州和安次、潞、三河、渔阳、怀柔、密云等县。后唐清泰三年(936年),后唐大将石敬瑭为了做皇帝,向辽太宗耶律德光求援。石氏在辽兵帮助下建立了后晋,割燕云十六州给辽,使中原失去北方屏藩。

  这石敬瑭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儿皇帝,为了做个皇帝,把国土割给别人,让我想起了那个矮胖的袁世凯,如果真有轮回的话,他是不是就是袁世凯的前世。不管丢什么,领土不能丢,这个不仅仅是那么点地的事,这个可是涉及到尊严,一切国家战略的事,马虎不得。我也希望啥时候咱们的政府能挺起来,早点把领土问题给解决了。这样拖着看着人都有点心烦。

  后周世宗柴荣曾为收复失地,重振国防而致力北伐。宋太祖时,辽朝正值穆宗耶律景在位,耶律景沉湎于酒色,不理国事,对宋采取保守战略。宋太祖乘机得以发展势力,平定了南方的割据政权。等到辽景宗耶律贤即位,辽的国力一时尚未恢复,因此还能与宋相安。开宝七年(974年)至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辽遣使通好达五年之久。然而这个友好局面终因宋太宗亲征北汉,辽兵援助北汉而破裂。宋太宗时,宋、辽之间在太平兴国四年和雍熙三年(986年)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在这两次战争中,宋军都遭到严重失败。从此北宋朝“守内虚外”的倾向就更加严重,宋朝廷内消极妥协的情绪也因此而日益增长。契丹骑兵间岁南下,河北大平原经常遭受侵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

  英雄,乱世的时候才能创造英雄。在一个国家恰需要的时候,寇准适时出现了。成了挽救国家和民族的英雄。
  既然英雄如此,我甚至希望不要有英雄出现的机会,人们平凡地生活,多好呀。可最危险的是,当一个国家需要英雄也不得的时候,那这个国家的大厦离倒塌已经不远了。
  而北宋的内部呢?我们只在听到岳飞的时候,知道了主战派和主和派。可知道,主战和主和纵贯了整个中国历史,不管是古代还是现在,只不过是看哪方占上风而已。
  尤其是在失败之后,朝廷信心大失。那主和的力量就更大了。
  日期:2011-6-21 22:11:00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檀渊之盟
  日期:2011-6-22 22:00:00
  战还是和,这不仅仅是两派势力的较量,更是利益以及国家命运的较量。可喜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以寇准为首的主战派获得了在朝堂上的胜利。
  在这场战争中,可以说宋军既没有兵力上的优势,有没有心理上的优势。可为天时地利人和,一样没占到。可这不是一场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战争么?
  形势需要改变,一切都在于一个大胆的决定:让真宗到前线去。就是御驾亲征。
  只有真宗到前线去,到能给人民和军队以信心。这就是历史上项羽破釜沉舟的翻版。顿时,一切不利因素都转化为有利因素。可是如何才能让皇上下定决心,冒这个险呢?
  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圣宗耶律隆绪和他的母亲萧太后,率20万大军,从幽州出发,浩浩荡荡,向南推进。辽军由威虏军攻定州,被宋兵阻击,便把兵锋转向东南。当敌骑南下侵犯。“急书一夕五至”的时候,北宋统治集团的上层人物大多惊惶恐惧。参知政事王钦若是江南人,主张迁都金陵。枢密院事陈尧叟是四川人,提议迁都成都。他们主张用躲避敌人的办法,应付敌人的入侵。宋真宗本来就无心抗敌,更表现得惶恐不安。只有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当真宗问他的意见时,王钦若、陈尧叟二人正好在场。寇准心里明白,迁都之议就是他们提出的,但他却假装不知,对真宗说:“不知谁给陛下出此迁都之策?罪可杀头!”他进一步提出,皇帝应该亲征以决胜。他指出,如果御驾亲征,敌人自当遁去;否则也可以出奇兵打乱敌人的战略部署,同时坚守都城以使敌疲困,这样就可使敌劳而我逸,最后我们必得胜算。寇准的意见终于阻止了妥协派逃跑避敌的主张。为了消除王钦若对真宗的影响,寇准把他从真宗身边调到天雄军前线去防辽兵。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