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9节

作者: 长安江伦
收藏本书TXT下载

  突厥骁勇善战,全民皆兵,能上马作战的士兵约有百万。人人以战死为荣,骑兵战术以高速度的运动战为显著特色,常常使包括汉族在内的其它各族闻风丧胆。东北的室韦、契丹,西北的吐谷浑、高昌等国都被它打怕了,服服帖帖地拜倒于突厥大可汗的脚下。其给中原汉人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它那支来去如风、骁勇善战的骑兵部队。这支骑兵往往能以寡溃众,令对手不寒而栗。由于不习水性,突厥骑兵往往在冬季河水结冰之后向南进犯。而且,刚刚经过秋季膘肥马壮,正是骑兵出击的好时节。同时,塞北隆冬季节,天寒地冻,草枯泉涸,通过掠夺南边的农业地区,也好解决草原上人畜的生存问题。总之,无论是装备水平还是战术素养,突厥骑兵在当时都是非常先进的,进犯中原也是经常性的、轻而易举的。以至于毗伽可汗十分自豪地宣称:“我父汗的军队像狼一样勇猛,而他的敌人都如同羊。”

  当时中原的北齐与北周政权并立,双方均威慑于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争相恐后地向这个强大的“打铁匠”纳贡,以换取其支持或中立。突厥在此后的数十年中,都是关乎中原政局和命运的重要平衡性力量。突厥则常常借机以和平或战争手段,获得大量的经济利益。隋朝刚建立,突厥就趁其立足未稳发起大举进攻,准备给杨坚来个下马威。但杨坚毕竟是一代雄主,他在发兵抵御的同时,还派人修筑了长城。隋朝完成统一后力量显著增强,又综合运用军事、政治、和亲等手段,对其进行分化瓦解(583年突厥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国力大大削弱),终于使它暂时消停了。599年十月,杨坚封东突厥可汗为启民可汗,这充分说明当时的隋朝强于突厥。

  但好景不长,隋朝崩溃之际,突厥(主要指东突厥)仍像此前一样,对中原各派势力恩威并施、抑强扶弱,并不时直接出手,借以保持和提高自己的优势地位。隋末群雄中的大多数,都曾依附过突厥。唐朝杜佑的《通典》说得很实在:“窦建德、王世充、刘武周、梁师都、李轨、高开道之流,即使自立为帝,也都向突厥称臣,受到突厥可汗的制约。”其实,李渊在刚刚在晋阳起兵时,也曾通过割地、纳贡、贿赂等方式巴结突厥。李渊在事业的起步阶段,得到了突厥的鼎力支持。起兵反隋本该是中原地区内部的事务,结果把突厥牵扯了进来,显然李渊早就有勾结外族瓜分天下的嫌疑了。唐朝建立全国政权后,也感到这些事儿实在不怎么光彩,这个问题在自己的史书就不必立记载了吧。

  唐朝建立之初,鉴于突厥的历史功绩及其强大的实力,一片萧条的唐朝并不招惹突厥,而是表现得处处软弱。李渊时代,给突厥可汗大量送礼是常事。他希望通过常贿赂东突厥人,使他们不要进犯唐朝领土,也不要帮助那些叛乱者。但是,李渊的收买政策并不十分见效,因为突厥人索贿的胃口越来越大。骄横的突厥人每次派遣使者来长安,都是只管肆意横冲直撞、勒索财物,把京城搞得乌烟瘴气。李渊对此无可奈何,也只能表示宽容、不予计较。李唐建国的当年(618年),突厥始毕可汗派遣骨咄禄特勒出使唐朝,李渊感到荣耀无比。因为,这是草原上的霸主对自己中原朝廷地位的承认啊。所以唐朝隆重的招待了使者,在尊贵的太极殿,奏上高雅的音乐,好吃好喝歌舞款待。李渊还被迫允许东突厥的使节们,刺杀了西突厥的曷萨那可汗。而后者一直向唐朝进贡,此时正在长安。唐朝连自己的追随者都不能保护,往后谁还敢来投靠呢?不仅如此,东突厥人还时常勾结北方各族多次进犯唐朝。

