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27节

作者: 草根读史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18 18:02:13
  (更新)
  蔡京初次为相,其实是个好战分子。崇宁元年十二月,蔡京主政朝廷不久,便开始旧事重提,问责元符末年放弃湟州的大臣,以弃河湟之罪,贬黜韩忠彦等九人。崇宁二年六月,又以王厚为知河州兼洮西安抚使,童贯为监军,领兵十万,发起了收复河湟的战争。次年四月,再度发兵,终于收复了丢失的青唐吐蕃全境。
  开启边境战事,这在当时,是符合帝国君臣利益的。通过开疆拓土,徽宗可以成就一代明君的梦想,臣僚们因此也有了加官进爵的动力。当时在蔡京的心头,实际上是有着打大仗、打硬仗的心理期望的。
  在第一次为相的任上,蔡京积极为开边建言献策。蔡京建言西部用兵,能招抚敌人者,无论首从,都与斩首一样奖赏。蔡京指使王厚用金银财物,招抚西夏的仁多保忠。王厚武人,对蔡京的策略看不到意义所在,认为仁多保忠不领军政,不过一匹夫而已,即使招抚过来,孤家寡人又有什么意思。王厚多次上奏,向朝廷阐述自己的观点,蔡京不由得十分恼火。国家机密,不能随意向他解释,可这个傻瓜还是意气用事,一再坚持自己的观点。倒是夏主,已经被蔡京的策反搞得火冒三丈,发动了对宋朝的报复战争。

  平心而论,蔡京的策划是个不错的创意。化几个小钱,就能将人家的朝野搞得人心飘摇,这样的政治目的,岂是用战争武力可以达到?西夏的土地,都是些不毛之地,与宋朝的战争,其实他们是在为生存而战。如果宋朝大开城门,公开招纳夏国的子民,给予他们优厚的待遇,恐怕都用不了多少时间,夏国的百姓都会偷偷地跑个七七八八。
  但这样天才的创意,后来大家看到的,却是并未对帝国带来利益,反而最终成为了一大祸害。这说明一个正确的策略,放在一个错误的时节点,同样也会有巨大的破坏作用。
  崇宁四年,辽国遣使替西夏求和,要求宋朝收回伐夏的部队,归还西夏的土地。朝廷派翰林学士林摅回使赴辽。林摅是蔡京的福建同乡,又受蔡京提携,是他的嫡系亲信。蔡京暗中指使林摅激怒辽人,“启边衅以邀功”,想要以此找到与辽国开战的借口。于是林摅在奉使的过程中,态度傲慢,对辽国大为不逊。结果辽人大怒,断绝了宋朝使团水粮三日,但也没有让蔡京启边衅的阴谋,因此得以得逞。

  从当时的情形看,宋朝在西北边境与西夏战争不断,再要与北面的辽国开战,两面受敌,这其中的风险无疑是十分巨大的。在历史上,宋朝屡屡是辽国的手下败将,面对这么风险巨大的事情,蔡京依然十分的热衷,足见他当时的好战之心。
  日期:2013-06-18 20:52:45
  (更新)
  开动战争机器,为蔡京带来的,是丰厚的回馈。收复鄯州,蔡京封嘉国公;南丹纳土,加太尉;收复洮州,进太师。但为自己带来巨大荣耀的开边,后来却让蔡京引起了反思。政和以后,蔡京对于战争的态度,已经大改前观。后来对于童贯主导的联金伐辽,也是横加阻挠,不断的予以反对。
  实际上,赵良嗣献策联金伐辽之时,蔡京也是其中的积极参与者。“初,夹攻之约,蔡京童贯主之”,可以说,蔡京绝对是其中的始作俑者。当时朝堂对赵良嗣的献策,议论纷纷,面对几乎是一面倒的汹涌反对之声,蔡京以“上厌岁币五十万故尔”的幌子,用反对此策便是反对皇上的高压,将他们断然慑服。

