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2-09-13 16:43:23
【3.12】
原文: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译文:
祭祀就如同对方在一样,祭神就如同神在一样。孔子说:“我不参加祭祀,就如同没有祭祀一样。”
【真相】
本章既有小疑惑也有大疑惑。根据我们的习惯,小疑惑是解文方面的,前面部分已解;大疑惑则是解义方面的,也就是孔老师为什么强调“在”和“与”。
在我看来,无论是祭神还是祭鬼,本质上都是希望与神或鬼进行沟通。当然,这种沟通是不平等的,祭者要跪拜,要送礼献上牺牲,还不能指望对方当时就显圣或显灵;神鬼则端坐于高位,对祭者爱答不理,当然对礼物牺牲也是干瞪眼吃不了也拿不走。由于神鬼对礼物牺牲没有吃也没有拿,祭祀次数多了,很多祭者就觉得也许神鬼根本就不在或起码与祭祀者同在,所以就难免不敬。这就像领导不在的时候大家背后对领导不敬一样。这种表现孔老师看不惯,因为圣人一向是站在各级阴阳两界的领导的立场上的。所以圣人说要“祭如在”,翻译成现代官方语言就是“领导在和领导不在一个样”。
“吾不与祭如不祭”虽然断句或释义有多种分歧,但孔老师的基本意思还是很明确的,就是一定要“与”。前面孔老师已经说了神鬼不在和在一样,既然人家神鬼都在,你为什么不在呢?也就是说,你想偷懒托人捎个花圈猪头肉去就算是祭祀是不行的。你一定要亲自带着花圈和猪头肉去,圣人才会满意。
日期:2012-09-13 20:34:35
【7.8】
原文: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不憋闷不启发,不难言不启发。举一个方角而不推论三个方角,就不重复了。”
【真相】
按照朱熹的解释,“愤”是相通而通不了的意思,“悱”是想说而说不出的意思。所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孔老师教学的一个技巧,就是如果有一个题目,学生根本不想他不教,因为这时候教了学生也不会有好的效果;学生想出答案来了他也不教,因为就没有必要了。只有当学生想了半天想不出答案,或者学生想出来了却说不出来,这时候孔老师才跳出来启发学生,这样一方面学生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圣人的光辉形象也就出来了。
举一隅反三隅则是一个教学原则。“隅”是角的意思,古人一般都没学过立体几何,所以认为方的东西就是4个角也就是4个隅。4个角一般都是一样的,所以告诉你一个角你就应该知道剩下那3个角,也就是举一隅反三隅。如果你不知道,孔老师就不跟你废3遍话了,也就是不教你了。但是这一个原则其实是有问题的,因为虽然4个隅通常一样,但是也可能不一样。你为了怕老师不教你便忽略的这种可能的不一样,那便违反了孔老师另外一条我以为更重要更有用的原则,就是“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
本章说了孔老师的3条不教条款。也就是你交的10条干肉是有风险的,违反了这3条干肉就白交了,因为《论语》里我们没有看到退干肉的条款。孔老师是否在收干肉时就告知交干肉这3条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即使告知了按现在的法律也属于无效的霸王格式条款,所以现在办私立学校的对本章不能参照执行。
为什么孔老师订了这3条不教呢?我认为并不是存心诈骗学生的干肉,而是与东方传统的思维方式有关。东方传统思维不重视逻辑上严密的推理或归纳论证,而是讲究启发、暗示、顿悟、猛醒。看过《聪明的一休》中国观众都知道,一休遇到难题就盘腿闭眼坐着在脑袋上画圈,而不是不像福尔摩斯那样走来走去的推理,然后突然一睁眼就说出答案。孔老师的前2条就是配合一休式的思维的,你如果不盘腿闭眼表示你在想问题,孔老师就不会理你,不管你交了多少条干肉。你如果像一休那么聪明自己能说出答案,孔老师也不理你,也不管你交了多少条干肉。只有你闭了好几天眼都快饿死了,或者你睁开眼瞪着眼憋得脸通红就是说不说话来,孔老师才过来教你,你的干肉也就算没白交。最后一条举一反三同样也是配合东方思维的。在西方式的严密思维下,必须证明4个角都一样;而东方的顿悟则不必,你只要顿悟一次就够了,否则4个角你就得顿悟4次。顿悟一次你点一下头,顿悟一次你点一下头,你就成磕头虫或要点成轻微脑震荡了,孔大又没有校医院。
日期:2012-09-13 22:56:42
【7.9】
原文: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不曾吃饱过。
【真相】
别人有丧事,你在人家旁边大吃特吃,在目前的中国文化里显然不好,在春秋那时候也不好。所以孔老师在这种情况下不吃饱并不奇怪。但为什么这样不好呢?《论语》里有为什么特意写了一下孔老师的这种正常行为呢?
别人有丧事你不要使劲吃东西,这是一种文化习惯。我们知道文化习惯包括禁忌最开始都是有原因,这些原因有些比较物理,有些比较心理。例如近亲禁忌的原因是比较物理的,因为会影响种族的整体生命质量;乱伦禁忌的原因则是比较心理的,因为会影响种族内的秩序。丧事吃东西禁忌的原因主要是心理的,因为吃东西是比较高兴的事,别人有丧事你高兴显然不好。另外,前面说过孔老师每学期会收到大量干肉,吃干肉就更不好了。因为什么是干肉呢?就是动物的木乃伊嘛。只不过给人办丧事是把亡人制成整个的木乃伊,加工干肉则是把动物切开制成零散的木乃伊。
本章又为什么特意写孔老师丧事不吃饱呢?这其实和孔老师的职场经历有关。我们知道孔老师他们这一伙人叫儒家,儒家成为宗教就是儒教。为什么他们这一伙叫“儒”呢?“儒”在最开始是一种职业,这个职业就是丧事的主办人和丧礼的主持人,而孔老师在办孔大之前就是从事这个职业的。后来孔大发展成一股势力了,别人就用孔老师之前的“儒”这个职业来称呼孔大的这一伙人。每个职业都要有自己的职业道德,“儒”的职业道德之一就是办丧事时不能吃饱。所以本章的意思就是讲孔老师是很讲职业道德的。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