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的航向——大宋崇宁三年》
第38节

作者: 草根读史1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25 18:04:36
  (更新)
  军前会议,种师道竟然闹起了个人情绪。但如果细细琢磨,可以发现种师道的这番话中,似乎是另有主见,仿佛有些话不尽意,欲说还休的意思存在。种师道的本意,是不是想引起童贯的重视?
  对于种师道的话里藏话,童贯似乎也并不是毫无领会。童贯说,这一次大军巡边,皇上是早已有成竹在胸。请种将军作为东路军的总兵,无非是借重将军的威名。种将军尽管按朝廷的指挥行事,战略上的问题,即使有什么不足也不会问责于你。童贯于是向种师道出示徽宗的御笔手札,种师道展开来看了,便再无话说。
  按下葫芦浮起瓢,种师道这边刚搞定,边上的杨可世又发言了。杨可世说,事起之时,一切还是毫发未损的状态,一旦行动,立马就会有利害相关的结果。如果仓卒失计,莽莽撞撞行事,我等官兵的性命固不足惜,但如果有所不测,恐怕就会有丧师辱国之祸。国计为重,请深思熟虑,待谋略计划考虑成熟之后,再予以行动。
  杨可世的发言,或许是令童贯感到有些意外。童贯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该怎么回答,坐在边上的和诜答话了:“公自谓有万人敌,胆气绝人。今日观之一懦夫耳”。和诜说,燕蓟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早已盼望着早日得解放。我军的王师一至,必将箪食壶浆来迎,怎么还会有别的可能?“公欲扇衅败我事耶?”
  和诜的一番话语,说得慷慨激昂。被和诜这么一说,杨可世便只好闭嘴了。再这么罗里罗嗦,杨可世到真成了贪生怕死之人了,西北军中的杨可世,是这样的人吗?
  一场军前会议,本应是将帅协力,大家献计献策的商讨会,结果却成了玩弄权术,仗势压人的表演台。童贯和西北将士之间,显然是将帅不能同心协力,似乎是早已存在着很深的隔阂了。
  于是童贯下令:“王者之师,有征无战。吊民伐罪,出於不得巳而为之,如敢杀一人一骑,并从军法。”
  军令如山,前线的将士自然不敢马虎。除了向辽人招降宣传以外,将士们还能恪守自己的举动。但两军对峙,辽国的一方不这么看。宋朝既不接受辽国的请和,又派大军驻扎在边境线上,还派前线的将士不断前来劝降。这样的举措,怎么看也不象是和平的表示。为此,辽国大将耶律大石遣使者向童贯传话:“欲和即还作善邻,不和请以兵相见”。
  在宋辽夏的三国演义中,辽国历来都是龙头老大,自从开国至今,哪里受过宋朝人的窝囊气。如今,强大的辽国虽然后院起火,被女真不停地吞疆夺土,耶律淳也只拥有辽国的半壁江山,但契丹人的血性依然还在。一次杨可世的部将赵明手持黄榜,向辽军进行招降劝诱之时,北辽的将士终于怒火迸发,回报以如雨的矢石。

  两军对峙,就这样在看似偶然的摩擦中,滑向了战争。
  战争一旦开打,西北军的将士们到也绝不含糊。种师道闻讯,立即谴部将赵德带兵赶往弛援,杨可世则身先士卒,率先把国境边上的白沟河桥强势占据,为以后的战争开展,抢先占领了有利的交通要塞。
  辽将耶律大石眼看宋人占据了河桥,也不与之对抗,反而亲率一路兵马向下游奔去。辽军的怪异行动,让杨可世感到十分的诧异,但他很快就明白过来:下游一定有浅流可涉之处。此时奉种师道之令赶来增援的赵德正好赶到,杨可世便急呼赵德前去迎敌。
  战场中的战机常常是千钧一发,赵德急急忙忙奔赴过去之时,辽军的兵马已经大部分渡过了白沟。赵德是个身经战阵洗礼的老将,一看辽军的架势,便已明白自己不能敌。挡还是不挡?一个念头闪过脑际,拚,或将为此阵亡,赵德觉得似乎不值,于是急闪向后撤退。杨可世远远看见赵德不战而退,不由得心焦破口大骂,可自己的一干兵马,转瞬间已被辽兵左右包围。
  杨可世只有率部将突围。辽人的铁蒺藜箭,如飞蝗一般呼啸而来,杨可世胸部腹部都中了铁蒺藜箭,顺腿而流的鲜血,都浸满了靴子。可杨可世依然英勇无比,他怒发裂眦,亲手杀敌数十人,终于将队伍顺利突围。
  得胜的辽兵乘胜追击,并且当晚又派兵再度来袭。总兵种师道严密防范,沉着应对,遂使辽兵没有可乘之机。次日再来,种师道令人持巨梃严加防守,终于使辽兵无功而返。
  日期:2013-06-25 20:32:37
  (更新)

  东路军的首战,遭遇败迹,西路军的辛兴宗部,第二天也遇到了辽军的攻击。辽将萧干率兵攻到范村,西路军前军阵前迎敌,竟被辽兵反手大力合围。前军主将王渊身中数枪,几欲坠下马来。大军胜败就在转瞬之际,辛兴宗急谴部将增援,又亲出军门以上将节钺督战,才算是挡住了萧干的攻势。
  坐震雄州的童贯,自以为大军压境,可以坐等辽国的内变。不料自己神定气闲,等到的却是宋军两路兵败的消息。种师道请诣宣抚司,请问接下来大军该如何进退,是战是守,执掌宣抚司的童贯不知所为,于是下令暂时移兵回师。辽军得知消息,紧追着宋军直至雄州城下,大开杀戒。这一天狂风暴雨大作,血雨腥风中,宋军士卒惊恐万状,自相践踏,被辽军斩杀者尸横遍野,兵器甲仗都填满了山谷。消息传到京城,“帝闻种师道等兵败,惧甚,诏班师。”

  辽军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但耶律淳依然不放弃和宋朝讲和。辽国的使者说,救灾恤邻,这本是古今以来的道义,象女真这样的反贼,宋朝也一样会觉得可恶。如今,图一时的眼前之利,放弃两国的百年和好,新结崛起的恶邻,正是它日的祸害之根。这样的作为,自以为得计,可乎?辽使说,“唯大国图之”。
  面对辽使的侃侃而谈,时为宣抚使的童贯一时竟无言以对。种师道请许之以和,但童贯对他的建议置若耳闻,不予理睬。童贯暗中弹劾种师道,说他“天姿好杀助贼为谋”,种师道于是被责勒令致仕。
  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宏图大计,第一次就这样在丧师辱兵中,草草收场。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