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26节作者:
草根读史1 日期:2013-06-16 20:51:48
(更新)
为了改变帝国财政匮乏的困境,在经济领域,蔡京祭出了众多的新法。他的做法是:废除通商,实行禁榷,将茶盐酒矾及金属冶炼,实行国家垄断专营。
崇宁元年,蔡京在诸路设置茶场,实行官府垄断,严禁商人园户私下交易。后来经过崇宁四年和政和二年的改革,废除了垄断收购制度,改为允许商人与园户直接交易,政府通过印卖茶引,利用系统严密的“以引榷茶”合同场法,达到官府垄断专卖的目的。
蔡京的“以引榷茶”法,是将茶引的印造和发卖统归中央,商人预先向官府购买茶引(一定数量的购物凭证)以及官造盛茶的包装物“笼篰”,由官府管理部门秤量、点检、封记,运到指定地方由官府启封,再在当地发卖。
对盐法的改革,蔡京同样也是这一思路。官府垄断,禁榷官卖,行政的效率不会高,这一点自古皆然。“官自辇盐,百姓困于转输”,看到其中存在的弊端,蔡京着手变法,“俾商人先输钱请钞,赴产盐郡授盐”。蔡京的改革是,将官府直接运盐到各州军贩买的做法取缔,改为由商人向官府输钱取得盐钞,然后赴盐场取盐运往各地贩销。
通过对法度的完善改革,茶盐新法既避免了购销皆由官府垄断,由此所造成的臣大浪费和阻滞,又方便促进了茶盐的生产、运输和消费,确保了官府在茶盐产销管理中,所拥有的巨大利益。茶盐新法的实施,公私便之,史言“颇绝弊源”,为帝国的财政收入,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益。
盐法初实施时,时隔不久,榷盐务的官员便向朝廷报告,盐商已缴纳了盐钞三百万缗。听到这个消息,徽宗是大吃一惊,说:“直有尔许耶(真有如此多吗)?”次相张商英也表示怀疑,觉得盐务官是在夸大其事,有虚报邀功的嫌疑。但蔡京认为这是事实,说张商英以为有假,可以派人前去稽查核实。于是两方各派信得过的郎官,前去清对核查,结果这些钱财确已登记入库。面对事实,张商英自我检讨说:我是被人误导了。
日期:2013-06-17 18:00:21
(更新)
政治制度对生产力的释放,有时侯会产生出巨大的能量。这一点,但凡经历过八十年代农村土地改革的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蔡京茶盐法的改革,减轻了官府的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商人的积极性。大家踊跃认购,新盐法之前,榷盐务每天收到的盐钞不到二万缗,立法后每日增加到四、五万缗。有客商一年的交易,就达到五十余万贯,泰州一巨富购盐钞,竟达四十万袋。
看到炒买炒卖,垄断专营所带来的财富,蔡京对这些商贾巨富,一时也起了恶意。借着新旧盐钞的更换,蔡京对他们狠狠地宰了一把:“尽更盐钞法,凡旧钞皆弗用,富商巨贾尝赍持数十万缗,一旦化为流丐,甚者至赴水及缢死”。蔡京对这些投机分子,釜底抽薪,直接就让他们的财富归零,化为流丐。有人因而投水,有人为此上吊,前后闹出了不少人命。蔡京这次的吃相,着实有点难看。
茶盐新法的改革,为帝国的财税收入,带来了滚滚的财源。仅茶叶禁榷官卖一项,崇宁以后就有二百万缗,政和时达到了四百万缗,“至政和六年,收息一千万缗”。盐钞法的改革,为陕西边疆输送了五百万缗的经费,实施仅仅二年,“而所收已及四千万贯”
蔡京对茶盐酒矾的禁榷,实际上和管仲的“官山海”,桑弘羊的“盐铁官营”,是师承一脉,不是什么新鲜事。其实质也就是通过垄断,将国家的税收植入其中,虽然“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但所有的盘剥,终究还是通过消费,最后由普通的老百姓买单。这个垄断,可以是盐铁,可以是茶盐,衣食住行,理论上可以是任何一种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包括现代人的房地产。史家记载茶盐法“条令严急,取利太深”,遭到了商人的怨恨,百姓的讥骂,但“朝廷所用所以足者,茶盐之利在朝廷也”。因为利在朝廷,所以商人百姓,任何人都对其无可奈何。“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山中食无盐”,普通人家吃不上盐,喝不上茶,对此也没有什么办法。
日期:2013-06-17 20:56:31
(更新)
蔡京为相数年,君臣和睦,国库充实,臣下在蔡京治下老老实实。一切看起来是那么的美好。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上天的不测风云,是带来了慧星竟天,而蔡京的祸福是,崇宁五年,蔡京致仕,被迫告别心爱的宰相宝座。
蔡京致仕,显然是非常地突然,让他感到十分的意外。
在现代人看来,天上出现彗星,就让蔡京去职,这样的逻辑似乎十分荒谬。彗星出现,只不过是个自然现象,它和蔡京有什么关联吗?
