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5-06-08 22:30:37
魏之萧何
(34)
古语云:与善人居,如入兰芷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则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
意思是说:“和善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开满兰花的房间,久而久之不觉得香味存在,那是因为自己和那种芳香融为一体了。和恶人住在一起,就像进了卖渍鱼的商店,久而久之就不觉得臭味的存在,那也是因为自己和那种恶臭融为一体了。”
环境对人性格、人格、为人处世的态度影响之大是不言而喻的,所谓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环境改变人的程度越高,则人格改变的程度也越高。当然,环境影响人的成长,但它并不排斥意志的自由表现,司马懿就是这样的。
只是此时司马懿的个人意志往往在曹丕一怒一喜之间转变,他是一个隐忍的高手,时刻懂得如何将自己伪装,小曹不动,司马懿亦不动,小曹若动,则迎合之。
不得不说,耐心和隐忍能铸造人的智慧!司马懿许多天才式的能力都是在重压之下产生的。人生太多的自我丰富,又何尝不是如此。
活着是一场艰苦的斗争,永远不能休息一下,要不然,你一寸一尺苦苦挣来的,就可能在一刹那间前功尽弃。这是一段艰难的旅程,几乎能赶上曹操时期的度日如年,而这又是一段丰收的心路,这其间的收获又岂能是一言两语说清。
对于他司马懿,进入曹魏集团就如同身入竞技场一般,搏杀时刻都有,死亡时而伴随。司马懿能够存活,还能成为曹魏股肱之臣,凭的就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是啊,哪里有意志存在,哪里就会有出路!
日期:2015-06-08 22:31:48
魏之萧何
(35)
只是身为人臣,一道圣旨,哪怕是轻描淡写的几个字,君臣伦理也会像一座大山压垮臣子的膝盖,为臣者除了高呼万岁,磕头谢恩,更多的是无条件的执行。
对于南征在即的大魏国皇帝曹丕而言,任命司马懿镇守许昌似乎是顺理成章,为之加官进爵好像也是合情合理,只是司马懿会不会这么想呢?
曹丕的恩赐的确让司马懿倍感荣欣,只是加官背后隐藏的玄机太重,司马懿已很难理清曹丕对他的心思。思来想去,还是以退为进最好。
于是他坚决推辞,虽然史书并无记载他到底使用了怎样的言辞,本人能猜到的不外乎:属下才德薄浅,恐辜负陛下圣意,请陛下另选高明等等。
面对司马懿的推辞,曹丕的回复是干脆的:“我因为众多琐事,日以继夜,没有片刻安宁休息。让你镇守许昌并不是荣耀,是替我分忧而已。”
如果司马懿前面的推辞多多少少还带有些许演戏的成分,那么在听了曹丕这几句语重心长的话语后,他还有什么好推辞的呢?
放眼望去,曹魏政府此时虽不是人才济济,但至少也不缺乏俊杰,曹丕能将后方留守重任交给他,并提升职务,让他身兼数职,这又何尝不是一种信任,即使这种信任是建立在某种动机之上。
他能做的就是欣然领命,帮曹丕管理好许昌,以及自己职务内的一切事情,尽人臣之本的做好自己,就是他该干的事儿了。
不过话又说回来,能在人才堆里得到要职,说明机会依然是青睐有准备而又有能力的强者。司马懿强势回归的背后,除了与曹丕特殊的君臣关系,更多的是他超强的能力和时刻准备着的态度。
是啊,弱者坐失良机,强者制造时机,没有时机,这是弱者最好的供词。古往今来的那些人,那些事儿,似乎符合这个逻辑。
日期:2015-06-11 17:17:40
魏之萧何
(36)
此刻,司马懿身上的职务增多了,担子自然而然也加重了。而大魏国皇帝曹丕在干什么呢?他正在酝酿一场对东吴的战争。
一统天下,始终都是曹魏集团追求的政治梦想。当年曹操虽赤壁战败,但一直没有放弃一统天下的志向;曹丕初登魏王时,为了加紧代汉,一度将前线野战兵团调往许昌一带,给亲汉势力施压。结果他的篡汉行动成功了,天下一统的计划却被久久的搁置着。
后来孙刘交恶进行夷陵之战,这对于北方曹魏集团而言是一次灭吴或者是除蜀的良机,可魏国掌门人曹丕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人生,始终没有采取行动,致使最好的一次机会白白浪费。
直到夷陵之战孙权获胜后与他反目,他才提兵攻打东吴,战争的结果是曹丕获得了尊严上的满足,却无实际性的战果。
之后他又是用兵,又是在东吴边境地区阅兵,耀武扬威的炫耀武力,鬼才知道他到底在玩什么,曹丕的心思真是无人能懂。
他的这些行为没有任何意义不说,反而还是早已破裂的吴蜀联盟再次走向联合,成了推动两家关系由坚冰状态走向正常化的催化剂。最终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一统的局势再次严峻,将成为一个遥遥无期的美丽蓝图,悬挂在曹丕统一之志不死的心里。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