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寇准的督促下,宋真宗让雍王留守京师,自己起驾北上。当车驾缓慢行至韦城时,辽军日益迫近的消息雪片似地从前方飞来。臣僚中又有人劝真宗到金陵躲避敌锋,于是真宗又动摇起来。寇准十分懂得把握军心民心和“取威决胜”的军事法则。他提醒真宗在大敌压境,四方危机的情况下,只可进尺、不可退寸。三寇准明确指出,进则士气备增,退则万众瓦解。殿前都指挥使高琼也支持寇准的意见。真宗车驾终于北行到达澶州。北宋时,黄河还是从澶州流过的,将澶州城一分为二。辽军已抵北城附近,真宗不敢过河,只愿驻扎在南城。寇准力请渡河,真宗犹豫不决。寇准对高琼说:“太尉承蒙国家厚恩,今日打算有所榀答吗?”高琼说:“我是军人,愿以死殉国。”于是寇准与高琼商议了一番,便一同去见真宗。寇准对真宗说:“陛下如果认为我刚才的话不足凭信,可以问问高琼。”没等真宗开口,高琼便说:“寇准的话不无道理。随军将士的父母妻子都在京师,他们不会意抛弃家中老小随您迁都而只身逃往江南的。”接着高琼便请真宗立即动身渡河。枢密院事冯拯在一旁呵责高琼对真宗鲁莽。高琼愤怒地驳斥道:“你冯拯只因为会写文章,官做到两府大臣。眼下敌兵向我挑衅,我劝皇上出征,你却责备我无礼。你有本事,为何不写一首诗使敌人撤退呢?”高琼命令卫士把真宗的车驾转向北城行进。渡过浮桥时高琼简直是在驱赶卫士前进。当真的黄龙旗在澶州北城楼上一出现,城下北宋的兵民立即欢声雷动,气势百倍。真宗到澶州北城象征性地巡视后,仍回南城行宫,把寇准留在北城,负责指挥作战。真宗几次派人探视寇准的举动。寇准与知制诰杨亿在城楼上喝酒下棋,十分镇定。寇准胸有成竹,使真宗不再恐慌。
这下,契丹的形式急转剧下。学过历史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清朝后期“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的滑稽结果竟然提前在宋朝上演。
日期:2011-6-23 22:23:00
由于朝廷早已经被打怕了,哪怕胜利近在咫尺也不敢相信。哪怕胜利了,也害怕报复。那咱就提前认个错,和了吧。
这可是涉及到国家利益的大事,本该已将程勇追穷寇的,结果被那群人玩的。有史为证:
宋真宗本来就没有抗敌的决心。差不多在他离京亲征的同时,宋朝的议和使节曹利用也被派往契丹军营。曹利用当时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官员。在辽宋对垒的过程中,曹利用总是往来于两军之间。辽圣宗和萧太后也通过前一年望都之战中俘虏的宋将王继忠和曹利用联系。契丹提出的议和条件是要宋“归还”后周世宗北伐夺得的“关南之地”。宋方的条件是,只要辽国退兵可以每年给辽一些银、绢,但不答应领土要求。谈判在两军对峙中进行。最后终于按宋方的条件达成了协议,剩下的问题就是每年给辽银绢的数量。曹利用临行前请示宋真宗,真宗说:“必不得已,一百万也可。”
本来是场大胜,结果窝窝囊囊的要给人家赔一百万。这估计也是很多人误会寇准的原因之一吧。这下大家应该看出来是谁的问题了吧。
可曹利用从真宗的行宫一出来就被一直守候在门外的寇准叫住。寇准叮咛他说:“虽然有圣上的旨意,但你去交涉,答应所给银绢不得超过30万。否则,你就不必再来见我,那时我要砍你的头!”
