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在《天问》里问:“不任汩鸿,师何以尚之?”,意思是既然鲧没能力治水,为什么还要举荐他?屈原问得真天真,若是事先“剧透”,鲧自己死活都不会去干抗洪总指挥的,甭管四岳还是五岳推荐。
日期:2015-05-06 11:11:24
鲧和当朝权臣的关系不错,起码和四岳关系匪浅,在尧面前也说得上话。他对舜这颗冉冉升起的政治明星兼驸马羡慕嫉妒恨,据韩非子说,鲧当时的话很没有政治水平,说舜一介匹夫,怎能担当国之重任?用他,国家前途堪忧(“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又说“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这句话笔者个人认为不成立,鲧一个被“双规”于羽山的戴罪之人,还用得着举兵围剿吗?再说,尧会因为这么一个私下的小报告把鲧杀掉?相反,鲧若私下里在尧面前大说舜的好话,尧倒真有可能杀了他。
《山海经》就更离谱了,说鲧没经帝同意,偷了息壤就去堵水,悲催的是,他使用息壤不得法(估计匆忙中,他忘拿息壤的使用说明书),水没堵住,还因盗窃罪被帝派出的杀手祝融杀死于羽山。那个帝既不是尧也不是舜,而是天帝,天帝又叫天皇,就是司马贞声称有十二个头的那个家伙。祝融也是备选的三皇之一,没当上“皇”改当杀手,穿越三千年的时空把鲧杀死。祝融是专业玩火的,鲧是业余玩水的,水能灭火,但业余的还是比不过专业的。
按《山海经》的说法,笔者认为鲧不是罪人,反倒是个英雄,他盗息壤不是为了走私,而是为了天下百姓。错在天帝头太多而心眼太小,他把息壤使用说明书给鲧不就没事了吗?天帝的十二个头开会后可能觉得理亏,便把息壤的使用说明告诉了鲧的儿子禹,禹于是“布土以定九州”。
日期:2015-05-07 11:03:32
《山海经》真是部奇书,想象力天马行空、天真烂漫,经常冒出几句萌萌的“穿帮”台词,我很喜欢。比如那个迎着太阳跑马拉松的夸父,一会说他是渴死的,过一会又说是被应龙杀死的。反正它就是一部“巫书”(鲁迅说的),没必要太较真,不过它里面有些蛛丝马迹可以和史籍里的零星碎片产生微妙的联系。
杀鲧的应该是舜而不是尧,《史记》也是这么说的,“乃殛鲧于羽山以死”。舜要杀鲧的动机很充足,谁让你说我坏话来着?!但理由并不充分,鲧因治水不力被流放已经得到惩罚,就像讙兜和共工被流放一样,当初不杀他说明他罪不致死,何以在“双规”期间把他杀死?这个不充分的理由恰恰证明了舜的动机。
鲧的性格和遭遇都有像商鞅,他们低估了潜力股的升值空间。商鞅就是因为得罪了嬴虔和嬴驷这爷孙俩才在他的靠山秦孝公死后招致杀身之祸。也许鲧想当然地以为继承尧大位的必是丹朱,舜不过是个辅政大臣而已,他哪里知道当舜做“代理帝”之后不久,尧就已经是傀儡或者说已被软禁在平阳了,舜大权在握,立刻把鲧的流放改判成死刑。
屈原对此又想不通了,说既然鲧都关押了那么久,干嘛又要杀他?(“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屈原有赤子之心,适合做诗人,他做不了政客,最后在舜的流放地汨罗投江自杀,给自己的一生画了个悲壮的句号。端午节本来是纪念屈大诗人的,可惜给韩国人抢注了,韩流果然生猛。
甭管鲧是被谁杀了,可以肯定的是他被杀了,另外一件可以肯定的事是他有个儿子叫禹,这个儿子做大的时候,叫大禹。
关于禹的出生有两种说法,这两种说法的差异之大让任何地球人都想撞墙。
《山海经》说鲧临死前剖腹取出儿子禹,也就是说禹是单性繁殖的,这是中国传说里最令人难忘的一个空前场景,但不是绝后,五百多年后,殷商朝的一个猛男,不对,是一群猛男比鲧更厉害,一次可以“生”两个儿子,留待以后再说。穿越人体质特殊非我等所能想象,我奇怪的是为什么舜在杀了鲧之后,立马让“婴儿”禹子承父业?如果你知道这是《山海经》的习惯性“穿帮”你就不会太吃惊了。不过屈原还是想不通,问父亲的肚子生出儿子是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屈原太可爱了,他问得好萌啊。