但在古代人看来,这个关联是大了去了。古人讲天人合一,天象被看成是上天对人类的警示。“灾者,天之谴也;异者,天之威也。谴之而不知,乃畏之以威。诗云:畏天之威,殆此谓也。”这是儒家经典《春秋》中,对于天灾的权威说辞。
上天垂象,徽宗十分警恐,于是反身求己,下诏求言。徽宗的求言,是将蔡京对群臣的钳制,撕开了一道裂口。从群臣的上奏来看,有对蔡京擅作威福的不满,但更广泛的,怕是蔡京的一系列财经改革,已带来了全社会的通货膨胀。
蔡京的一系列崇宁新政,看起来是民不加赋,没有直接向百姓强行摊派,增加赋敛。但是,国家的所有税赋,无一不是取之于民,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学过现代经济的都知道,蔡京的崇宁新政,其实只是赋税的转嫁。国家对企业、对商品税收的增加,最后一定会通过商品及商品的价格,转移到消费者身上。赋税的转嫁,必然会导致两个恶劣的结果:一是导致不公平,二是推高物价。
蔡京的崇宁新政,显然具有隐蔽性,时人看不懂问题的症结所在,以为这一切都是铸当五当十钱带来的恶果。于是朝臣纷纷上奏,指出钱轻物重,货币贬值给通货膨胀带来的危害。而且铸当十钱,这里面因为利益巨大,也引发了民间的纷纷盗铸,这给帝国的金融秩序,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可以说,蔡京的致仕,表面现象是因为彗星的出现,但实质上是因为通货膨胀,他的一系列搜刮已带来了民怨。
但在帝国的大臣之中,已经没有谁能够超越蔡京,可以为帝国带来稳定的财税增长。赵挺之为相,虽然一改蔡京之政,但他政绩平平,显然未能让徽宗感到满意。于是大观元年,赵挺之致仕,蔡京再度复出,第二次为相。
崇宁五年的这次波折,对于蔡京内心的冲击,恐怕是引起了不小波澜。蔡京没有想到的是,一切看起来尽在掌握,然而一个慧星,就能将他轻易击到。经过这一番风浪,蔡京应该是接受了教训,也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知道了努力的方向。大观元年,自己能够再登宰相的宝座,也让他进一步的看到,自己的优势之所在。
大观以后,蔡京的为政,似乎让人感觉不到,与之前有多大的变化。但是通过史书,大家已经不难发现,蔡京和徽宗之间的关系,开始有了悄然的变化。大观之后,对于旧党的弹压,徽宗已经宽容了许多,也不再对蔡京言听计从。而蔡京对于徽宗,则是显得更加的谄媚,更加的顺从,一切皆以徽宗的意志为中心。大观之后,蔡京“每闻将退免,辄入见祈哀,蒲伏扣头,无复廉耻。”
蔡京的这些作为,很是让世人非议不耻。宋人讲究名誉,士大夫更是崇尚气节,象珍惜羽毛一样的爱护它。但蔡京对这一切皆不以为然。爱护名誉,主动避嫌,这正是“图虚名而罹实祸”。蔡京知道帝国政治的玄机所在,知道自己的安危、荣耀维系在什么地方,只要有一线希望,自己就要尽最大的努力。
对于维护自己的权力,蔡京是一贯不变的;笼络徽宗的恩宠,蔡京也是一贯不变的;张扬起新党旗帜,让政治来为自己服务,这一点蔡京同样也是一贯不变的。后人说蔡京反复小人,其实他在为相之后,政治立场还是坚定不动摇的。如果说蔡京在为相任上,确实有所动摇变化的话,那么恐怕就是在军事上,对开启边衅有了前后的变化。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