既然结果一定,那唯一能做的也就只有减少损失了。这一句话,就帮大宋省下了70万两白花花的银子。要是没了寇准,别说银子了,国家都省了,北宋还没多少年,都成南宋那样了,偏安一隅,不思进取。
由于真宗倾心于议和,致使妥协派气焰嚣张。他们攻击寇准拥兵自重,甚至说他图谋不轨。寇准在这班人的毁谤下,被迫放弃了主战的主张。于是,在妥协派的策划下,于同年十二月,宋辽双方订立了和约。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
如果当时真宗真听了寇准的话,我想契丹和宋的实力必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不会有后来悲剧的”靖康之耻“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风吹过,留下的只是遗憾。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是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不让悲剧再次发生。
虽然这次战争以屈辱性的胜利,可使两民族有了比较了解的机会,随着贸易的增加,契丹人逐渐被汉化。反倒维护了数百年的和平,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还是有很大帮助的。估计这也是当初那些主和派和寇准没有想到的事情。
可是盛极必衰,身在高位,无数双眼睛盯着他,加之没有了像仁宗那么开明的皇帝。寇准的结局可想而知。
突然想到了在杂志上的一个故事,人物我倒是既不清楚了,大概是这样的:
一个将军打了个打胜仗回来,很高兴地等着皇上的赏赐。可是没想到皇上给了很多参他的折子,将军一看,这哪还敢邀功请赏呀,急忙谢恩,皇上也很懂得收拢人,还是赏了他。从此,这个将军就更死心塌地了。
可见,当一个好属下的前提得是有个好领导。好领导没了,那好下属的位子也不久远了。
再加上当初真宗是被迫到前线去的,后来一想心里都倒抽凉气。有些小人说是寇准绑架皇上,不顾皇上安危,真宗就慢慢疏远了寇准。
日期:2011-6-24 22:15:00
真宗死后,刘皇后干政。老寇自然不同意,还有前面说的老范。这下,问题不是更严重了。可他和老范不同,这时的他已经58了,而老范还是20左右的小伙子,按理说应该更看重当下。可是他只认死理儿,得罪了刘皇后。
刘皇后是四川人,她娘家的人仗势犯法,真宗为了刘后的面子,下诏赦免。寇准坚决反对,认为必须按国法处置。为这件事,刘皇后与寇准结下怨仇。不料,寇准与杨亿密谋由太子监国一事被杨亿的妻弟张演酒后泄漏,刘皇后先下手为强,罢寇准为太子太傅,封为莱国公。正在这个节骨眼上,和丁谓有私怨的太监周怀政联络同党,企图发动政变,斩杀丁谓,复相寇准,尊真宗为太上皇,拥立皇太子即位。这件事被客省使杨崇勋出卖。丁谓连夜化装乘牛车到曹利用那里商量对策。丁谓、曹利用派兵包围了周怀政的住处。周怀政被俘后自杀。丁谓想乘机干脆把寇准置于死地,就诬告寇准参与密谋。寇准虽没被问成死罪,却再次罢相,被逐出京城。 寇准遭贬,据说是丁谓等背着宋真宗干的。据《宋史•寇准传》记载,寇准被贬,真宗卧病不知,问左右的人为什么多日没见寇准,左右臣僚都不敢回答实情。寇准离开京城那天,大臣们由于害怕丁谓,都不敢去送行,只有王曙以“朋友之义”为寇准饯行。另外还有个叫李迪的人对寇准罢相十分愤懑,公然宣布自己与丁谓不共戴天,甚至持手板击打丁谓。李迪面奏皇帝痛斥了谓之奸邪,力诉寇准之蒙冤。 寇准再次罢相后,丁谓当了宰相。丁谓为了将寇准置于死地,把他一贬再贬。最后寇准在乾兴元年(1022年)被放逐到边远的雷州去当司户参军,等于被发配到那里去充军。 寇准到雷州后,生活艰难,气候恶劣,身体很快垮下来。第二年秋天在忧郁中病逝。
可怜一代宰相名将,也逃不脱被陷害的命运。可是他为国家和人民做的事,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这不,无数关于他的故事在民间口口相传,我感觉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知道他的故事,所以就搜集了一些供大家欣赏。
无楼台相公
当时有个诗人称赞寇准:“有官居鼎,无地起楼台。”“无楼台相公”的美号就这样叫开了。据说寇准初执掌相府的时候,生活还是很奢侈的,那么后来为什么会变成“无楼台相公”呢?故事是这样的——寇准平时喜欢听歌,酒余茶后经常叫一些歌女唱歌排忧解闷。有一次,一个妙龄歌女来相府清唱,寇准见她面目姣好 ,听她歌声圆润,一时兴起,就赏她一匹绫缎。想不到歌女还嫌赏赐少,一脸的不高兴。 当时寇准身边有一个出身寒门的侍妾,名叫蒨桃,她见到这个情形很气愤,事后就写了一首小诗《呈寇公》:“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嫌轻。不知织女荧窗下,几度抛梭织得成!” 寇准读了蒨桃的诗,很是感动。默默想道:蒨桃诗说的对,这一匹一匹的绫缎,都来之不易,随心所欲挥霍是不应该的,就坚决改了,从此以后一直保持勤俭朴素的美德。
日期:2011-6-24 22:22:00
计废太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