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36节作者:
草根读史1 日期:2013-06-24 18:06:08
(更新)
“童贯既得志于夏,遂谓辽亦可图”。打了几次胜仗,童贯的信心开始爆棚,自以为对付辽国,也是一样不在话下。于是童贯突发奇想,心中有了去辽国一探虚实的念想。
一石激起千层浪。政和元年九月,童贯将以副使的身份,随郑允中出使辽国的消息,在朝堂上下引起了轩然大波。
使臣出国,这是一个面子工程,它代表着国家的形象礼仪。以宦官作为使臣,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创举,也让处处以***上国自居,内心充满了自豪感的宋士大夫们,心中无法接受。有人上言说:让宦官作为使臣,大宋帝国难道就没有人了吗?
面对这样的质疑,朝野上下的汹涌议论,徽宗是一手地大包大揽。徽宗说:“辽人闻贯破羌,故欲见之;因使觇其国,策之善者也。”
借着使臣出使的机会,亲临他国境内一探虚实,徽宗认为这是策之善者也。为了促使童贯能够成行,徽宗谎称此次出使,是辽人主动提出的要求,因为童贯破羌神武,想一睹英雄的风采。有徽宗的全力支持,朝中哪怕有最多的议论反对,一样都是无济于事。
童贯奉使到达辽国,同样也受到了奚落。辽国君臣上下,对着他指指点点,竟然当众嘲笑说,南朝人才不过如此。好在童贯在国内已遇见过风浪,早已在心理上有了准备,于是将随使带来的玉帛珍玩,两浙的髹漆之具,作为礼品予以广泛馈赠。吃人嘴软,拿人手短,通过财帛公关,得人好处的辽人不好意思再说什么,童贯终于度过了让人难堪的这一关。
在归使的途中,童贯最后一站夜宿卢沟,见到了一个主动来访的燕地汉人。这个人,就是自言有灭燕之策的马植(赵良嗣)。童贯与这个不请自来的燕地汉人,秉烛作了一番交谈,结果大为惊奇,于是将他改名换姓,悄悄地将他随驾带回。
随童贯回到京城的赵良嗣,见到了徽宗,将自己在辽国的亲身经历,所见所闻,细细向徽宗作了汇报,并献上了联金夹辽的大计。赵良嗣的献言,深合徽宗的心意,于是赐他国姓,令为秘书丞,史谓“图燕之议自此始。”
从辽国出使归来,童贯采用赵良嗣的谋划,向徽宗上《北夷录》、《平夷书》。他的图谋燕京之议,颇得徽宗的嘉许。受到鼓励的童贯,便又将自己的妙计,与时为宰相的蔡京秘密商议。但出人意料的是,蔡京对童贯的宏图大计,竟然以“天下空匮,边廷无备”的名义,不肯予以附和支持。
对于蔡京,童贯自言是恩义不薄。不要说崇宁时的初次拜相,自己功不可没,就是政和时的这次复出,他也是相当的给力。自从辽国归来,童贯撰《密室录》归奏,其中有辽主盛慕蔡京的德望,谓南朝不用蔡京,则不能致太平的诸多文字,可以说是一手促成了蔡京的三度为相。没想到蔡京过河拆桥,竟然翻脸就不认人。童贯于是愤愤地质问蔡京:太师当日在杭州静坐冷板凳,今日为相,是谁之力?童贯报太师也算是尽力矣!
此时童蔡两人之间的矛盾隔阂,开始渐渐走向公开化。童贯恨蔡京不肯助己,于是毁于上前;而蔡京对童贯主导的联金伐辽,亦是横加抵触。对于两位亲信重臣的互相拆台,连自认为对俩人比较熟悉的徽宗,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有一次,徽宗特地将蔡京留了下来,问他究竟是因为什么。面对徽宗的当面提问,蔡京回答说,“贯徒有虚名耳,无能为也,臣岂不知?且伐国大事,安危系之,陛下何以付贯?”
蔡京的回答,让徽宗大感意外。徽宗说:“前日取青唐,太师不记耶?岂非贯之功?”徽宗分明记得,当初极力建议童贯出任监军一职的,正是你蔡京呀。
蔡京说:崇宁时下青唐,当时童贯只不过是个监军而已。当时陛下放权,责办人在我蔡京,而统兵打仗则由王厚主持,那象是现在这个样子。蔡京话里话外的意思,显然已是对童贯的擅权大为不满。接着,蔡京又借着机会,数落童贯前后坏边事。蔡京说:“贯顷缘臣荐,使为监军,权重过当。他日或累臣,不可无言。且贯位极人臣,今与臣同,则臣实耻之。”
可见两人的积怨,已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日期:2013-06-24 20:27:05
(更新)
但蔡京的围追堵截,挡不徽宗对他的信任。政和末年,因为海上之盟的受阻,徽宗以为是蔡京在从中阻挠。于是将海上通好之事,单独交给童贯,全由他一手办理。
以海上之路,从登、莱涉海与女真结好,这是一条中断了百余年的海路。几岁寒暑,几番生死,与女真的联络,从无到有,渐渐走上了正轨,最后在金人的上京,赵良嗣终于达成了夹攻辽国,收复燕京一带原本汉人旧地的和议。
然而好事多磨。朝廷挑选西北的宿将,又诏环庆、鄜延军与河北的禁军会合,正欲举兵应和联合伐辽,东南的两浙路,传来了方腊叛反的消息。
“攮外必先安内”,这几乎是帝国内部,一条不成文的定规。自己后院起火,内部人心不稳,与外敌的战争还怎么打。按说方腊造反,只是一群农民土包子闹事,本来地方的武装就可以将他们搞定。然而方腊竟成了气候,反旗一张,数日间便聚众十万,一路攻关拔城,旬月之间,连秀州(今嘉兴)、杭州这样的重镇都被相继攻陷,于是东南大震。
消息传到京师,“徽宗始大惊”,本来即将帅兵伐辽的童贯,于是改为江、淮、荆、浙宣抚使,率禁旅及蕃汉兵共十五万,改道讨伐方腊。
本应北上的大兵,却掉头转向了南方。指挥登州的守臣,因故将前来接洽伐辽事宜的金使哈噜等人,滞留在了登州的驿馆中。光阴如梭,被凉在一边的金使左等右等,却是杳无音信,不免心头滋生出焦躁与愤懑。金使哈噜等人屡屡强行出馆,欲自己步行走入京师,得个确实的消息。这个问题,后来也成了金宋交恶,赵宋违约的一个理由。
大军开拔之际,徽宗将东南平叛的大事,郑重托与童贯。并且说,如果有什么要紧之事,可以用御笔手诏果断施行。徽宗的这一授权,比起便宜行事,还要更加放手一步,足见得对童贯的信任和依重。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