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随笔:宋词是一朵莲花》
第18节作者:
孟斜阳 日期:2012-09-26 16:49:17
七,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很喜欢苏轼的这首词。好象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一个字:美。
苏东坡属于天才型的文人,学识过人,才华横溢,其人自有一种山高水长的绝大魅力。人说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山者,理所当然就是豪放词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并不很恰当。他所写的婉约风格的词占了相当大的分量。
这首咏杨花柳絮的《水龙吟》就是那种经典的婉约词,写得很美很朦胧,也很伤感。词题为“咏杨花”,也就是咏柳絮。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杨花”实际上是柳絮。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开篇的这两句就让人感受到一种飘飘渺渺、朦朦胧胧的伤感与惆怅,一种似花又不是花、似人又未见人的迷朦氛围。杨花也许不能称作花。它纤细微小,无色无香,所以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落花总会令人伤感怜惜,可是这杨花任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去在意、去怜惜。这两句意味深长,空灵飘忽,笃定了全词格调。“从”,任凭。“教”,让、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杨花抛枝离家随风飘飞,落在路旁。“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所以说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情。杨花飘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将其拟人化为抛家别土的游子,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呢?于是词笔转向了飘零杨花所思念的那棵柳树。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念远人游子的深闺女子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她小睡初醒后的娇眼欲开还闭。“萦”是愁思萦回宛转之意。“柔肠”,取的是柳条柔软细长之状。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见,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这里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几句几乎似是在写人,又似是在写杨柳。她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又似一个女子内心有无限幽怨。杨花与人情浑然一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不怨那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 恨的是落红难缀。花都落了,年华似水啊!“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古人认为水中的浮萍是飘落入水中的杨花所化。杜甫在《丽人行》中有名句:“杨花雪落覆白萍”,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杨花入水为萍,为花中第一怪事”,其实都是误解。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时春色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委于尘土;“流水”,则指杨花落入流水。可见春色已然销尽。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那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这里苏轼的化用更是字字惊心,催人泪下。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