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桓公怎么也忘不了那一箭之仇,心里总是疙疙瘩瘩,要不是带钩一挡,自己不早就到那边去了!恨不能马上杀了管仲,以解心头之恨。“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 也。’于是桓公从之。”(《史记﹒齐太公世家》)
桓公为君,鲍叔牙立了头功,所以在齐桓公提出要任他为国相,可他坚决辞让而推荐了管仲。他对齐桓公说:“如果您想治理好齐国,我就可以帮助您做到这一点;但如果您想成为天下的霸主,那么非管仲任相不可。”
可贵的是齐桓公听从了鲍叔牙的建议,捐弃了前嫌,打破了传统的“贱不能临贵,贫不能使富,疏不能制亲”的用人体制,任管仲为相,并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所以说,日后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这首先应得益于他宽广的胸怀。那句话怎么说来:世界上最宽广的是陆地;比陆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人的心灵!明君不计私怨,以宽广的胸怀为贤臣提供了施展才干的舞台,贤臣辅佐明君开创了彪炳千古的业绩!真是君臣相得益彰,《史记》称“桓公以霸,力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日期:2010-09-05 19:42:42
三、超男选秀赛
姜太公被封到齐国时,周公旦曾问他治齐的方略,姜太公回答说:“举贤而上功”。此后“举贤”就成了齐国政治的传统。 话说卫国人宁戚听到齐桓公举贤的消息后,也想投奔桓公以施展自己的才华,但他贫民一个,苦于没人举荐自己。不过他下定了决心:不能再做宅男了!做就要做一个超男!
于是他心生一计,替一个卫国商人赶着货车来到齐国。他们赶到齐国国都时,已经是傍晚,只好露宿在城门的外面。 真是好运来了挡都挡不住, 说来也巧,这一天,齐桓公正好在郊外迎接宾客,夜里打开城门,让装载货物的车子让开。迎宾队伍中的随从很多,火把也很明亮。这时,宁戚正在车下喂牛,远远地望见了齐桓公,宁戚认为机会到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赶快表现一把吧!
只见宁戚一只手给牛拌草喂料,一只手拍打着牛角(没有乐器呀),扯开嗓门唱道:“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逢尧与舜禅,单布短衣适至干,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康浪之水白石粲,中有鲤鱼长尺半,敝布单衣裁至干,清早饭牛薄夜半,黄犊上坂且休息,吾将舍汝相齐国。出东门兮厉石斑,上有松柏青且阑,粗布衣兮纭缕,时不遇兮尧舜主,牛兮努力食细草,大臣在尔侧,吾将与尔适齐国。”
这歌唱的,虽然没有鲜花与掌声,但不乏粉丝,最大的粉丝便是齐桓公。他正走到这里,听得这歌声,虽然旋律不是很优美,音质也没有磁性,可是觉得这歌词不一般,有深意。觉得这人颇有来头,便命管仲去察访一下。你看这就是齐桓公的伟大之处!善于发现人才!
第二天,管仲去见宁戚,说明来意。不料,宁戚只是说:“浩浩乎白水。”管仲一听很玄乎,自己智商这么高却不解其义,身为一国之相,又不好再问,回到家里愁得食不甘味,坐卧不宁。管仲妻问有什么事愁得这样,管仲叹口气说:“咳,人家说的话,我都听不明白,你一个妇道人家能懂什么。”
管仲妻子不服气地说:“不要瞧不起人。老、弱、残、少者,一样能做大事。昔日先君姜太公,七十多岁了,还在朝市杀牛当屠户,八十岁才被周文王拜为太师,伐纣灭商,为周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九十多岁封于齐国当了国君。您能以为他老了就不行吗?商朝初期,有一个叫伊尹的人,原本是有莘氏随嫁的一个奴隶,汤公见他有才能,立他为三公,他把国家治理的很好。你能以为他出身微贱就无能吗?圣子五岁,帮助禹治水,出了好多好主意,禹都非常佩服他,你能以为他年幼就不行吗?牛犊刚生下来,站都站不稳,但用不了几年,就胜过其母,你能以为它弱就不行吗?”
