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三国——告诉你一个可能闻所未闻的三国》
第57节作者:
铲君山 日期:2013-06-03 21:52:42
(更新)
三,你戴面具的时间太长,都忘记面具下面自己的样子了
班固慨叹司马迁知识渊博,却不能运用智慧避免腐刑。可是轮到自己的时候,也因依附外戚窦氏,等到窦氏势败后,受到了牵连而身犯大罪,死在洛阳监狱中。有时候人的智力已经足够辨别祸福,但在行动上却不能将所明白的道理如意运用。人能明察秋毫,却看不到自己的眼睛和睫毛。班固能看清别人的祸患所在,但自己也身陷大祸;荀彧能够站在客观的角度以“太祖本兴义兵以匡辅汉朝,秉忠贞之城,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这样公正的道理怀曹操之忧,却没想到,曹操的江山保住了,可是自己的福祚却保不住了。
有些事情以悲剧结局,并不是因为办事人智慧不足,而是一叶障目不见森林。曹操在官渡之战,以明显的劣势战胜了当时最强大的敌人袁绍,却在赤壁之战输给了明显处于劣势的孙刘联军。并不是周瑜比曹操更聪明,而是曹操认为自己已经处于巅峰状态,其势如泰山,就忽略了一些应该考虑进去的因素;李隆基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于是才有开元盛世。可是他后来宠爱杨玉环,重用安禄山,最终酿成“安史之乱”,唐帝国从辉煌的顶峰跌落下来,永远没能恢复元气。以李隆基的才略,会不明白女祸,以及权臣对国家的危害吗?可他之所以还没能防住,正是因为他享受处于顶峰的优越感,而忽略了身边的危险;名震华夏的关羽,人生的顶峰和败亡的起点同时到来,难道关羽会不知道对待吴国人必须要防人之心不可无吗?可是之所以被吴国人骗过,也恰恰是因为在威震华夏之后,不把其他敌对势力放在眼里。这三位英雄,若按正常水平发挥,则不会暴露出这么大的破绽,以至于成就了那些他们眼里的“竖子”的名声。难道这是命运逃脱不了的轮回吗?
我们的荀彧,其实也没能逃过。荀彧的身份,是出身士族,属于士族地主阶级,祖父为县令,父亲是济南相,叔叔荀爽位列三公。本人是名士,人物批评家何顒,是名士集团的领袖,和桥玄一起最早看好曹操,说荀彧是“王佐才”,曹操自己也认可荀彧是“吾之子房也”。荀彧为曹操呕心沥血几十年,功劳堪比萧何张良,我想,荀彧心里自觉不自觉的,恐怕都会觉得自己是曹操阵营的柱石,于是在一个最为敏感的问题上,犯了大忌。曹操在最困难,最饱受非议的时候,荀彧如擎天柱一般的顶住了种种压力,曹操心里也非常认可荀彧,地位着实高,可恰恰是在一切都稳定了的时候,说出了不该说的话。
在汉室最为困难的时候,荀彧意识到曹操可以成为辅汉功臣,于是义无反顾的投奔了曹操。关公土山约三事说“降汉不降曹”,其实,荀彧才是真正的“降汉不降曹”。荀彧戴着面具辅佐曹操,其实是想间接的通过曹操来辅佐汉室。待到荀彧想要脱下面具恢复汉臣的面貌时,庙堂之高与江湖之远都早已认可了他曹臣的身份,他已经回不了头了。
若曹操伤感的望着荀彧,想惋惜的问一句:“你为什么就不能忘掉你过去的身份呢”?彧凄怆曰:“对不起,我是汉臣”。
日期:2013-06-06 23:20:39
朋友们好,让大家久等了。(更新)
四,荀彧与审配,智囊团的比拼,曹操团为何远比袁绍团高效?
人类也存在“南橘北枳”的现象吗?同样一个人才,在袁绍处就无所作为,在曹操处就翻江倒海,比如荀彧,郭嘉,他们之前都是在袁绍处办事的,后来改投曹操。很多人感叹于,目前所处的位置,不能把自己的才能尽情发挥。恐怕有些人是在空发牢骚,而有些人确实需要换个环境,比如那位大名鼎鼎的商鞅,在魏国就无用武之地,一到秦国便呼风唤雨。同样一个人,环境的适应性真的如此重要吗?
其实,袁绍阵营也有诸多人才,没那么多人才的话袁绍不可能创立那么大的基业。最出色的便是沮授与田丰。沮授是“少有大志,多权略”,连曹操都很惋惜的说“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田丰是“天资瑰杰,权略多奇”,若给予他们足够的平台发挥,创立的功业恐怕不亚于荀彧郭嘉。只可惜,袁绍集团似乎缺乏管理人才的技术,使得人才虽多,但是不能整齐划一。不仅不能共同为本集团贡献智力,反而将大好的资源消耗在一次又一次的内斗中。这又是为什么呢?
