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亡宋兴一百年……激荡的五代史》
第6节作者:
帝乡王彦哲 “额……”朱温很犹豫,无言以对。谢先生一句“三思”,令他心里更加忐忑不安!他清清楚楚知道,要他三思的内容是什么,却又没有勇气直面它!毕竟他自投军以来就追随黄巢,如今已四五年了,一路走来黄王待他不薄,荣华富贵的理想正在一步步实现,如今突然要他心生杂念,还真下不了这个决心。况且臣子择主即政治站队,一旦站错,纵然你有通天本领,也逃不掉个“身与名俱毁”的下场!在错误的道路上,奔跑再远也没有用。命运攸关,朱温不能不察啊……
可是反过来想,自己现在已到了悬崖边上,孤立无助。如不勒马,下一步便是灭亡!河中镇大军可以轻而易举的将自己践踏在铁蹄之下,一股“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气氛笼罩在军营当中,朱温满心的纠结迅速爬上了脸庞,他的表情几乎要凝固!
而这一切尽在谢先生的观察之中,他明白:朱温已经松动了。
于是抛出了最后的论据:“将军力战在外,小人掌权在内,眼见大势已去,破忘将至,将军尚在优柔!诶!——朱将军可还记得————秦将章邯?”
“啊——!”惊叫一声后朱温瞠目结舌!这句话犹如晴天霹雳,是一种刺激,也是一种暗示。所谓“英雄惜英雄”啊,秦末大将章邯的故事他当然清楚得很:想当年章邯面临的困境和自己极其相似,在外与项羽死战,而赵高却掌权在内,想加害于他,无可奈何之下,他选择判秦归楚!这才有了后来受封雍王的荣耀……
朱温不说话了,眉头紧锁,黯然失色,锐利的双眸在眼眶中不停来回地拨动……他似乎看到了未来的自己……
谢瞳微微侧过头,轻瞄了他一眼,然后一字一顿,铿锵有力地说出了八个字:“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这八个字犹如八支利箭,箭箭刺中朱温的心灵!
他还是没有说话,似乎在忍受一种悲凉的煎熬。不过,紧咬的双唇间已流露出一缕毒辣!
沉默……死一般的沉默……
突然间!“啪——”地一声!他拍案而起,一项通天大计终于在心头酿成!朱温挥舞起硕大的手掌,传令三军,自即日起,改旗易帜,背齐归唐!
财富诚可贵,生命价更高!莫说朱温反复无常,在那个时代,反复之人遍地都是,五代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不讲究君臣道义的时代!人人都是自保,义薄云天者又有几人?况且朱温本来参军就是为了功名富贵,濒临破亡之时,谁又愿意用今日的头颅去赌明日的富贵!此刻的朱温就好像是一位舵手,为了身家性命,为了前途命运,他决定:扭转航向!
日期:2012-08-25 21:02:33
朱温率同州兵马,竖起了降唐的大旗!投奔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处。他把王重荣抬举得高高,当做舅舅一样看待。(《资治通鉴》载:“温以舅事重荣。”)王重荣对这个假外甥也很喜欢,立刻上书朝廷,向唐僖宗举荐朱温,溢美之辞自不必多说。
其实说举荐也不需要,唐僖宗早就知道这位黄巢的爱将了。当他接到奏章,看到他归顺的消息时,激动地双手颤抖,仰天长叹:“是天赐予也!”立刻下诏授朱温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一起受封的当然还有谢瞳谢先生。
从此,朱温摇身一变,从流寇变成了唐将,从叛贼变成了忠良,角色变换之快,恐怕连他自己都要感叹:人生如梦啊……
光封官还不行,不足以表达唐僖宗的激动心情,他又赐朱温一个响亮的名字——“朱全忠”!
听听,“忠”还不行,还“全忠”!忠得不遗余力,忠得毫无保留!这是一个意味悠长的名字,一个情深意切的称呼,它犹如一圈夺目的光环,从此便加冕在了朱温的头上!不论走到哪,亮出姓名,那都是一副忠臣的模样!唐僖宗对他的信任和器重,可见一斑。
可惜,历史有时候就爱跟人开玩笑:世事难料,斗转星移,后来的后来,正是这位被唐皇唤作“全忠”的人灭亡了李唐王朝!那个时候,唐僖宗已经去世多年。不知在天有灵的他若看到这一幕,该是何等羞惭呀!