  因为,突厥人已然明白:中原只要有一方坐大,他们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样从中获利了。因此,他们总是试图扶植其他势力与唐朝相抗。这个图谋失败之后,又想趁着唐朝国力还不十分强大时,多多掠夺些人口和财富。620年,东突厥处罗可汗的弟弟颉利继位后,更为变本加厉。此人在李渊时代和李世民时代初期,成为唐朝最大的敌人。他继位的第二年,就亲率大军15万进攻并州(州治在今山西太原),掳掠5000多人后扬长而去。

  突厥人还屡屡进犯京城长安的周边地区,形势变得岌岌可危,以致于长安不得不经常实行戒严。李渊曾几度想过迁都以避其锋芒,但都被李世民苦苦进谏而作罢。这在历代开国之君中,是不多见的。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先生认为:一个进取的政权,应该把都城建在最接近敌人的地方。唐朝没有迁都,是其恢弘气度和坚强决心的表现,也体现了李世民的远见卓识。只有雄者才能有如此决策,而要是子孙不肖那就危险了。800年后的明成祖朱棣就是这样的雄者,他把都成从南京迁到北京,防范蒙古,并且不时主动出击。把元朝残余势力打击的一退再退,大气都不敢出。但是,他的后代大多无能,北京接近长城就变成了一种危险。先是蒙古人多次兵临北京城下,后来清军入关一举取代了明朝的地位。

  虽然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指挥下,唐军也击退过几次突厥的进犯,但战果极其有限。总体看来,李渊时代基本在对突厥问题上处于守势,无心也无力进取。那就算了吧,就把这些棘手的事情留给他那个伟大的儿子——李世民吧。
  突厥问题过于棘手,一时难以妥善处理。但是,整顿国内金融、统一货币却是迫在眉睫了。经过一番酝酿,一件对中国货币史产生深远影响的事件发生了。

  长安江伦的资料
  日期:2013-07-31 22:06:33
  1.11李渊的业绩
  一些历史学者总爱标新立异,“语不惊人死不休”。半个多世纪以来,历史学术界“平反”之风盛行。秦始皇、曹操、杨广、李渊、李治、武则天、曾国藩、李鸿章等,众多在传统上历史评价不高的人物,纷纷被恢复了名誉。虽然有些“翻案”翻得有道理、有价值,但另有一些则有哗众取宠之嫌。不论怎么说,全面、客观地分析,的确有助于打破我们前人一些认识上的局限。
  李渊就经常被形容成一个平庸之君和一个勉为其难的政治家,甚至还被说成是喜欢打猎、旅游,沉迷于声色犬马,而厌烦日常行政工作的人。作为常人,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他。李渊武将出身精于骑马射箭,当然就喜欢狩猎,喜欢过着活动量大的生活。但是放在今时今地的李渊身上就不行了,他这些个人爱好会招致大家的非议,谁让他是皇帝呢?玩物丧志,会亡国的呀。他有时还会以个人爱好和憎恶来任免官职,也给那些负责提意见的言官们留下了把柄。后世的批评家们对他偏私不公、容易受朝中闲言碎语或者后宫的妇人之言的影响,十分不满。

  固然,李渊不像他儿子李世民那么出众、那么能干,但是历史上的李渊绝非是一个寻常平庸的窝囊废。其实,他在很多大事上富有主见,是唐朝基业的开创者。他也很有脾气,有时候脾气还挺大,而且时不时还喜欢乱发脾气,过于专断并急于下令施罚。例如,李渊时代的统治集团,内部充满了复杂的斗争。裴寂和刘文静都是太原起兵时的左膀右臂,裴寂深得唐高祖的宠信;刘文静是秦王世民的心腹,自以为才干功勋在裴寂之上而位居其下,甚为愤懑不平。李渊在裴寂的蛊惑下,怀疑大唐财政部部长(民部尚书、鲁国公)刘文静——这位他在太原时期最早的支持者之一有谋反嫌疑。于是,就因为刘文静在醉酒后说了句“我一定要杀了裴寂”,结果被人以谋反罪告发。619年,李渊借故将刘文静和他弟弟刘文起一起杀了,由此制造了初唐的一起大冤案。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