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全始末--改变大唐盛世的大事变》
第18节

作者: 平江过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灭蝗政策实施后,取得很大的成效,虽然蝗灾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但因为有采取灭蝗政策,所以没有发生大饥荒,姚崇在这件事情上,确实对人民的帮助很大。
  日期:2013-05-30 22:12:19
  (连载更新)
  前面说过,在姚崇卖力演出,李隆基热情赞助的情况下,政变的主要功臣,姚崇的政治对手们,新此时已经是“死的死,逃的逃,还有些人滚到山沟里”,都已经远离权力中心。
  为了让姚崇能好好做事,不让他有后顾之忧,李隆基精心挑选了他心目中最佳二把手--卢怀慎,担任黄门监(门下省最高长官;姚崇此时是中书省最高长官,紫徽令)。
  卢怀慎最大的优点是什么呢?他最大的作用就是没有作用!这句话可不是我自己编的,而是我们的皇帝老子,李隆基先生说的,而且是在当事人卢怀慎先生面前说的。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次姚崇因为儿子的丧事请了十几天的假,政事堂的公文堆积如山,卢怀慎处理了老半天,没有几件事敢做裁决,束手无策,眼看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只好去禀告皇帝看该怎么处理。(这样的宰相我们该如何评价他?无能还是守分?端视你从哪个角度来看他)
  李隆基是这么告诉他的:“我把天下交给姚崇,而你是我们华丽的摆设,所以别紧张,该干嘛干嘛去,政事等姚崇回来就解决了。“
  果然姚崇回来后,一下子就全部处理完毕,世界又开始正常运转!
  不过卢怀慎很有风度,他知道自己的能力不行,所以主要就扮演配合的角色,虽然外面嘲笑他是“伴食宰相”,但是两人的组合,效果反而出乎意料的好,而且卢怀慎很正直,多次纠举出一些不符规范或法纪的事。开元盛世的奠造,他其实有一定的功劳。
  开元四年,卢怀慎去世,临终前推荐宋璟/李杰/李朝隐/卢从愿等人,李隆基接受了。
  卢怀慎去世后,接替他的人是源耀乾,虽然同样是宰相,不过是以黄门侍郎的身份兼任。
  有一次,姚崇患疟疾,每次源耀乾来报告政事时,李隆基一听就知道源耀乾是否请教过姚崇,通常请教过姚崇的,李隆基都会表示满意,没有请教过姚崇的,李隆基通常会有意见,然后就会说:“为何不请教姚崇?”源耀乾觉得这样自己太麻烦了(可能也太丢脸了),就上奏请求,把姚崇迁到四方馆(接待外国宾客的),家人也可前来侍候。姚崇认为自己患病,不适合住哪里,想要推辞,李隆基说:“让你住四方馆,是为了帝国利益,只恨无法让你住在皇宫内,不用推辞!”

  日期:2013-05-31 19:23:54

  (连载更新)
  盛极而衰,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伏,乃是自然运行的道理。
  李隆基待姚崇如此之贴心,似乎这个信任牢不可破,山可枯,海可烂,此情永不渝!是吗?
  当然不是,专制帝王对大臣所讲的话,不会比花花公子对女人讲的话还可靠多少。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就在李隆基对姚崇十分信任,不可或缺的同一年,一件事情的发生,让李隆基对姚崇的信任有了改变,此时距离姚崇在开元元年担任宰相只有短短的三年。
  前文说过,姚崇的两个儿子光禄少卿(宫廷宴会副部长)姚彝,宗正少卿(皇族事务副部长)姚异平常就喜爱结交朋友,也经常收受外人馈赠,外面的风评不是太好,刚开始李隆基认为是别人有意打击姚崇,所以也不在意,甚至处罚举发的人,但从“三人成虎”及“曾参杀人”的经验我们可以总结,只要讲的人多了之后,再强大的信任也会动摇。所以自从李隆基的身旁陆续有人在不经意中透露出“姚二代”的劣迹后,李隆基不免也有些怀疑,甚至到后来开始怀疑姚崇是不是有意纵容或是牵涉其中。