“全忠”!短短两个字 ,成了三百年大唐史上最尴尬的段子。
其实这也不能全怪唐僖宗,他也是依据政治传统来做的,大唐李氏向来有赐姓赐名给外族的传统,比如曾经给契丹首领赐名“李尽忠”,给沙陀首领赐名“李国昌”等等。这是一种政治拉拢手段,未必都是出于真心。
所以在唐僖宗内心深处,对朱温到底是真心喜欢,还是假意拉拢,也未可知。没办法!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贵为天子又如何,有时候也得说些违心的话。只不过这次,一不留神,贻笑千古了……
当然,这个时候的朱温(注:为了行文方便,我们还称之“朱温”。其实这个名字他已经不用了,从赐名之后都改用新名“朱全忠”。)表现的还是很忠诚的,他和“舅舅”王重荣合兵一道,联合攻打起义军,算是给黄巢来了个倒戈一击!
这是中和二年九月的事。
到了中和三年三月,唐僖宗又授予朱温一个非同小可的职务——宣武节度使!这个职务可是一个重磅,他极有可能改变朱温的一生,因为在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的权利非常之大,大到简直都是土皇帝。
“节度使”的来源要追溯到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那算是个前身,正式出现是在唐朝,授职时朝廷要赐一个旌节,因以得名。这一职务最初只设立在边关军事要地,为的是加强防御,便于军事调动。设置的初衷是好的,可是后来节度使的权力愈演愈大,逐步成为了集一镇军事、政治、财务等大权于一身的地方首脑,而且所辖藩镇内的郡县政府官员也悉数听命于他,虽然他们是朝廷任命的。(注意:节度使是军事官员,而非政府行政官员,藩镇相当于军区,而非行政省份。)后来甚至出现了节度使世袭现象!这样一来,藩镇就是一个小王国,节度使就是小皇帝!
这样的局面是朝廷所不愿看到的,可是看到了也无能为力。朝廷自己将自己陷入了一种叫做“尾大不掉”的尴尬境地。经济学上有个“分蛋糕理论”,放在政治上同样适用,蛋糕就那么大,此消彼长,地方强大了,中央自然就羸弱。所以藩镇的扩张,节度使的膨胀,无形中已为唐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而要为此买单的主要皇帝之一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那怎么办呢?
凉拌!
谁都没有办法。且不说唐朝,历朝历代的削藩问题都很苦恼,只不过其他朝代是藩王,唐朝是藩镇节度使。纵览历史:汉朝的七国之争,晋朝的八王之乱,明朝的靖难之役,清朝的三藩作乱……无不因此而起,为之奈何!
儿大不由爷啊!“虞兮虞兮奈若何?”大唐皇帝也能望洋兴叹,寄希望于诸节度使们能安分守己,恪守尽忠,能安定一天算一天吧……
朱温所任的宣武藩镇大致在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治所在汴州(亦称“大梁”)也就是今天的开封。开封府也正是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步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代。
有意思的是,节度使虽然是封了,但是暂时不让他上任。唐僖宗说了,国势危急,中原板荡,你等收复了京城长安赶走了黄巢,再去上任吧。这是自然,好处你不能白拿啊,你得为国出力!皇帝还在四川寄人篱下呢,你怎么好意思去当节度使!显然,这是拿节度使的头衔当噱头,来激励朱温戮力灭齐。
日期:2012-08-25 21:05:03
可是黄巢是何等的人物啊!纵横大半个中国,霸占长安,虎视眈眈,灭他谈何容易。如此说来,这一封赏岂不成了空头支票,上任宣武镇遥遥无期了……
错!很错!大错特错!事态刚好跟这种想象相反!
因为不用朱温多费劲,黄巢已经在长安坐不住了!进城时的威武霸气如今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焦灼不安!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黄巢方面到底发生了什么?面临着什么困境呢?我将其概括为如下三点,这三点既是他面临的三大困境,也是他人生的三大败笔!
一、不得人心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