  故而蔡京后来的变化,让世人看不懂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徽宗命童贯主持联金伐辽,蔡京不但不予以配合,反而极力反对。对于蔡京,童贯自忖与他的关系还是友好的,于是积极和他沟通,“以所谋白京”。但面对童贯的宏图大志,蔡京以“见天下空匮,边廷无备,不敢许”,不肯因童贯的游说,而改变了自己的立场。
  宣和四年,徽宗以童贯领兵十五万,应和金人北上伐辽。此时已被勒令致仕的蔡京,再次上疏加以阻止。当获悉自己的大公子蔡攸,被任命为宣抚副使随军北伐时,蔡京是垂涕顿首上前,请求徽宗收回成命。看着蔡京老泪纵横,涕泪交流,这次的徽宗有点酷,“上不听”。眼看着自己的眼泪鼻涕,无法打动徽宗,蔡京于是说:今为臣的儿子,德行无以告晓天下,臣请求能仿效赵括的母亲。转告蔡攸,我将为大军哭师也。

  面对春风得意,随军北去的蔡攸,蔡京只能给诗一首,聊述自己的心意:“老赖身心不自由,封书寄与泪横流。百年信誓当深念,三伏征途曷少休。目送旌旗如昨梦,心存关塞起新愁。缁衣堂下清风满,早早归来醉一瓯。”
  后来宋军两次北伐,果然丧师辱兵,被辽国萧干杀得尸横遍野。童贯想人之不敢想,从金主阿骨打那里,用岁币赎回了燕京。蔡京便又上表,向徽宗表示祝贺,说:臣只考虑结果而不考虑开始,只知道守而不知道变通,深为以前的自己感到羞愧,为国家的盛大功业感到欣慰。这一次蔡京的曲意逢迎,徽宗十分的受用,表扬他说:太师坚持自己的操守,竟然能够这样。同时赐与了他不少的肉食水果。

  日期:2013-06-18 20:58:22
  (更新)
  但时人以及后来的史家,对蔡京的这些表现没法肯定。他们说当初纳赵良嗣平燕之议,蔡京实为主谋,他写诗百年信誓宜坚守,是“阳寓不可之意,冀事不成得以自解”,这正说明其奸,是其投机取巧,为提防他日事败,提前为自己预留退路而作的谋划。
  这样的说法,看起来似乎十分的有理。不过,从众多的史料记述看,事实似乎不象是这个样子。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的思想,也是会发生变化的。
  宣和时期的蔡京,已经是太师、太尉、鲁国公,作为臣子能得到的荣耀,基本上他都已经得到,再有莫大的功勋加官进爵,他也已经触到天花板了。要说此时的他,没有了进取的动力,这个可以信是真的。再说此时,他和奉命主持联金伐辽的童贯,两人已经心生嫌隙,早已有了很深的矛盾。蔡京不愿意看到,或者说不愿意人家实现了野心,功勋荣耀远在自己的位置之上。
  对于童贯,蔡京和他来往共事这么多年,应该还是比较了解的。“贯徒有虚名耳,无能为也”,以蔡京对他的认识,看到徽宗任命其为主帅,心中有所担忧,似乎不难理解。而任命为副帅,协助童贯的大公子蔡攸,知子莫若父,蔡京恐怕是更加的清楚。让这样的人领军出征,用之非人,对战争的未来结局充满恐惧,这时的蔡京,恐怕就不会是“为他日败事张本”这么简单。
  再从蔡京的本性看,他是个崇尚奢华,追求享乐享受之人。他的经世致用之才,善于理财,从个人内心的出发点,应该是希望用来享受的。这从史料的众多记载来看,也可以得到确认。而对外用兵,开动战争机器,则是个烧钱的游戏。河湟开边,赵挺之说一年的费用是亿万,蔡京身为宰相,这个开支具体是多少,他自己应该更清楚。经过徽宗这么多年大手大脚的挥霍,政府工程、形象工程接连不断,蔡京应该明白,帝国的财政,怕是经不起这么多的漏洞耗泄了。

  从前后综合地来分析,蔡京对于帝国的国力,估计是有了一个更加清醒的认识。或许他已经意识到,收复燕云十六州,对于此时的大宋帝国来说,已经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尤其是在为帅非人的前提下。对于蔡京看事断事的眼光,公允客观地讲,我们还是应当肯定的。“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然而此时的帝国上下,沉浸在狂热的臆想中,已经听不进客观中肯的声音了。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