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传(昭公(中))》曾记录了韩宣子问叔向的一段对话,其中叔向对曰:“齐桓,卫姬之子也,有宠于僖。有鲍叔牙、宾须无、隰朋以为辅佐,有莒、卫以为外主,有国、高以为内主。从善如流,下善齐肃,不藏贿,不从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厌,是以有国,不亦宜乎?”
《史记•齐太公世家》载:“桓公即得管仲,与鲍叔牙、隰朋、高傒修齐国政,连五家之兵、设轻重渔盐之利,以赡贫穷,禄贤能,齐人皆说。”除了取得高子、国子等人的支持外,齐桓公朝中还有著名的“桓管五杰”,即王子城父、宾胥无、隰朋、宁戚、东郭牙五位名臣。这绝对是一批政治超男,他们组成了当时齐国超强的领导集团!
正是齐桓公礼贤下士,选贤任能,才为其霸业蓄备了大量的有用人才。他又从善如流,顺应民意,所以深得民心,为其称霸奠定了良好而又广泛的基础。
日期:2010-09-06 10:52:32
四、当上了大班长
话说齐桓公在管仲和鲍叔牙的辅佐下,又有桓管五杰一帮才干的料理,那日子过得叫一个“滋润”,叫“蒸蒸日上”啊!可是桓公环顾天下,感觉不妙!目下这个班集体是一盘散沙,班风松散,纪律涣散!班主任周天子是有心无力,有名无实。各位小组长也不拿他当盘菜了!看来得选一个能力强的好班长,出来好好整治整治,不然这班集体,哪还叫集体,那叫解体!
可是这班长,叫谁来当?比比看,那也不是吹,除了我齐桓公姜小白,论资格,论实力,论威望,他们谁能比!看来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得露两手表现表现!不然他们也不知道自己有几把刷子!
(一)创霸中原
从哪里下手呢?嗯,先从身边吧——鲁国!想当年自己流落在莒国,很落魄,很无助的时候,你鲁国竟然帮助公子纠来整我,今非昔比了,敲打敲打你,让你吃点教训!于是就有了下面一幕:
公元前694年,齐国兴兵伐鲁,两军战于长勺(今山东曲阜北),可是齐军出师不利,鲁军在曹刿的指挥下取得了胜利,以弱胜强。这就是著名的 《曹刿论战》: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同年六月,鲁国侵宋,齐、宋联军打败鲁国。公元前681年(齐桓公5年),宋国发生内乱,齐桓公奉了周厘王的命令邀集宋国、陈国、蔡国、郑国、遂国在北杏(今山东东阿县境内)开会,平定宋国的内乱。当时遂国(鲁国的附庸国)没到会,桓公一看,不听话那就欠扁,一气之下就灭掉了遂国。
公元前679年春,齐、鲁、宋、卫、陈、郑等国在卫国的鄄相会,齐桓公主盟为诸侯长,这是其称霸的开端。公元667年冬,周惠王派使者到齐,正式赐命桓公为诸侯之长,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才确立下来。 这大班长就算是当上了!
(二)勇攘夷狄
这当家的不行了,外人就欺负。当时被称为戎、狄、蛮夷的少数民族,一看这周天子软弱无力,乘机向中原发展势力,向华夏诸国发动进攻。较弱小的诸侯国难以自卫,迫切需要大国给予支援。齐桓公自然就站出来了,谁让自己是班长来!
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犯燕国,齐桓公率军北伐打退了山戎的进攻,他乘机劝燕庄公“复修召公之政,纳贡于周,如成康之时”(《史记•姜太公世家》)。
公元前661年,狄人伐邢,桓公派兵,打退狄人。不久,狄人又攻邢国。齐桓公再邀宋、曹两国出兵救邢,并把邢国的都城迁到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又帮助邢国筑城,救助邢国难民。
公元前660年,狄人伐卫,灭了卫国。齐桓公邀宋国出兵,救卫,收拢卫国难民,重建卫都于楚丘(今河南滑县),救助卫国大量财物。为此,《左传》载:“迁邢于夷仪,封卫于楚丘。邢迁如归,卫国忘亡”。
你看,齐桓公这一系列扶危救患的行动,行侠仗义,多么像世界维和,这就是班长的责任!他自然在班集体中赢得了很高的威望,得到了最多的选票!
(三)共尊王室
齐桓公的聪明就在于 他摆正了自己的位置,没忘了自己是谁,自己是班长,上面还有班主任。所以他就一直以“尊王”为口号,突出周王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权威,从而展开一系列的称霸活动!这恐怕算是最早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吧,以后让曹操学会了。
当齐桓公在中原和北方忙活的时候,南方大国——楚国也没闲着,不断北侵,兼并了许多小国,又连年伐郑,威胁中原。公元前656年,齐桓公率齐、宋、陈、卫、郑、许、曹等国军队,兴师伐楚。双方对峙于楚地的陉。楚成王慑于齐桓公兵多势众,只好请求和议。于是齐桓公退兵,陈师于召陵(今河南郾城东),与楚订立了召陵之盟,消除了楚对中原各国的威胁。
此后,齐桓公又几次下通知,让诸侯们来开会,著名的葵丘(今河南兰考县东)之会,使齐桓公霸业达到了最高峰。公元前651年,齐、鲁、宋、卫、郑、许、曹等国会盟于葵丘,周襄王特地派遣代表送来祭肉,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去世,其霸主地位结束,齐国亦从此开始走向衰落。
在《史记﹒齐太公世家》的结尾,太史公说:“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为诸侯会盟,称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国之风也!”
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如今受其赐”。(《论语•宪问》)
齐桓公当政四十年,选贤任能,注重改革,并注重结盟修好,减少了相互间的战争;尤其是援助弱小国家抵御强悍的戎狄侵扰,这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是有积极意义的。齐桓公霸业在春秋时期属于开创,适应当时的历史潮流,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有很有益的!
最后本人赋小诗一首,算是总结吧:
咏齐桓公
春秋五霸推齐桓,
选贤任能相管仲。
九合诸侯匡正义,
尊王攘夷盖世功!
日期:2010-09-09 20:39:53
第二节 晋文公————雄踞中原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
我的故乡在远方
为什么流浪
流浪远方流浪
————题记
一、为什么流浪
想当初,周成王光着屁股和弟弟叔虞在一起玩耍时,周成王随手摘了一片梧桐树叶,送给了弟弟叔虞,随口说道:“我把这作为信物,封赐给你!”(“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记﹒晋世家第九》)。叔虞接过树叶后,心里非常高兴,随后把这件事告诉给周公,周公认为天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件事非同小可,于是前去询问周成王,周成王说他只不过是跟弟弟开玩笑罢了,周公听后严肃地说:“天子无戏言,出口成宪,而且史书记载,乐师歌颂,士人称道。哪能随便说说。”成王听周公言之有理,只好把叔虞封于唐,这就是“桐叶封弟”的故事。后来,叔虞的儿子姬燮把都城迁到晋水的岸边,改唐为晋。这就是晋的由来。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