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钞与官妓--解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真相》
第15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22 13:45:04

  ④王霸利义之辩
  从淳熙十一年(公元1184 年)开始,陈亮和朱熹之间开展了一场关于“王霸”和“义利”问题的争论,史称“王霸利义之辩”。此时,与陈亮学术相近的唐仲友已经被朱熹参倒罢了官,而且“三足鼎立”的吕祖谦与张栻已相继去世,一时成了朱熹独秀天下之势。这场争辨与鹅湖之争不同,辨论双方并不是当面而论,而是以书函的方式进行辩论。
  辩论的中心环绕著对三代君主及汉唐君主的评价问题而展开,涉及形上学、道德哲学与政治哲学等问题。我们可以将这场辩论分为主方与反方,主方即朱熹,反方即陈亮。下面拣重点内容还原一下主反双方的辩论词——
  朱熹:夏、商、周三代君主行的是王道,汉、唐君主行的是霸道,王道施仁政治天下,霸道行功利治天下。
  (正方观点是赞扬三代君主而贬抑汉唐君主)
  陈亮:王与霸相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反方观点认为汉唐君主与三代君主一样英明伟大,不存在谁高谁代的问题)
  朱熹:三代以后,天理失传,汉唐之君无一念不出于人欲。
  陈亮:刘邦、李世民德义君天下与汤武有和何区别?霸道是王道的前提与根本,目的还是服务于王道嘛。行王道的三代也有征伐和谋位,如启大战扈氏后胜出、汤战桀于南巢而立商、武王伐纣取胜才有周,这些不就是王道之前的霸道?
  朱熹:三代的王道本质上是天理,而汉唐的霸道,本质上是利欲之心,无义可言,义利不两立,怎么可以混为一谈?

  陈亮:义是什么?义要表现出来,这种表现方式就是体现在利上,无利谈什么义?有意思吗?
  朱熹:老兄,你好好读读《诗》、《书》吧,里面的三代君主有利欲之心吗?别张口妄议。
  陈亮:《诗》、《书》我当然读了,但我不会盲目去读,我能分辨一些真伪之处,《诗》、《书》载得如此净洁,只是因为作为正大本子传世教人的需要,圣贤建立于前,后嗣承庇于后,所以孔子一洗再洗,才有如此净洁,事实上全是如此吗?我看未必吧。传统儒学就是教人读死书而已。事实上,经孔子一洗,从而把三代的利欲洗净了,只剩下义理部分,这才使得义理与利欲对立了起来,误导后人只求义理,不求利欲。

  朱熹:但你能否认刘邦、李世民的“无一念不出于人欲”吗?
  陈亮:我干嘛要否认,有人欲不好吗?只要于驳杂中有颗真心,王与霸并存又有何不可?比如,汉高祖、唐太宗的“真心”无一念不在斯民,这又有何错?
  朱熹:如果这个社会继续义利双行、王霸并用的话,我奉劝老兄,以醇儒之道自律,不要相撺掇,在山里做个闲汉,虽吃的是草根,但和人无相干,只与村中秀才读读书,了却余生吧。
  (注意此段话,这是朱子的人生哲学,指导着他的一生经历,后面会有讲述)

  陈亮:我不会独善其身,更不会醇儒自律,这种成人之道不是我想要的,儒者应该以天下为己任,关心天下国家大事,做大有为的英雄豪杰,穷天地造化之初,考古今沿革之变,以推极皇帝王伯之道。我陈亮虽然在涵养方面有辱儒生,但我堂堂正正做人,有开拓万古之心胸,虽然被人称为不够儒雅,但愿能为天下百姓操心。
  综述:此次辨论双方来往书函有十多封,辨论内容相当广泛,这里只摘了主要部分。从辨论来看,陈亮的这种为人处世之道,表明了他对天下国家大事的积极态度和忧国忧民的心胸,有股子他祖上武将的豪气,志在收复中原,与金人一战;而朱熹的为人处世之道,表明了他对解决现实的社会矛盾失去信心,退而讲求个人的道德修养,态度比较消极外还流于“愤青”,看不惯朝廷的一切所作所为。愤青的主要特征就是“看不惯、喜辨论、爱牢骚”。朱熹的这种心态也成为他弹劾唐仲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