  信任就像是玻璃杯,一旦有了裂缝,也就离破裂不远了。这时,姚崇的一个亲信,紫微省(中书省)的主书赵诲,被人举发接受胡人的贿赂,本来这算不上一件特别大的事,但李隆基突然大发雷霆,不但要求仔细调查,还亲自审问。
  眼看亲信可能要被判重刑,姚崇不忍心,于是上疏替赵诲辩解,希望能减轻其刑责,不料奏章呈上后如石沉大海般完全没有回应,而刚好这时候京师大赦,姚崇本以为赵诲可以获得减刑,单独名单公布,赵诲单独没有获得减刑,被判杖一百,流放岭南。这样警告及暗示的味道便相当浓厚了。
  至此,姚崇已经完全了解皇帝心中的不满,他思前想后,决定急流勇退,于是断然以年老体弱为由(姚崇本年66岁),上疏请求辞去宰相职位。李隆基虽然不无遗憾,但终究批准,姚崇免除所有职务,只保留开府仪同三司(散官,无具体职务,可上朝参与大臣奏事)。
  日期:2013-05-31 20:57:40
  (今日续更)
  那么李隆基为什么会转变态度呢?
  我以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种逆反的心理,姚崇当初要求皇帝答应十大条件才接任宰相,而十大条件对皇帝来说是很大的忍耐,等于是一种君臣间的契约,对李隆基来说,为了国家好,我可以忍耐,但同样的,你姚崇身为大臣也必须表现过人的道德情操,这样你对我的要求才是合理的,可是我李隆基牺牲自己,做了很大的克制,却发现你姚崇纵容儿子,纵容亲信做一些不道德的事,这样李隆基在心态上就很难忍受,必然爆发。

  历史上有一个非常相似的例子就是明神宗(万历皇帝)与张居正的故事。张居正是明神宗的老师,在张居正还活着的时候,明神宗非常尊敬与信任这位老师与大臣,给他几乎相当于君王的权力,但张居正死后不久,明神宗就大肆清算张居正,只差没有鞭尸而已,为什么?因为张居正死后,他的政敌纷纷上书指控张居正罪行,特别是生活骄傲奢侈的一面。皇帝派人调查,发现其中有很多是真的。而张居正却是在讲学时口口声声要皇帝遵循圣人简朴之道,这让皇帝不得不怀疑张居正在皇帝面前是一套,背后又是另外一套,最后对张居正的看法产生180度的变化。(详见黄仁宇著作:万历十五年)

  李隆基的心态,某个程度跟明神宗相似(但没那么严重),所以他会感到不满,这时很合理的。而另外,我觉得他还有另外一种心态,即是对姚崇能力与权力的恐惧。如前面所说,姚崇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人,李隆基把所有的事交给他,感觉很放心,但真的那么放心吗?如果姚崇有私心,如果姚崇有野心,是不是自己会受到威胁?所以李隆基决定拿赵诲这个案子来试姚崇,看他是不是真的有私心,想结党。不料姚崇这么聪明的人竟然在此时犯了大错,出面营救。

  这样结局已经很明显了,姚崇如果自己不主动下台,下场只会更难看,还好他急流勇退,顾全大局,至此君臣互相谅解,一场危机和平落幕。
  日期:2013-06-01 15:10:41
  (连载更新)
  姚崇向皇帝提出辞去宰相职位的同时,也做好了准备,这个准备主要就是针对继任人选的推荐,这个人如果推荐不当,不但影响唐帝国的政局,也会对姚崇个人的安危及名声产生不利因素,历史上后任倒打前任一耙的案例可多的是,所以姚崇不能不谨慎,几经思考后,他决定推荐宋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