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51节

作者: 长安江伦
收藏本书TXT下载

  其二,有大谋略,不能用。
  神奇人物李泌为平定安史之乱提出了著名的彭原对策,核心是依靠唐朝现有军事力量,并借助西域各国的军事力量,一路在叛军的前锋处牵制,而另一路集中主力,直接攻击叛军的根据地范阳,最后合军消灭叛军,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李亨一心想尽快收复两京,迎来表面上的中兴,于是拒绝这一方略。其结局,果然如李泌所料,两京虽收复,但叛军根基丝毫未损仍反复南下,使战争一拖再拖。

  其三,收手不力,尾大不掉。
  为了早日结束战事,李豫不惜招抚李怀仙、田承嗣等叛将大肆设置节度使,允许其保留所占据地区与兵力。结果,本来就是“假投降真割据”的安禄山、史思明部将不听中央指挥,在平叛过程中崛起的一些唐朝大将也渐渐不听指挥。全国各地遍置节度使(方镇),藩镇数量激增,中央无法控制地方,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当时藩镇表面上臣服于唐朝,事实上却割据一方,使唐帝国陷入分裂的状态,当中以河朔三镇(田承嗣据魏博、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李怀仙据卢龙)为甚。这种割据状态,一直维持至唐亡乃至五代十国。

  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让人忍不住在想:如果这三大历史遗憾能有一两个可以弥补,唐朝后期也至于那样灰暗了。问题是,旧有的威胁并有根除,百病缠身的大唐,此时还面临着一个可怕的“病毒”对其内部肌体的严重侵蚀,那就是——宦官专权。
  日期:2013-08-02 08:54:26
  9.3铲除三大宦官
  宦官是在宫廷内,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奴仆。宦官制度源自古代中国,是皇帝制度的特殊产物。有几点要说明的是:

  其一,我国先秦和西汉时期的宦官并非全是阉人,从东汉起才全部用阉人。
  这是由于,皇宫内上自太后、皇后、嫔妃,下至宫女,女眷较多。如果允许真正的男性侍从出入,难免会发生秽乱之事。所以,东汉以后的宫廷绝不允许有其它成年男性当差,这样皇帝就放心多了。
  其二,宦官和太监最初并不是一回事。
  “太监”本为官名,唐高宗李治时改皇家事务局(即殿中省,下辖尚食、尚药、尚衣、尚舍、尚乘、尚辇等6个局)为中御府,并由宦官担任部长(太监)和副部长(少监)。隋唐以后,地位较高的宦官就被称为“太监”。到了明代朝,宦官权势日益膨胀,内廷的12个官署(监)均由宦官任部长(太监)。于是,人们就把所有宦官都尊称“太监”,太监也就成为宦官代名词了。
  其三,宦官制度并非中国所独有。
  古代朝鲜、越南、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国皇室,也喜欢使用阉割过的男性作为内待。英文中太监(eunuch)一字,是由希腊文“守护床的人”转变而成的。可见,宦官在中外本来都是为了保护后宫秩序和皇族血统而设。

  如果皇帝将一部分君主权力赋予他们,让他们去干预朝政,就会形成宦官专权。这种现象的形成,一般是由于皇帝受到了来自权臣(文官集团或武将,如东汉后期的外戚专权之后出现宦官专权)的威胁。这里有两个决定性因素,一个是皇帝受到的威胁的大小,另一个是皇帝与权臣力量的对比。前者决定皇帝赋予宦官的权力的大小,他感觉到的威胁越大就越有可能提拔宦官,让他们去制约朝臣。后者决定了宦官干政多大程度上能够实现,因为就算皇帝极力想提拔宦官,但朝臣尤其是文官集团如果足够强大,也能挫败皇帝的努力。宦官本是皇权的寄生虫,因为生理原因自身不能当皇帝。所以,皇帝认为自家的奴才比较可靠,就赋予了他们无限的权力。而这些贪婪的家伙,势力膨胀起来后,经常会吞没皇帝自己。宦官走上政治前台,本身是许多皇帝为加强皇权而作出的无奈之举。但是,事态的发展往往会超出皇帝的预料。宦官专权后,会在实际上削弱皇帝的权力,降低皇帝威信。甚至,还会损坏皇权的基础,造成社会动荡。一旦到了那个时候,就不是皇帝所能控制得了。

  宦官专权是专制制度下皇权不断扩大的结果,很多朝代都有不同程度的宦官干政现象。在得势后,他们控制皇帝、左右朝廷,成为一大祸患。宦官是一个中国历史上极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经常被歧视,也被历史忽视。给我们留下较好印象的宦官,可能只有改进造纸术的蔡伦和航海的郑和了。生理上不健全,经常会造成性格的扭曲。宦官本来也是可怜的人,其不幸的遭遇值得人同情。但是,这些人一旦获得权力后,他们的破坏力将是极其可怕的。历史上宦官专权最严重的是东汉、唐朝和明朝,研究和了解这几个朝代的后期就不能不谈谈宦官。所谓的“十大宦官”(秦朝的赵高,东汉的张让,唐朝的高力士和李辅国,宋朝的童贯,明朝的王振、刘瑾和魏忠贤,清朝的安德海和李莲英)中,唐朝就占了两名。

  唐朝建立初期,李世民规定内侍省不设三品官,宦官不得干预朝政。李治时代以后,宦官数量逐渐增加。李显时代,宦官总数增到了3000人,被授七品以上官职的多达千人。李隆基时代,宦官更加泛滥,仅四、五品者就有上千人。甚至,被授予从三品的禁军第十五军或十六军副军长(左、右监门将军)职务者,都大有人在(如鱼朝恩曾任左监门卫将军)。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有的甚至被封王爵(如李辅国曾被封为博陆王),位列三公(如李辅国曾任司空兼中书令),有些大宦官还染指军权。

  唐朝的宦官专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掌握兵权,控制禁军。
  从李隆基派宦官边令诚做高仙芝的监军开始,宦官就经常被任命为监军使,成为军队的实际决策者。安史乱后,凡有唐军兵马的地方都会有监军。李亨时代设观军容使,专门用宦官中的掌权者担任,作为监视出征将帅的最高军职。李豫时代曾先后任用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统领禁军。再到李适时代设置禁军正、副司令(神策军护军左、右中尉),并都由亲信宦官担任。从此,宦官掌管禁军成了唐朝的定制。禁军作为皇帝的亲军,原本是皇权的最后一道保障。宦官控制禁军,就等于皇帝的人身安全都完全操纵在他们手中了。

  其二,控制将相。
  李豫让宦官董秀担任枢密使,掌管国家机密,秉承皇帝的旨意。于是,宦官权势日益加重,朝中宰相和领兵将领都对他们极为忌惮。唐朝后期的掌权宦官,既能威慑和操控将相,更能影响朝局的发展。
  其三,废立皇帝。

  宦官专权几乎贯穿唐朝中后期,唐朝的最后80年,皇帝都是宦官所掌握的。从唐宪宗李纯开始直至唐朝灭亡的9个皇帝,除了唐敬宗李湛是以太子身份即位,亡国之君唐哀帝李柷(zhù)是藩镇诸侯朱温所立,其余7个竟然都是由宦官废立的!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唐文宗李昂,甚至都死于宦官之手,唐昭宗李晔也被宦官囚禁过。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