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恢弘唐史:唐风烈烈》
第50节作者:
长安江伦
为了彻底平叛,大唐皇帝李豫不得不向回纥开出了比他父亲更优厚的条件,再度向其借兵。762年十月,李豫任命长子雍王李适和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为正、副司令(元帅),率领包括回纥军团在内的各路人马会攻洛阳。三十日,唐军在洛阳北郊大败史朝义,歼敌6万多人,俘虏2万多人,史朝义仅带数百亲信向东逃窜。回纥军团第二次收复洛阳,百姓的欢呼雀跃,使人暂时淡忘了为平叛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回纥兵进城后,立即肆无忌惮**烧杀、劫掠抢夺,杀人上万,城中大火十几天不灭。这座古城遭到第二次厄运,距上次仅仅5年!当代学者吴思先生所说的“官变匪”现象,此时也出现了。当时, 唐朝的朔方军与鱼朝恩的神策军,都极其骄横恣肆。这些以“解放者”自居的政府军趁乱效法回纥,借口东都(今河南洛阳)、郑州(今河南郑州)、汴州(今河南开封)、汝州(今河南汝州)等地久陷敌手,都是“贼境”“匪区”。所以,他们所到之处,同样纵兵抢掠,其危害程度比叛军还严重。官匪不分的劫掠,持续了3个月才算停止。平叛大军身后留下一片片废墟,家家户户只剩下空荡荡的房屋。时值隆冬,百姓饥寒交加,有的只好把纸裹到身上,暂时抵御风寒,令人心酸不已。
联军收复洛阳后,仆固怀恩留回纥兵屯驻河阳(今河南孟州),派其子右厢兵马使仆固玚和朔方兵马使高辅成率1万多兵马,乘胜追击史朝义。一路上唐军接连收复郑州、汴州等地,史朝义逃往濮州(州治今山东鄄〈juàn〉城北)。十一月初,史朝义北渡黄河,仆固怀恩收复滑州(州治在今河南滑县东),将史朝义追到卫州(州治在今河南卫辉)并再次将其击败。这时叛将田承嗣等率军4万与史朝义会合,迎战唐军。仆固玚率军力战将其击溃,又将其追到昌乐(今河南南乐)东、魏州(今河北大名北),叛将薛嵩、张忠志等各率所辖州县投降。史朝义逃至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与其大将薛忠义合兵3万南下迎战,在临清(今属河北)遭到仆固玚伏击,落荒而逃。此时,回纥兵赶到,与唐军会合追击,又在下博(今河北深县东南)东南又大败叛军,史朝义又逃往莫州(今河北任丘北)。仆固怀恩派5路节度使(都知兵马使薛兼训、兵马使郝庭玉、兖郓节度使田神功、河东节度使辛云京、青淄节度使侯希逸)与仆固玚部会合,进围莫州。763年正月,失去信心和勇气的史朝义留下大将田承嗣守莫州,自己带5000骑兵突围到范阳求援。史朝义走后,心知大势已去的田承嗣便开城投降,并把史朝义的母亲和妻子作为“见面礼”献给了唐军。仆固玚、侯希逸、薛兼训等率兵3万,一直将史朝义追到范阳城下。但是,范阳守将李怀仙已经降唐,史朝义进不了城,他的部下人纷纷逃跑。史朝义仅率数百人马逃奔广阳(今北京房山东北),又遭到守军的拒绝。无奈间,他只得向北逃窜,准备躲到奚和契丹的地盘。但是,当他跑到温泉栅(今河北丰润东)时,卖主求荣、立功心切的李怀仙部追兵赶到。就这样,安史叛军的最后一个元凶史朝义众叛亲离,走上了末路穷途,不得不在树林中自缢而死。很快,李怀仙就把他的首级送到长安“报喜”。元凶授首,大功告成,唐军凯旋班师。历时七年零两个月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李豫任命“起义”的叛将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今河南北部)节度使,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
这场最后的战略决战,被称为“唐军灭史朝义之战”。唐军利用史朝义内部分裂、士卒疲惫、后方不稳的有利时机,一鼓作气、乘胜对其实施远距离战略追击。仅用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彻底消灭了史朝义叛军,取得了平叛战争的最后胜利。近8年中,不仅李隆基、李亨各赴黄泉,唐朝皇帝换了祖孙三代;叛军元凶也换了两姓(安、史)、4人(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李豫完成了祖孙几代未竟之事业,总算可以告慰祖宗,长长地松口气了。举国上下的黎民百姓,似乎一夜之间忘却了兵灾战火的苦痛,也为这来之不易的胜利而欢呼。杜甫在梓州(今四川三台)听到这一喜讯后,立刻写下了著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为这件事做了极好的脚注: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安史之乱”的影响极为深远,它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改变了唐朝的前进轨迹,更深刻地改变了历史的发展脉络:
日期:2013-08-01 11:27:28
(续9.2平定安史之乱)
其一,它造成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安史之乱使广大人民,特别是黄河中下游——这一唐朝人口最稠密、经济最发达地区的人民遭受了一场空前浩劫。北方经济遭到了大破坏,损失在四分之三以上;百姓穷困不堪、土地荒芜、“千里萧条”,很多人流离失所,战争创伤长时期难以抚平。从此,中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直到南宋时彻底完成。
其二,它使唐朝边防空虚。
为了平叛,唐朝不得不将边防军调往内地,导致吐蕃等游牧民族趁虚而入。从此,唐朝的西部边防力量大为削弱。而回纥自恃凭平乱有功,也屡屡向唐室勒索威逼财物,甚至连年侵扰边境。唐朝的声威至此沦落,原本隶属于唐朝的西域地区、陇右、河西走廊等,也在之后35年内陆续被吐蕃和回纥所完全占领。
其三,它打破了唐朝的统一。
此后,不仅河北、山东等地藩镇遍布,即便河南、四川等腹地也处于藩镇的影响和威胁之下。中央集权日益削弱,皇帝能直接控制的地方越来越少。藩镇势力不断扩大,战乱频起、生灵涂炭。
总之,安史之乱被公认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此,唐王朝逐渐衰微,走上了下坡路。安史之乱让大唐的历史性繁荣戛然而止,而后的长期乱局也让人总是感叹不已。当代学者魏延安认为,安史之乱给后世留下了三大历史遗憾:
其一,有中兴之臣,无中兴之君。
安史之乱发生后,忠贞之士挺身而出,河北有颜真杲、颜真卿兄弟,中央有大将郭子义、李光弼等人,更有深具名相风范的李泌等人及时出谋划策。但可惜的是,接手乱局的李亨不是雄才大略之主,有好谋略不能用,不懂军事还爱瞎指挥,重用宦官、听信谗言。再接手的李豫,对残留的部队不及时复员,结果造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恨宦官却又对其重用,实在让人失望。再下来的李适,一上台倒是雄心勃勃,但很快被一场兵变吓破了胆(泾原兵变),马上来个180度大转弯,对各地的割据势力一味地退让和容忍,再度宠信宦官,还贪财、索贿。于是,安史之乱后的半个世纪,唐王朝只能是在维持表面上的中兴,内部矛盾远远没有从根本上化解。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