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的明星大腕儿们》
第50节

作者: 闲云逸鹤1990
收藏本书TXT下载
  王国维死后,家人在他遗物中发现了他死前一日所写的遗书。遗书条理清晰,考虑周密,足见死者绝非仓促寻死。这与王死前几日无异常举止相吻合。但遗书一开头“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十六字,却给生者留下种种疑窦,成为70多年来其自沉之因久说纷纭,又难以确论的“谜面”。 对王国维死因,其亲属自始至终讳莫如深。而后世臆测大致又分几种:

  1. “殉清”说
  王国维为清朝遗老,更对逊帝溥仪向有国士知遇之感——王国维以秀才身份,被溥仪破大清“南书房行走”须翰林院甲科出身的旧制,召其直入“南书房”——有此思想基础和遗老心态,逢“覆巢”之将再,以自杀而“完节”似乎也是情理之中。
  2.“逼债”说
  当年溥仪在其《我的前半生》中说:内务府大臣绍英委托王代售宫内字画,事被罗振玉知悉,罗以代卖为名将画取走,并以售画所得抵王国维欠他债务,致使王无法向绍英交待,遂愧而觅死。当时报纸还传,王曾与罗合作做生意亏本,欠罗巨债。不过这个已多被后人否定。
  3.“惊惧”说
  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4.“谏阻”说
  认为王国维投湖与屈原投江相类,是以“尸谏”劝阻溥仪听从罗振玉等人主意,有东渡日本避难打算,并认为王、罗两人最后决裂的原因也缘于此因。
  1927年春,北伐军进逼北方,而冯、阎两军易帜,京师震动。有人认为,王国维自杀是怕自己这个前清遗老落入北伐军手中,蒙受耻辱;又王视脑后辫子为生命,当时传言北伐军入城后将尽诛留有发辫者,所以与其被辱,莫若自我了断。但这种说当时即多有人鄙而不取,以为不合王国维立身处世方式。
  但陈之观点,与其说是对王国维之死的解释,不如说是他以自己的一种心态来观照王国维的精神。
  日期:2011-7-3 23:29:00

  “诸因素” 以一遗民绝望于清室的覆亡,以一学者绝望于一种文化的式微,一介书生又生无所据——当王国维徘徊于颐和园长廊,回想起“自沉者能于一刹那间重温其一生之阅历”的箴言,遂“奋身一跃于鱼藻轩前”。也许,这就是王国维自沉之“谜底”。
  原来,是为了文化死。普通人可以没有文化只灵魂,庸碌一世。可他不会,如果对灵魂绝望,那死,就是最完美的解脱。
  好了,王老先生的事就到这儿,咱们还是看下他的评价才是最重要的。
  王国维《人间词话》:此词"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原来我费了这么多字,只为引出来一句"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看来这就是大师级文人和普通作者的区别。我百万字尚不足其一字也。
  哎,一不小心又搞的太文艺了。诗词赏析不是我强项,还是讲故事的好。
  先看下个人简介
  姓:张名:先。字:字野。
  生:990。卒1078. 年龄:88岁。
  籍贯:乌程(今浙江湖州吴兴)。
  爱好:女人,书,做词,钓鱼。

  家世,父:张维,爱好吟诗词。母;张氏,兴趣未知。
  绰号:张三影,张安陆。
  史学记载:《宋史》无传,《宋史翼》卷二六载其事。
  主要作品:《张子野词》,存词一百八十多首。
  宋词三百首收录词数:6

  身份:天圣八年(1030)进士
  仕途,最大官:尚书都官郎中致仕
  有人说我写作风格有点像当年明月,我非常汗颜的是,我是个不爱看书的孩子。当年明月前辈的书我真是没看多少。唯一记住了这么一点点,写人物简历学到了一点皮毛。就在张先身上小试一下。顺便向当年明月前辈致敬。
  由于宋史没传记记载,我想对他的身世多加点描写就纯属意淫了。一个简历直接跳过,省敲了几次键盘。看来这就是简历的好处,一目了然。可是现在的简历都花里胡哨的,一下子弄了N多页,花花绿绿的。看得人心里慌得慌,现在都流行节约型社会了。所以还是简历从简。
  日期:2011-7-4 12:48:00

  这下就直接来个半路出家吧。从他中进士开始说。
  这样写也是有理由的,你看,这个老风流直接活了88吧。起码比一般的文人多活了二三十年。如果我从他小时候就写。一下子就得写88年。其他明星们就有意见了。
  90后的张先中进士的时候已经成了30后了。刚好都是赶上早班车,不过对于他来说够晚了,那时候他都40了。前面好像比他惨的也就柳永了,不过柳大才子人家那是因为对当局不满,对当局给封杀了一段时间。他可能真的是流连烟花巷去了,不过40岁和20多岁的小年轻们一起参加考试,还中进士。也只能在古代实现了。现在流行成人教育,谁还忍心让一个成年人和一帮小年轻们一起读书呀。

  这倒有让我想到了当初学的“范进中举"的事了。好像那时候老师恨的咬牙切齿,痛数封建社会的不是和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迫害。我们无不深深同情可怜的范进和一切封建残余作斗争。
  可是我们忘了,是什么让一个50多岁的老人(当时活到50已属不易)不顾一次次的挫折和失败,不论老手年幼,执著地向科举的道路前进。可以说,那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任。没有人会因为你年纪大参加科举取笑你。没有人因为年龄问题拒绝你考试。这不仅仅是一种精神,也是政府公信力的一种体现。
  不管你出身什么,哪怕你爸不是“李刚”,你不是富二代。只要你是大宋的臣民,你就享有公平取士的公民权。不管籍贯,不管背景。我想这也就是封建王朝能绵延上千年并且都始终保持世界上最发达文明的一个主要原因。
  科举制是中国的一种幸运,而不是罪恶之源。就连现在西方的文官制度都是从中国的科举制化用而来。我们缺一个劲儿的去学西方,祖宗的东西恨不得丢完,赶紧换身洋装。
  什么时候,当我们意识到祖先的智慧并发展传承的时候,我们才是真正的有自豪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把自己的东西丢完而换的自豪感的。失去了传统,就是去了根。当我们下次再批判传统的时候,不是想着该丢掉什么糟粕,而是留下什么精华。

  日期:2011-7-4 18:12:00
  好吧,继续说张先。虽说她40岁做进士,可是上天对他不薄呀。当了48年的进士。我不知道,那些20多岁的进士,有几个能活到68岁的。
  当了进士,就要做官。对一个文人来说,虽然他的词可能是让他青史留名的。可是当官才是他的主业,作词只是副业而已。可是没想到,最后却无心插柳柳成荫了。我很想写写他做官的英雄事迹的了,可是不好意思,历史上的张先除了泡妞儿水平一流以外,确实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了。除了明道元年(1032)为宿州掾。康定元年(1040)以秘书丞知吴江县,次年为嘉禾(今浙江嘉兴)判官。皇祐二年(1050),晏殊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辟为通判。四年以屯田员外郎知渝州。嘉祐四年(1059),知虢州。以尝知安陆,故人称张安陆。治平元年(1064)以尚书都官郎中致仕这些履历表,我实在找不出我想写的。

  主业不成那就写副业吧。说道才子,必然有佳人相伴。而张大才子既然前面被我称了“老风流”了,我自然不能平白无故的冤枉人家。还是按证据说话的好。
  首先看看张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吧。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