《三国志》和《后汉书》里有大量关于袁绍手下众谋士内耗以及派系斗争,互相揭短消耗袁军总体实力,可是却很少或几乎没有看到曹操阵营里有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双方介于群臣与君主之间的桥梁,荀彧与审配,做人艺术差距太大。
在一个正规体制内,群臣与君主不是想联系就能联系的,中间需要一个传递人,一来把群臣的意思收集,分析,汇总,再传递上去,二来将上面的意思传递给下级。这个人,基本是处于一种承上启下的咽喉位置,同时又可以作为统一群臣的精神领袖。西汉刚开国时,刘邦来不及分封,看到群臣都在窃窃私语,于是问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呢?张良说,他们在讨论怎么造反。刘邦大惊,刚刚建立的国家,怎么要造反呢?张良说,因为他们怕陛下分封时不公道。于是刘邦急封雍齿,化解了这场可能的危机。这个时候的张良,起的就是承上启下的作用,他能把臣下的意思反映给刘邦,同时帮刘邦应对。这个事情,臣下不可能自己开口说我们要造反了,快点分封吧,刘邦如果亲自询问也不可能问出真实想法,那么此时就很需要一个中间人。那么这个中间人,就显得格外重要。曹操方的这个人,是荀彧,袁绍方为审配(袁绍担任冀州牧后,对审配“委以心腹之任”,委任他为冀州的治中别驾,治中别驾在州政府里仅次于州牧或刺史,可见审配地位之高)。
那么接下来聊聊这个“中间人”该如何选择。
荀彧,根据之前的介绍,他出身名门,人品、智慧一流,德高望重,人物品论家说他是“王佐才”,曹操说他是自己的张良。让这样的人来做自己群臣的精神领袖,无疑是既称职,又过硬的。一个地方,如果有能耐的人太多,容易互相不服气,弄不好就形成互掐,进而结成私党,然后排挤一部分人出去,其实说到底消耗的是整个集团的实力。但是有荀彧坐镇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为什么?比如你本事大,荀彧也大;你出身高贵,荀彧也高贵;你名气大,荀彧名气也很大。加上荀彧本身修养极高,不会出现沾沾自喜邀功请赏这类好大喜功的做法,同时性格随和善于融入,以无味调五味,使得曹操智囊团的氛围相当融洽。荀彧庞大的个人魅力压制住了其他谋臣的私心与表现欲,同时宽厚长者的姿态激发大家的讨论热情,再加上曹操治下有方,于是人人都能抛弃私欲,一心为公,整个曹操的智囊团显得格外的有战斗力。
可是反观袁绍阵营,就完全不同了。审配既不是老早就跟随袁绍的旧部,来头,名气也都不大,却得到袁绍的信任最多,上升的速度也最快,这必然会引起其他人的不满,惹得许攸、逢纪、郭图等人不高兴,造成了他们之间紧张的关系。或许用人是该不拘一格,但是千万别忘记考虑其他人的感受,本事大,可以逐步提升,或者可以私下很亲近,但朝廷的官职荣禄,不可随意万千宠爱于一身。诸葛亮那么大能耐,刘备一开始不也只让他做地税局局长吗?不能乱了规矩啊!同时,审配他独断专权,打击同僚,人缘很差,又在关键决策上屡屡误导袁绍。本事能耐一般,和同僚搞不好关系,无疑已经处于危险位置了。其他人此时想的恐怕更多的不是为国家为大局,而是要“倒审”了。
审配这个人“少忠烈慷慨,有不可犯之节”,不知道大家怎么想,反正我是觉得这类人太可怕了。“不可犯”,万一我不小心犯了你呢?与这类人交往,压力山大。如果这个人来主持会议,那么将会一点轻松祥和的气氛都没有了,大家精神都是紧绷的,生怕出错,这样的状态其实是不利于运筹帷幄之中的。反观曹操阵营的讨论,就非常的活泼与和谐,因为曹操非常喜欢“笑”。同时,审配的这个性格适合做领导吗?非常不适合,这个性格适合做敢死队大队长。
若想领导臣下,不可忘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知道手下都是有缺点的,现实中有很多人因为别人有一点问题就批评指责或者说弃而不用,其实这也是在给自己挖坟。一个高效的团队是很懂得如何有机的将各团员的特质揉搓在一起,为整个集团效力的。有个笑话讲,一个黑社会的老大,定的帮规很严,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严令不得触犯,违者开除。一个月后,他的确没触犯帮规,可是他的手下都被他开除光了。普通人,以自己把事情做好为有本事;而有些人,以别人帮自己把事情做好为有本事。
孔融曾经作为朝廷特使到过袁绍那里,有一次跟荀彧评论袁绍手下的人物,认为审配是“智谋之士”,可是荀彧也在袁绍手下呆过,比孔融看的更深,他认为审配“专而无谋”。“专”就是专权,霸道,心胸狭窄,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无谋”则是缺乏战略眼光,像极了他的东家袁绍,真是“王八看绿豆对上眼了”。但是,审配并不是一无是处,他对袁绍是绝对忠诚的,当辛评,郭图等昔日重臣都叛变时,审配是死守邺城的,“意气壮烈”很精准。可见,审配人品是没有问题的,比起许攸的“贪而不治”出卖故主,还以端掉故主老家为炫耀资本,不知道高尚到哪里去了。人品的确重要,但不是唯一,有时候决定一个人所适合岗位的,更多的是人品之外的诸如性格、思维方式,情商等一些软能力。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智囊团比袁绍智囊团高效太多的原因,还满意吗?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