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34节

作者: 草根读史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23 18:02:23
  (更新)
  并非只有是童贯,因为军功而得到快速升迁。有宋一朝,用太监来监军,从而位及人臣,其实还是蛮有传统的。太宗时,王继恩为剑南、两川招安使,率军分两路入川,攻陷成都后,被授予宣政使,序位在昭宣使之上,并领顺州防御史。而李祥则做过泾原仪渭同巡检,阶州防御使,镇守熙河二十余年。冯世宁曾任昭宣使、忠州团练使,感德军留后,彰化军留后,追赠开府仪同三司。不过后来者居上,童贯的成就,远远地超越了前头的诸人。

  童贯在主领边关军政之时,也曾主持全局,指挥了几次战争。
  大观二年四月,童贯遣统制官辛叔献、冯瓘等统率大军,从岷州进入洮州南境,又遣统制官刘法、张诫、王亨从循化城出发,焦用诚、陈迪从廓州出发,讨伐叛羌及谿哥城王子臧征扑哥。臧征扑哥用咒诅等手法,煽动吐蕃羌人聚居在谿哥城,史说是“啸聚纷然”。宋朝防守边疆的官吏一看,臧征扑哥在羌人中间还挺有号召力,认为“既能动众,必为边患”,为防止羌人死灰复燃,童贯意欲坐实其事,于是调集诸路兵马,进军讨伐。

  但此时的羌人实际上已没有战斗力。辛叔献等将领率大军前往,吐蕃羌人是闻讯骇散,大军到达谿哥城,臧征扑哥迎头来降。收复洮州积石军(后将谿哥城改为积石军),实际上并无激烈的战争,但这并不妨碍朝廷的封赏,童贯因此升检校司空、奉宁军节度使。
  收复洮州积石军的大军出征,史料有两点对童贯极不有利的记述。一是“臧征扑哥迎降,并女弱才二十八人,初未尝有兵也”。臧征扑哥未尝有兵,大军劳师远征,已说明前面的情报有误。情报有误,这还只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洎就擒,边吏张大其功,过为缘饰,以金纸糊桶为头冠,木椅为胡床,浅红绢为伞,种种皆非羌物。”这样的做法,就难免不让人怀疑,当初兴兵时的动机了。
  二是兴兵之前,时为知西安州的刘仲武,向童贯献上一计:大兵入境,贼羌定然不能抗守,积石与西宁边境相接,贼兵败退必然会逃往西夏,路过西宁。刘仲武建议在西宁建造河桥,这样臧征扑哥如果败逃之时,可以乘机在此掩捕;而且河桥对大军深入敌境,也可提供方便。不过造河桥工程巨大,并非是一时半刻就能完成的易事,如果奉命上报,期待朝廷批准以后再开建,恐怕就会丧失良机。童贯听了刘仲武的建议,觉得十分在理,于是许他以便宜行事。后来河桥建成,刘仲武率兵过河,果然出奇兵赶到谿哥城,收降了臧征扑哥。但童贯将刘仲武的诸多功劳,并未如实申报,在上奏朝廷的庆功奏折中,童贯只提到了刘仲武的建河桥之功,其他的功绩只字未提。刘仲武对童贯吞没自己的功劳,闭口不言,对封赏的不公,也没有斤斤计较。

  与西夏之间的战争,双方也有过多次的较量,结果是有胜也有负。
  政和五年(1115年)正月,童贯遣熙河经略使刘法率军十五万出湟州,秦凤经略使刘仲武将兵五万出会州,童贯自己率领中军驻兰州,作为两路军马的后援,进攻西夏卓罗和南监军司。刘法的大军沿着黄河,一路向西南推进,在古骨龙(今青海乐都)与西夏的右厢军数万人迎战,短兵相接,刘法亲领主力迎战,大败西夏右厢军,斩首三千级,成功筑震武城。刘仲武的军队虽然未有战功,但也在清水河(今甘肃永登)成功筑城而守。

  同年九月,童贯再遣刘法、刘仲武进攻臧底河城(今陕西定边),这一次,宋军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宋军屡攻臧底河城不下,西夏的援兵赶到之后,城内城外两路夏军乘势掩击,宋军十死四五,阵亡近半,损失了秦凤等三员大将,其中秦凤部全军覆没,死者近万人。西夏军乘胜一路追击,最后大掠萧关,烧杀劫掠一番后满载而归。
  有一说是,王厚也参加了这一次的战争,因为战败惧罪,王厚用重礼贿赂了童贯,“匿不以闻”。但有人依据家谱,说他在崇宁五年就已经过世,故而不可能参加这次战争。到是主帅童贯,又在史书上多了一份隐匿败报的记录。
  日期:2013-06-23 20:26:50
  (更新)
  对于臧底河城的大败,童贯“匿不上闻”。政和六年(1116年),已经荣升为陕西、两河宣抚使的童贯,再度命令刘法、刘仲武调集兵马十万攻打仁多泉城(今青海门源县),夏主的弟弟察哥闻讯刘法领军,心中畏惧,不敢引兵来援。孤城困守的仁多泉城,依然顽强抵抗,让宋军白天接着黑夜,连续苦战了一个多月,最后粮尽而降。刘法意气用事,将城内的兵民杀得一个不留,仁多泉城成为一座空城。

  仁多泉城的大捷,让童贯又有了论功领赏的机会,童贯因此“开府仪同三司”。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