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35节作者:
草根读史1 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朝廷给大臣的一种政治待遇,亦即是其官府仪仗,如同丞相一样,享受三公的官秩。童贯的不断提拔,火速窜升,连当朝宰相的蔡京心里,都觉得酸溜溜不是个滋味。蔡京开始向徽宗表示反对,说宦官不能得到这么高的荣誉,国家祖宗的制度,不能这样就让他给破了例。此事也因此成为,两人由盟友走向对立的分水岭。蔡京成为了童贯仕途上进的拦路虎,从此遭到忌恨,自然也是人之常情。
面对宋军的进攻,西夏奋起还击。同年十一月,西夏大举进兵,攻打泾原靖夏城。当时天气已经很久没有下过雨雪,西夏军使用数万骑兵,在城下不断狂奔扬起灰尘,在遮天蔽日的尘土隐藏之下,开掘地道攻入城内。城破之日,西夏军将城内的数千宋军全部屠杀,一报仁多泉城的屠城之恨。
政和七年(1117年),童贯调集陕西、河东七路十万大军进攻藏底河城,限期十日攻克。藏底河城曾在政和五年,让刘法、刘仲武铩羽而归,城墙十分坚固。时为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的种师道,率领将士猛攻八日,依然没有进展,此时宋军已略显疲态。种师道亲自巡视战斗前线,督促将士攻城,此时见有军校依靠胡床休息,立即处斩,并将人头悬于军门,晓喻将士说:“今日城不下,视此”。将士闻令,无不骇然,安边巡检杨震率领壮士抢先登上城楼,斩敌数百,其他将士奋勇跟进,夏军终于惊溃,坚城遂告攻破。
这一战,种师道晋升为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应道军承宣使。童贯又再次高升为检校少傅、领枢密院事,终于挤入了两府宰相的行列。
重和元年(1118年)二月,陕西发生地震,熙河、泾原、环庆各地民心慌乱,西夏趁机出兵围困震武军,知军李明在战斗中阵亡。幸好刘法的援军及时赶到,震武军遂没有失守。六月,夏军筑割牛城(今甘肃永登以西),并屯以重兵对抗宋朝。
宣和元年(1119年)三月,童贯令熙河经略使刘法取朔方,攻取西夏的核心地区。对于这一次进军,当时刘法有不同的意见,认为童贯操之过急,时机尚未成熟。刘法因此不想出击。但他的反对,遭到童贯一票否决,“法不欲行,强遣之”。刘法无奈,只好带着情绪率领大军出征,至统安城,遇到了夏主的弟弟察哥率领大军来拒。察哥列兵三阵,挡住刘法的大军,又遣精骑迂回到宋军后方,予以前后夹击。两军苦战七个时辰,宋军的前军杨惟中难挡夏军的攻势,终于步步败退,被逼入退到中军。后军焦安节也败入左军。尽管朱定国力战,还能勉强守住阵脚,可自朝至暮不停的博杀,宋军饥渴难耐,早已经死者甚众。乘着夜色,刘法率领残军连夜逃遁,可是退了七十里地,及至天明到了盖朱峞时,还是被西夏的追兵赶上,人生地不熟,刘法坠崖折足,最后被夏军的小卒斩首而去。
日期:2013-06-23 20:56:13
(更新)
这一役,宋军伤亡惨重,名将刘法阵亡,将士丧师十万。而童贯故伎重施,“贯隐其败,而以捷闻”。
察哥见到刘法的首级,不由得竦然动容,说:刘将军先前大败我军于古骨龙、仁多泉,常常要避其锋芒,可谓是天生神将。今天居然被一个小卒斩首,这都是因为恃胜轻敌,不可不戒啊!
察哥乘着新胜的余威,接着又围震武军。震武军即是原来的古骨龙,建立在崇山峡谷之中,地形很不易宋军补给。自建成后三年时间内,已有知军李明、孟清等为西夏军所杀,这一次,又再度为察哥攻陷。童贯闻讯,急令刘仲武、何灌率兵增援,但结果只是在察哥得胜撤退之后,再一次的收拾残局。察哥说,“勿破此城,留作南朝病块”,乃引兵自去,故意留下城垣以消耗宋军。而童贯却以此作为捷闻,上报朝廷,前后因此而受封赏者,竟然达到了数百人。
纵观童贯用兵,与西北将领之间,尤其是同王厚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王厚带兵,每次出征之前,总会召开军前会议,与诸将探讨用兵的策略,统一大家的思想认识;童贯为帅,总是加强个人的绝对权威,从统安城之败刘法阵亡,到后来的燕京巡边,可以见到他一惯的行为方式。王厚临战,每一次总是奔走在战场第一线,亲临前线指挥,不避敌人的炮石箭矢,包括种师道这样的将领也是如此;而童贯除了初为监军,曾经上过前线参战之外,后来的所有战斗,他都是坐镇后方遥控指挥。战后论功,这方面,童贯可谓是劣迹斑斑,频频地见诸于史。
在主帅西北的战争中,童贯不但有隐匿败绩,夸大战功的欺上瞒下行为,还有侵吞部下刘仲武等人的功绩,冒称收复洮州积石军,震武军捷闻这样的邀功行为。《宋史 禁军》称,“童贯握兵,势倾内外,凡遇阵败,耻于人言,第申逃窜。河北将兵,十无二三,往往多住招阙额,以其封桩为上供之用”。《九朝编年备要》记载说,“至童贯为宣抚,引属户至有为节度使者,旧弓箭手皆徙居新边,禁军逃亡者许改刺别军;又择诸路精兵刺胜捷军以自卫。夏人纳款,而边备军法自贯坏矣”。
自从童贯执掌枢密,主帅军政以后,宋军是愈来愈没有战斗力。金兵入侵,宋军为何会不战而退,望风而溃,史书的记载,似乎已不难找到答案。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