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9-10 21:40:19
【7.2】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学习不觉满足,教人不觉疲倦,对于我有什么呢?”
【真相】
本章讲了3句话,后面2句比较有名,尤其是第3句。
第1句是“默而识之”。“识”在这里读“志”,一般解释为“记”,也有解为“知”。这句的意思是默默地记,或者哑巴吃饺子心里有数。总之孔老师不喜欢张扬,不喜欢刚学会了单词就满世界嚷嚷,和疯狂英语那一套正好相反。从这一句可以知道,孔大虽然也给学生洗脑,但还是大学风格的洗脑,和传销班的老师带着学生大声喊是大不相同的。
第2句是“学而不厌”。“厌”在这里不是“讨厌”的意思,而是“饱”的意思。对待学习和对待饭一样,有3个境界:第1个境界是“讨厌”的“厌”,像厌食症就是讨厌饭,很多人讨厌学习也是在这一境界,在这个境界有饿死的危险;第2个境界是“不讨厌”和“不厌”,大部分人对待饭和学习都属于这个境界,在这个境界只能说是维持正常生活;第3个境界是“不饱”的“不厌”,吃饭永远觉得“不饱”,学习也永远觉得“不饱”,这个境界的人就比较少了,在这个境界吃很容易吃成大胖子,在这个境界学很容易学成大学者。
第3句是“诲人不倦”,这句现在最有名与说相声的把它篡改为“毁人不倦”有关。其实“诲人”和“毁人”只有一步之隔,因为一旦“诲”错了就是“毁”。孔老师是“诲人”还是“毁人”呢?这要从被“诲”的人的利益出发来看,比如孔大毕业之后当官了,那就是“诲”,没有当官也没有其它手艺或当官被杀了,那就是“毁”。实际情况肯定不可能孔大毕业都当官,比如首席大弟子颜回就一直没有脱贫,所以孔老师既“诲人”也“毁人”。不管是“诲人”还是“毁人”吧,总之孔老师是“不倦”的。为什么“不倦”?一是因为圣人心里有周天子,二是可能也挣了点钱。
最后的感叹“何有于我哉”有2种解释。一种是说孔老师自谦,孔老师说前面那3句他有什么啊?意思是都没有。再一种是说前面那3句有什么难啊?意思是轻松可以做到。其实,从孔老师一向的风格看,不管表面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真谦虚的意思。另外,这个“何有”的句式我们前面也看过,就是咆哮体的“有木有”。
日期:2012-09-10 22:34:34
【7.3】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道德不修,学问不讲,听到义不向往,不好不改正,这是我的担忧。”
【真相】
有人把本章和上一章连起来看。上一章讲了3条,我们已经说了,是孔老师觉得很容易的3条。本章又讲了4句话也就是4条,是圣人担忧的4条。
第1句“德之不修”。德行或道德是需要修行或修养的,也就是说需要实行,而不仅仅是口头一说了事。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孔老师担忧这一条是对的。
第2句“学之不讲”。我和圣人一样也当过老师,所以对这一条深有体会。很多东西你自己闷在肚子里以为理解了,但是当着学生或当众一讲就会露出破绽或缺陷。所以“讲”是很有必要的,孔老师担忧这一条很有道理。
第3句“闻义不能徙”。知道“义”在那儿却不去,这也是孔老师担忧的。有人说在现在就是知道民主在美国却不移民美国就符合这一条,从原文看有点问题。首先孔老师说的“义”是周天子那边儿的“义”,那么和民主正好相反。其次移民美国的多数是冲物质生活去的,并非因为民主。
第4句“不善不能改”。明知自己有错却不改的是最普遍的现象,孔老师担忧这一条具有普世价值。符合这一条的又有2种情况,一种是不承认有错,一种是承认却改不了。
总结起来,孔老师担忧的这4条和上一章的3条相比,都是需要个人的口头和学术之外的社会行动的。所以这4条的难度高于那3条,所以孔老师担忧。至于圣人是担忧他自己做不到还是担忧别人做不到,我认为都有可能,因为圣人也是人。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