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04 23:10:25
魏之萧何
(30)
司马懿玩失踪的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记录这段史书的后人又包藏了怎样的用心,疑问?还是疑问?
曹丕称帝之前,司马懿每每参与军国大事,往往会有奇谋。可在曹丕称帝之后,司马懿几乎消失于曹魏政治舞台,只有一星半点关于他加官进爵的史料。
作为曹操临终特定的托孤之臣,尤其是作为曹丕一直以来的亲密战友,司马懿此时在曹魏集团近乎于安静的状态的确让人疑惑。
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代英杰如万千平凡之人一样,碌碌无为的活着,是他江郎才尽,还是因为曹丕不为人知的心思呢?
答案很明确,绝对不是司马懿的才华出了问题,而是曹丕有着自己的算计。
打压世族是曹丕称帝后,曹魏帝国在暗地里进行的一场实则你死我活,可表面上却风平浪静的政治斗争。
当初曹操感到曹魏政治军事人才匮乏,这种感觉在赤壁战败、汉中撤退后更加强烈,因而在百般纠结中起用了司马懿,为了加强对司马懿的笼络,还一度在临死之时将其选为托孤大臣。而司马懿在曹操去世后也一度发挥出了自己的作用,不论对内对外,都显示出非凡的才干。
日期:2015-06-04 23:12:21
魏之萧何
(31)
曹操的意图很明朗,希望儿子能够重用司马懿,用他的才华来对抗孙刘联盟。可曹丕并没有执行其父的遗愿,他革除司马懿军职,并将军权牢牢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
除此之外,曹丕还将曹操所设之秘书令(处理尚书章奏)。于黄初初年(公元220年)改为中书令,并特别设置了中书监,使之排在中书令之前,此二职均掌握中枢机要?。
而司马懿呢,只不过是戴着侍中这顶虚帽子,实际为尚书门下一个右仆射而已。当时曹丕在行政机构方面一直是抑制尚书省,极力的提升中书门在权利决策层的地位,这样一来司马懿个人,以及司马懿的上司陈群的地位就可想而知。
直到后期对东吴战争接连失利,曹丕才慢慢的意识到自己在用人方面出现的严重失误,而后快速反省,对司马懿等世族领袖大加卓拔,甚至又将司马懿委任为托孤大臣,当然这是后话。
总的来说,这一时期的司马懿由于受到曹丕的抑制,其经天纬地的才华几无用武之地,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哀,更是作为海内人才的司马懿的悲剧。
日期:2015-06-07 20:37:33
魏之萧何
(32)
公元224年,曹丕摆驾南巡,在东吴边境地区检阅当地驻军。司马懿继续被曹丕留下镇守许昌,并授其抚军(即抚军将军,督后方留守兵团)、假节(代皇帝行使职权,见节如见皇帝本人),统领五千士卒,加给事中(原有官职外加领官衔)、录尚书事(尚书台的地位在曹丕时期得以提升,被视为宰相。但由于此时的尚书台品秩不高,不具备统领百官的权力,所以官员要想真正总揽大权,必加上录尚书事的称号)。
曹丕还在抚军之外设立镇军,由陈群担任,另外还加陈群假节、录尚书事,而陈群之前为司马懿顶头上司,两人职务的安排,从中可以看出曹丕对司马懿、陈群等世族阶层态度的转变。
镇军大将军往往随皇帝出征,代皇帝督野战兵团。曹丕当时两录并置,也是为了相互制衡,目的是为了权利的平衡。
虽然录尚书事是一种加官进爵的体现,但这种职务没有品级,可一旦加此头衔者,可代表皇帝对尚书台或者省的一切事物进行总领,地位相当于宰相。
此职务的厉害程度和君主的君权强弱有直接关系,君强臣弱,他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即使有实权,也在君主的掌控之中,如果君弱臣强,拥有此职务的官员往往会削弱君权,甚至会给君主带去灭顶之灾,因而它表现出十足的弹性。
日期:2015-06-07 20:40:27
魏之萧何
(33)
司马懿清楚的知道职务的调整将要意味着什么,曹丕的心思他多多少少还是了解一点,如此重要的职务,曹丕难道不知担任录尚书事的官员,伴随而来的将会地位极其显赫,位高权重时会对君权构成了威胁么?
权谋的交锋,智力的角逐,本身是有追求者的人生一件大大的幸事。无奈此时的司马懿却被一种无形的压力重重的压着,他没有丝毫的快意,更多的是曹丕反复多变后的忧虑。
即使曹丕这次是真诚的回心转意,但那种猜忌和信任参半的复杂心理如燃烧的烈火,时时刻刻灼烧着司马懿的内心。
不过冷静的想一想,这种在政治漩涡中生存的人生,不就正是如此么?
因此,长期在这种尔虞我诈中游历的司马懿并没有表现出激烈的狂喜,政治游戏玩的太多,已让他下意识的懂得以退为进。
再加之一直以来,他和曹丕有一种敏感而又微妙的关系,这也是一般人无法理解的关系,也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君臣之谊和曹丕的善变,以致于让他的反应近乎于本能。
从刚入曹魏集团的朝夕陪伴,到此刻君臣之间隔着的一道无形的薄纱,虽然仅仅是一丝一缕的阻隔,却如恍若隔世的对话。曹丕心中无情,而他呢?难道真的会有意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