管仲被妻子说得满面羞愧,便对妻子说:“桓公让我去察访一个从卫国来的人,这个人叫宁戚,我去了后,宁戚只说了一句‘浩浩乎白水’,我不知道他说的什么意思,故忧愁万分。”妻子一听,微微一笑说:“人家不是已经把意思明明白白告诉你了吗?古诗《白水》里有这样的句子‘浩浩白水,倏倏之鱼,君来召我,我将安居,国家未定,从我焉如。’意思不是明摆着愿意听齐王的召唤吗?”管仲恍然大悟,更加佩服宁戚的才华,立刻上朝奏知齐桓公,说宁戚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建议宁戚做大司田(相当于现在的农业部长)。
不料,好多大臣不服说:“宁戚是卫国人,卫国离这里又不远,不过五百里路,不如派人到他的家乡打听打听,如果他确确实实是贤能之人,再任用他也不晚。”齐桓公说:“不可,如果派人去打听,假如他得罪人太多,那里的人肯定过多的是说他的种种陋习,说的他体无完肤,这样他的才能和美德就被掩盖了。作为一个人谁又能做到十全十美呢?到那时我们又怎么能敢重用他呢?用人就要用人之长,而不是用人之短。”(这真是用人不疑,而正是这一点,很多君主是做不到的,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
于是齐桓公力排众议,决定给宁戚先修豪宅,自己戒斋五日,亲自去请宁戚。宁戚深受感动,从此,一心一意辅佐齐桓公,为桓公霸业的创建作出了杰出贡献。
为了能发掘更多的人才,桓公还实行“三选法”,就是让地方上推荐优秀人才,经考察试用后确有能力的,国君任命为适当官员。地方官吏如果压制埋没人才,就要治以“蔽贤”、“蔽明”罪。
同时,齐桓公还极力引进外国的人才,他选了几十个人,给他们配备好马匹、车辆和足够的钱粮,把他们派到外国去,想办法把外国的能人请到齐国来。刘备三顾茅庐为众所周知,而齐桓公曾五度求贤传为佳话。齐桓公听说有个有才德而隐居的人叫小臣稷,便亲自去拜访,可一连去了3次,稷就是不露面。好多官员劝齐桓公不值得为一个不知是否有真实本领的隐士费神劳力,齐桓公却乐此不疲,结果第5次才见到了小臣稷。小臣稷被齐桓公的真诚所打动,毅然出山做了齐桓公创立霸业的助手。
齐桓公不但唯贤是举,而且从谏如流。有一天,齐桓公在读书,一个善做车轮的木匠在院子里干活。那木匠看到桓公读书十分认真,就对桓公说:“国君您是在看古人没什么用的东西啊。”
桓公愿闻其详,那木匠不紧不慢地说:“我是从我制作车轮的事情推测的:做得太快了卯榫容易松滑;做得太慢了就很难顺利地整装。这种不快不慢的火候,全凭一种得心应手的感觉,嘴里是说不出来的。既然说不出来,就没办法告诉我儿子,我儿子也没办法从我这里得到。所以我70岁了还是自己做自己的。我由这个事理推测,古代的人死了,他们那些不能传授的东西也随他而去了,能写进书里传授给别人的东西,是缺少其中的精华和奥妙的东西。”
齐桓公听了,连连点头,有了一种顿悟的感觉:这老木匠的话包含了很深刻的道理,不能读死书,凡事不能死搬硬套,要敢于打破常规,这恐怕也就引发了他勇于改革的念头。
儒家思想认为“用贤则治,不用贤则亡”,“尚贤者政之本也 ”。 管仲认为“争天下者,必先争人”(《管子﹒霸言》)。总上所述齐桓公能称霸的关键在于用贤从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