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钞与官妓--解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真相》
第13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14 12:44:59

  纵观陈亮的一生,活得比老乡吕祖谦还要凄婉。一个死了三任妻子,一个坐了三回大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
  那这两位大学者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
  从性格上来说,吕祖谦家学渊博、天资温厚、为人和穆、受人尊重,而陈亮虽为人豪爽不羁、卓然自立,天生一幅书生武将才,但却因为学术上被人视为重道德修养、唯利是图且狂妄,社会地位远不及吕祖谦。
  照此推论,俩人关系好不到哪去也坏不到哪去?
  按朱熹的原话来说,吕祖谦与陈亮的关系只是“于法度外相交”。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吕祖谦与陈亮的关系还是可以的。那朱熹为什么又要说假话呢?原因很简单,他不想看到吕、陈俩人走得太近,从而在学术上联手对抗自己。这么看来,朱子对自己的学说能一统江湖之心是由来很久了。
  这么说有啥依据,怎么就能证明吕、陈关系铁了?
  别急啊,这就说。
  从陈亮的《龙川文集》和吕祖谦《东莱别集》、《东莱外集》收录的书信来看,吕、陈二人书信来往频繁,充斥着相知、相惜之情,这三本文集见证了两人深厚的友谊。

  友谊归友谊,但俩人的学术上该争该论的还照样进行,这点特别难能可贵,不为了友谊而迁就对方的学说观点,试问如今的学者有几人能真正做到?吕、陈二人长期就政治观、教育观、史观、哲学观等学术思想加以辨论,这也是友谊体现的一种方式。这种交情与陈亮的豁达不拘小节以及吕祖谦的谦和不无关系。
  要是两个小鸡肠子又爱较真的人搞在一起,岂不是三天翻五天的脸,哪会有友谊可言。
日期:2012-09-17 11:02:56

  ③主角出场
  说了几位与本书相关的学术大师简单情况,稍后还要继续探讨,下面该轮到主角出场了,否则会有跑题的嫌疑。
  主角当然就是唐仲友。

  如果说陈亮是锋芒毕露的狂傲之士的话,那么唐仲友就是位冷傲之士。唐仲友的冷傲主要表现在不爱与人交流,只埋头做自己的学问。他既不像老乡吕祖谦般与各处名士来往频繁、谦和交流,也不像朱熹那般爱显山露水争学术霸主地位。这种性格之下造成了唐仲友在学术名气上没什么辉煌地位,再加上被朱熹后来参倒罢了官,多了许多负面影响,以致在《宋史》上都未提及一笔。这点还不如他七品官的父亲,好歹在《宋史》上留下了“唐尧封”三个字。

  唐仲友的学问如何可以从其著书上得知一二。
  唐仲友博学,著有《六经解》、《孝经解》、《九经发题》、《诸史精义》、《陆宣公奏议解》、《经史难答》、《乾道秘府群书新录》、《天文详辩》、《地理详辩》、《愚书》、《说斋文集》、《帝王经世图谱》、《诗解钞》、《鲁军制九问》、尚有《故事备要》、《辞料杂录》诸种,又尝取韩子之文合于道者三十六篇定为《韩子》二卷,今大多已佚。清代张作楠辑为《金华唐氏遗书》,有道光年刊本。胡宗楙又刻《悦斋文钞》十卷,补一卷,有《续金华丛书》本。

  从史料上来看,唐仲友绝对算得上一个才子,刚虚岁十六(实岁十五)就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很明显,这是首考即中。在仕途上来说,唐仲友要早于老乡吕祖谦和陈亮。唐仲友做官十年后,吕祖谦才出门做官。这种少年得志加上官宦之家出身的优越性,是否在暗中养成了唐仲友冷傲且不可一世的性格?
  我想,多少都有点关系。
  成绩出得太早总使人容易飘飘扬忘乎所以,特别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孩子。想想我们的十五岁在干嘛呢?周末读书回家还在朝母亲撒娇吧。而十五岁的唐仲友就在朝为官了。
  十五岁的孩子为官能做什么事呢?
  秘书省正字,这是唐仲友的第一份公职。
  “正字”是官名,历史上关于“正字”最有名的一个人物就是刘晏。据传,刘晏自幼天资聪颖,又十分勤学,从而打小就才华横溢名噪一时。七岁时,刘晏参加童子科举,高中,八岁时被唐玄宗授秘书省太子正字。

  “正字”这一官名始于北齐,隶书于秘书省,隋、唐、宋沿置。与校书郎同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隋、唐时并有太子正字,其地位略次于校书郎,也是掌管校勘典籍之事。
  看来,古代朝廷对这些“神童”还是想得够周到的,取得功名,又因年龄过小不能正式从官,那就借校书名义继续学习。从校书中进一步学习,从而达到博学的境界更好地服务于朝廷。
  年龄稍大时,唐仲友由“正字”升为著作佐郎,在著作郎的领导下从事着编撰的工作。
  九年后,26岁的唐仲友又中宏词科,这才正式被授于建康府学馆教授(正七品),到南京任职。
  28岁时,唐仲友上书给当时的丞相张浚,认为抗金有三策:越淮而战为上策,沿淮而守为中策,夹淮而戍为下策。这个计策与张浚的治国之策倒是相符。
  三十出头,唐仲友在南京任职期满调回京都,因为政绩考核不错,升为从六品,任职秘书阁奉议郎。主要还是从事与编书、修书相关的工作。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