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钞与官妓--解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真相》
第14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19 14:02:51

  几年后,父亲唐尧封去世,唐仲友三兄弟丁忧在家要守制三年。在这期间,唐仲友和吕祖谦一样,埋头做学问。除了做学问之外,唐仲友还组织了一次刻书活动。
  为什么会选择刻书呢?
  一者,唐仲友本身从事的就是与书有关的职业;二者,他的堂叔一家不是要金华开着书坊么,刻书、售书都有条件,而且此行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当然,也有可能唐仲友只是免费帮他叔叔的忙,自己并不获利。作书、刻书毕竟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特别是这些做学问的大师。吕祖谦、朱熹都刻书,这是当时的一种社会风气,也为今天的我们留下了知识财富。这些宋书虽然绝大部分未传承下来,但是它们一次次的翻版传递了下来。文人骨子里都有颗留芳千古之心!唐仲友、吕祖谦、朱熹自不例外。文人在成为圣人之前,他必须要有颗世俗之心,功利其实也是种动力。

  这期间,唐仲友主持翻刻了北宋刊本《周礼》一部。
  很珍贵的是,这部《周礼》历经八百多年保存了下来,现藏国家图书馆。书中卷三末页有刊记“婺州市门巷唐宅刊”,卷四、卷十二末页有刊记“婺州唐奉议宅”。
  “婺州唐奉议”即唐仲友丁忧前的官衔,丁忧期间仍可用。为什么要刻上官名呢?或许有二重意义,一是为了销售,名人主编的书不会有错,可信度高;二是一种习惯,比如京都临安的刻书就署有各种官名及职称,如状元、举人等等,也是一个时代的特征。
  除此外,还有当时刻工的名字一大串:王珍、沈亨、高三、余竑、卓宥、丁珪、包正、吳亮、李文。这些刻字工都是唐仲友叔叔书坊中的工人。在这之前,这些刻字工就刻了很多部书,比如丁珪、包正、王珍、余竑曾参加绍兴年间《事类赋》雕刊;丁珪、包正、吳亮、王珍、余竑又曾参加孝宗朝《广韵》一书雕刊。

  这次刻书的经历为唐仲友后来在台州任上的刻书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同时也成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罪状之一。
  相对于两个老乡吕祖谦与陈亮而言,唐仲友的一生可谓是一帆风顺,基本上没有什么大风大浪,当官、做学问、讲学,每件事都顺顺当当。但太平静的人生让唐仲友养成了不爱与人交往的性格。
  从史料上我们可以查到,吕祖谦与陈亮的友谊、吕祖谦与朱熹的交往、陈亮与朱熹针锋相对的“王霸利义之辨”书信往来、吕祖谦与叶适的交往以及朱熹与陆氏兄弟的“鹅湖之争”,但几乎找不到唐仲友与同时代的这些学术大师们的交往记录。
日期:2012-09-20 11:18:13

  孤芳自赏的性格也成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一个主要原因。我想,朱熹对其他“道学”者虽有学术上的争议,但终究有友谊的存在,在这前提之下,如果要朱熹在政治上去弹劾他们可能下不去手,但对唐仲友这个熟悉的学术对手、陌生的同僚是能下得去手的,反正彼此之间毫无交情可言。当然,朱熹弹劾唐仲友的原因众多,这只是其一,我会抽丝剥茧慢慢道来。
  这么说来,朱熹的人品是不是有问题呢?
  不是,朱熹的人品完全可以信得过,只是在学术之争上显得比较顽固与好强,总觉得他人之理论都不能成大学问。
  所以朱熹曾批评语:
  陆氏之学虽是偏,尚是要去做个人;若永嘉、永康之说,大不成学问!不知何故如此?

  站在今天的角度来看,朱熹的讲学与民间礼义这两大块还是有诸多可取之处的,但他“唯心主义”下的治国理论则有些虚蹈了。就整体而言,朱熹理学的综合分当在诸家之家,因为他研究的内容广泛、成书多,所以他有资本看不起其他学派,把自己当成No.1,这点是可以理解的。
  写到这,如果不去叙述一下朱熹的学术内容总觉得缺少什么,如果要去写这些内容又会让读者读起来乏味,这些高高在上的学术,能有几人喜欢?
  但写还是要写的,简单、通俗而为吧。下面就写写朱熹与陈亮的王霸利义之辨,借此我们也可以了解朱熹,从而借陈亮去侧面了解唐仲友的学术思想。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