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钞与官妓--解密朱熹弹劾唐仲友的真相》
第12节

作者: 古董商谈古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2-09-12 22:36:54

  因为唐仲义和陈亮的这层连襟关系,也就有了唐仲友与陈亮的亲戚关系之说,可见历史也不全是空穴来风。关于陈亮和唐仲义之间交往的历史记载很少见,具体到他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一时难以知晓。
  这里要说说二个人的情况,一个是岳父何恢,一个则是女婿陈亮。先说岳父何恢。
  何恢的父亲何榘是个财主,为当时义乌城里数一数二的有钱人,家产号称百万。何榘生有二子,长子何恢(字茂宏),次子何恪(字茂恭),从小读书勤奋。何榘一心想二个儿子都能高中入仕,结果事不人愿,屡考不中,直到何榘死后的1160年,两个儿子再次入京赶考,何恢落榜,次子何恪则和后来的侄女婿唐仲义一块高中进士。这一年何恢36岁,何恪34岁。从此,何恢、何恪兄弟俩一官一商,家境愈旺。

  也就是说,何恢曾和女婿唐仲义同场京考过,这事在今天看来特有意思,当然在宋时算不了什么。古话说“三十老名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还算“少”的呢。当然,这话有些许夸张的成分,但也是封建社会科学制度下的一种实情,诸如《范进中举》般,说的一个意思。或许在进考场前,何恢还曾拍着女婿唐仲义的肩膀说过,小老乡加油,兄弟我很看好你哦。
  何恢这么一个有钱的人家怎么将女儿远嫁到永康陈家呢?难道是因为陈亮有个状元的身份吗?
  当然不是!
  陈亮高中状元时已经五十岁了,而且中状元后次年即逝。

  事实上,何恢是不愿意将女儿嫁给陈亮的,因为陈家虽说以前也辉煌过,但毕竟是个没落的家族,在永康有些名气而已。注意,只是有些名气,已经没了实在的财力。
  陈亮在其祖父一代时家境还算富裕,之后家境逐渐走下坡路。1143年,陈亮出生于永康县前黄人一带(今古山镇桥下乡),先名为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从青少年开始,陈亮就显示出了聪颖精明,才华横溢。
  18岁时,陈亮考查了历代古人用兵成败的事迹,写出了《酌古论》3篇,讨论了19位风云人物,得到当时的婺州知州周葵的赏识。此时的陈亮可谓是意气风发一少年,锦绣前程当无量。
  23岁时,义乌何恢进士出身的弟弟何恪极力劝说自己的哥哥将侄女何淑真嫁给陈亮,何恪说陈亮这小伙子以后一定有大成。这种大成可能是指仕途,也可能是指学说,或者说二者皆有吧。何恢架不住自己亲弟弟一次次的劝说,这才将女儿何淑真嫁到了永康,从此过着拮拘的日子,这种命运也就是民间百姓口头上常说的“从米缸跳到了糠缸中”。
  1168年,25岁的陈亮以布衣身分,连上五疏,留下历史上著名的《中兴五论》。
  十年后,35岁的陈亮上书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苟安东南一隅的国策和不良风气,感动了孝宗,得到赏识,但因为各种原故,陈亮并未因此步入仕途。反而被人以“言涉犯上”之罪入狱,好在孝宗皇帝得知后下诏赦免了他。
  失意的陈亮只得从京都杭州回到永康,随后发生了家僮杀人之事,却被仇家控告为陈亮所指使,陈亮此被下大理狱。这次亏了老乡丞相王淮和好友辛弃疾以及义乌众学生等人的营救,又一次得以出狱。
  经过两次下狱,经受严重打击排斥之后,陈亮一度在义乌等地专心于讲学,并同朱熹展开了著名的“王霸义利之辨”的大PK。
  陈亮骨子里对仕途并未死心,尤其对恢复中原之志没有任何改变,于在46岁时,陈亮继续上书建议孝宗“由太子监军,驻节建康,以示天下锐意恢复”,但正逢孝宗禅位,此次上书没有任何结果。回乡后,陈亮被人诬告在乡人宴会中下毒,陈亮第三次吃官司,下了大理。其后因少卿郑汝谐在光宗面前求情,才幸运出狱。
  陈亮在青壮年时期,曾两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得中。1193年,51岁的陈亮参加礼部的进士试,这次终于考中了状元。但因为身体的缘故第二年就病逝了。
  陈亮这一生除了研究学问、从事民间教育事业外就是以布衣身份操心国事。没有官员俸禄加上家境没落,他的一生过得非常清苦。陈亮婚后不久,他母亲就撒手人寰。祸不单行,陈亮在家守孝的1167年,父亲竟被诬下狱。紧接着祖父母经不起这一沉重打击,又相继谢世。三具棺柩停放在家等待安葬,而陈亮又为营救父亲被迫四下奔走,那些日子孤灯破壁,凄风苦雨。何恢怕女儿承受不了,就把女儿接回家去了。到陈亮父亲去世时,他还是靠借钱才将其父安葬的,可见陈亮生活十分拮据与艰难。或许正是因为贫困吧,陈亮才决定在五十高龄时重新参加科举考试。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