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全始末--改变大唐盛世的大事变》
第19节

作者: 平江过客
收藏本书TXT下载
  宋璟跟姚崇都是三朝元老,共事时间比较长;特别是二人在睿宗时代得罪了太平公主,一起被贬到地方当州刺史,算是有革命情感的经历。而且宋璟为人正直,值得信赖,如果由他来领导政局,相信自己所规划的方向,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对李隆基来说,宋璟是个不错的选项。他的经验丰富,资历够深,在官员中也很有声望,另外就是李隆基虽然想要调整人事,但并不是对姚崇的施政有所不满,而主要是一些情绪性因素及害怕大权旁落的担心,姚崇愿意主动提出辞职,李隆基也希望大家维持好关系,就接受姚崇的提议。
  开元五年(公元717年)正月二日,首都长安发生一件怪事,太庙中的四个祭祀崩塌,幸好无人受伤,群臣议论纷纷,都认为是上天的警告,为了回应,李隆基改穿素色衣服,在偏殿主持朝会,用以化解上天的不满。

  这时的宰相二人组除了姚崇推荐的宋璟外,另外原来的二把手源耀乾也调离职务(李隆基大概为了掩饰调离姚崇的尴尬吧,让副手也一起下),新的副手宰相是苏颋,具体职位上,宋璟是吏部尚书兼黄门监(门下省长官),苏颋是紫微侍郎。
  原本按照计划,李隆基接下来要前往东都洛阳,在发生了太庙倒塌的事件后,宋璟苏颋两人出面劝告皇帝不要前往,奏章上说:
  “先皇(睿宗李旦)去年去世,陛下三年之丧还未期满,不合体制,而且前阵子上天已经显示异像来警告陛下,所以我们认为陛下应该遵从天意,留在长安。“
  日期:2013-06-01 20:37:04

  (今日第二更)
  李隆基其实不想留在长安,他听了两位宰相的话后,心中不太高兴,于是又问姚崇的意见,姚崇说:
  “太庙所使用的建材,是前秦苻坚(公元338-385年,距此时超过三百年以上)时期留下来的木材,时间这么久,木材自然都腐朽不堪,因而崩塌,这是很自然的状况,并不是什么特别的灾异;陛下因为关中地区(京畿)收成不好,所以前往东都,行程准备已经完成,自然应该按照计划前往,不能失约。至于太庙崩塌一事,可以将神主牌位先迁到太极殿,然后派人修缮太庙就可以了。“
  李隆基听了姚崇的提议,十分高兴,不但按照姚崇的提议进行,而且马上赏赐姚崇绢二百匹,每五天上朝一次,有大事情时都会咨询姚崇的意见。
  宋璟听到姚崇对李隆基的建议后,心中有些疑惑,在下朝后,就私下问姚崇说:
  “姚公,我一向敬重你的为人,但今日你对皇上之言,说太庙建材乃是前秦时期所留,似乎与实情不合。“
  姚崇微笑道:“广平(宋璟字),这你就有所不知了,皇上对前往东都,心意已决!而关中今年收成不好,如果我们让皇上留在长安,一来造成关中地区物价上升,对百姓不利,二来皇上心绪不好,也非社稷之福。你知道我一向实事求是,不信灾异之说,所以故意这么说,是为了让皇上有台阶下,如此一来,皇上满意,百姓也免去物价腾飞之苦,岂非两全其美之策?“
  宋璟听了,虽然觉得姚崇做法有些过于权谋,但毕竟是出于善意,也就接受,而不再纠结这件事。但朝中还是有人看不下去,右散骑常侍褚无量就很愤怒的上疏抨击:
  “隋文帝富有四海(唐朝太庙是隋朝时建成的),怎么可能用符坚时期的建材?姚崇逢迎皇上的意图,是谄媚之臣,应该给与处罚,我希望皇上能遵守上天的劝诫,远离谄媚之臣,接纳忠言。“
  可以想见,对这样的言词,李隆基完全不予理会,开始准备前往东都洛阳。
  日期:2013-06-03 20:34:53
  (连载更新)
  车队浩浩荡荡的前进,行至崤谷(三门峡与洛阳中间,大约离洛阳一百公里路程)时,李隆基发现在狭窄的道路上,因为年久失修的缘故,山路上杂草丛生,落石挡路,十分难行。根据历史记载,这一趟路在开元五年正月初十从长安出发,到达东都洛阳的时间是二月三日,足足走了二十四天,大约每天走二十公里。本来这样的速度在古代也不算非常慢,但李隆基带着一大群人到洛阳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去吃饭的,俗话说:“吃饭比皇帝还大”,现在竟然有人让皇帝吃不了饭,而且是已经走了四分之三路程的状况下,当然要生气,于是就下令将河南尹(东都首长)李朝隐及知顿使王怡(出行护驾总管)两人免去官职。宋璟这时随行,就劝阻说:

  “陛下现在是在外巡视(把吃饭说成巡视,有水平!),如果今天为了这件事处罚两人,我担心以后地方官员都会为了迎合陛下,在陛下出行时,无节制的利用民力来为陛下修路,甚至更进一步产生铺张浪费的行为,这样老百姓会遭受很大的痛苦。“
  李隆基一听,有理!于是就立刻下令释放二人,不料宋璟又进言:“陛下已经下令处罚,现在因为我的建议而赦免两人,是我代替陛下接受他们的恩德,于公于私,都不该如此。“
  李隆基生气的说:“刚才我要处罚他们,你说不应该处罚;现在我要赦免他们,你又说不应该赦免,那到底我要怎么做你才会满意呢?“
  宋璟急忙说:“皇上,微臣确实建议应该赦免两人,但此恩应该出自陛下,建议先让他们到东都待罪,等皇上到时再赦免他们就比较妥当了。“李隆基一想,这宋璟还想的挺周到的,于是就按宋璟的建议执行。
  宋璟获得皇帝的信任,另一位宰相苏颋也跟他配合无间,宋璟自己本人是这样评价苏颋的:“我跟苏家两代一起在中央政府任职过,苏环(苏颋之父),宽大敦厚,是帝国的重要支柱;但是谈到决策建议及行政事务的干练,苏颋的能力在其父之上。”
  在这种情况下,宋璟已经成为另外一个姚崇,大权在握,于是不少投机分子想要巴结他,以求当官的机会。
  据说清高宗(乾隆皇帝)曾经问大臣孙嘉淦(看过雍正王朝的应该记得这个人):“天下有几种人?“孙嘉淦回答:”臣认为天下只有两种人,一种为名,一种为利。“乾隆又问:”那孙爱卿你是那种人?“孙嘉淦回答:”臣不爱钱“。显然的,非常清廉的孙嘉淦也承认自己爱名。
  但宋璟不只不贪财,在开元六年初,广州当地人民因为感念之前宋璟在广州都督任上对人民的帮助,打算在当地建立遗爱碑,此事被宋璟严正地拒绝了,可见他似乎也不爱名,那究竟要如何巴结他呢?
  日期:2013-06-04 20:33:58
  (连载更新)

  “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当时有名的隐士范知璿就是这么想的。在他看来,之前的人之所以无法打动宋璟是因为他们马屁的手法太过粗糙,只要手段够高明,拍在心坎里,拍的不着痕迹,一定可以产生效果。因为人皆有爱名之心,范知璿深深的这么认为。
  于是范知璿就下了一番功夫,写了一篇文章,叫“良宰论“,内容主要是谈什么样的人才是一个好宰相,写好了之后,范隐士就托人呈现给宋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