日期:2015-05-08 09:51:27
《竹书》透露禹较为正常的一种生育方式,他妈叫修己,没事出去踏青,然后怎样?你猜对了,在出行途中,因光电反应胎珠暗结,光是星光。(“母曰修己,出行,见流星贯昴,梦接意感,既而吞神珠。”)。禹的生产方式和契异曲同工,契的妈妈简狄剖腹(或胸)生下契,修己剖背生下禹(“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修己还有别的名字,有莘氏之女,叫女志,或叫女嬉,她之所以有不同的名字,是因口耳相传之故,名字传走样了,其他人等都有类似的情况,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上古的人名字很多,现代人的名字也很多,大多是上网穿的马甲。石纽据《蜀王本记》说是广柔县,即现在四川北川县。笔者认为这有根据,还记得颛顼的父亲昌意和大伯青阳发配到哪里吗?泜水和弱水,此二水均在四川。这似乎暗示鲧是在父亲颛顼被指定为接班人之后,被“落实政策”才回来的。
舜杀了鲧之后,然后让禹继续治水,并非舜的本意,而是四岳的举荐。墨子对于舜杀其父而用其子的做法不能接受,于是便四处“发帖”暗示鲧禹并非父子,只不过没人听他的,无论正史野史都把鲧禹当成父子,《山海经》、《天问》、《竹书》和《史记》均执此说,墨子在这个小问题上栽了大跟斗。其实从年龄上看判断,鲧和禹确实不太可能是父子,禹做鲧的重孙都着急了点儿。
禹在父亲的人生悲剧里学到不少经验教训,为人很低调。舜任命他做抗洪总指挥,他下跪叩首,举荐弃、契弟兄俩和皋陶,知道舜说还是来做吧(“汝其往视尔事”),这才赴任。禹做事勤奋,为人谦和(“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执心谦冲,不自盈大”),和鲧的为人处世迥异。也难怪,文命兄当时相当于“黑五类”,不得不夹着尾巴做人。后来当他势力渐长,声望渐高时,他又是另一副模样了,跟舜说话就跟教训孙子一样。
禹接受任命后,和伯益、后稷一起奔赴抗洪救灾的第一站是尧的出生地之一冀州.。禹确实是个实干家,而且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穿着简易的工作服,住在简易的工棚里,风餐露宿。他身上常年携带准绳、圆规和方矩,翻山涉水,根据地势高低,因地制宜,该填堵处就填堵,该疏通处就疏通,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由江入海,于是水患消除。不像他父亲鲧不知变通之道,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看到水就堵,水四处满溢,鲧就疲于奔命四处堵,最终把自己堵在羽山上再也下不来。
日期:2015-05-08 11:42:58
据《山海经》和《淮南子》透露,大禹治水时还和共工打了一仗,《荀子》也说“禹有功,抑下鸿,为民除害逐共工”。看样子共工被舜流放到密云后,不老老实实进行思想改造,反倒变本加厉,又跳出来兴风作浪。大禹邀请到曾和黄帝一起工作过的四龙:应龙、黄龙、白龙和苍龙参战,这才把共工彻底打服。共工的一生是穿越的一生,他在每个时空的结局都是一样:失败。共工此后再未出现在“媒体”,他可能意兴阑珊,不想穿越了,把密云当作最后的故乡。清人顾炎武在《昌平山水记》里说,“其城仍在,亦曰共城,在密云县东北五十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