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川时代和海侵时代看人类的发源地》
第8节

作者: 谷得一以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欧洲环境署主任Hans Bruyninckx. 说:“如果我们考虑欧洲洪水的风险,我们可以看到,气候变化将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日期:2013-06-09 12:50:40
  海侵transgression
  在相对短的地史时期内 ,因海面上升或陆地下降,造成海水对大陆区侵进的地质现象。又称海进。通常,海侵是海水逐渐向时代较老的陆地风化剥蚀面上推进的过程。一个海侵面就是一个不整合面,也是一个典型的穿时面。海侵的结果,常形成地层的海侵序列:其沉积物自下而上(如右图),由粗变细或由碎屑岩变为碳酸盐岩;沉积时的海水由浅变深;陆相沉积逐渐演变成海陆交互相沉积,继续演变成海相沉积;海侵后海相沉积岩层比海侵前陆相沉积岩层面积大。海侵成因包括:

  ①气候变化。如极地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造成全球性海侵。反之则形成海退。
  ②地球自转速度变化。速度加快,赤道地区海侵,两极地区海退;速度减慢,赤道地区海退,两极地区海侵。
  ③构造运动。如洋中脊扩张加快、体积增大,可在两岸地区发生海侵。
  ④地球的膨胀或收缩,膨胀导致全球性海侵,收缩则造成全球性海退。海侵(或海退)可由一种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几种因素的叠加所致。

  日期:2013-06-09 13:13:41
  关于辽东半岛沿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海侵问题
  在辽东半岛的黄海沿岸,新石器时代早期和晚期居住遗址,其地理位置有了明显变化。如丹东地区东沟县一带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后洼上、下层文化的遗址,大都在临海的平地和较矮的台地与坨子上;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蚊子山遗址和大顶山遗址,则都是在较高的台地和高山顶部。大连地区的旅顺、金县、新金、荘河一带的新石器遗存,属于早期的小朱山上、中、下三层文化的遗址也都在平地和较低矮台地以及坨子上,而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青铜文化初期,即于家村上、下层文化时期,居住遗址又都在高山顶部,有的分布高出平地达百米以上的山上。什么原因促使人们选择居住地点时发生了这种变化呢?——这同当时黄海沿岸海陆变化有关。

  地质学的研究认为,在全新世中期,辽东半岛沿岸有过海侵。从大孤山附近的王坨子的古贝壳堤上可以看出这种现象。古贝壳堤是研究古海岸线的重要资料。王坨子古贝壳堤经14C测定,年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王坨子现距海15公里,这就说明经过4000年左右的时间,大孤山一带的海岸线向外推出了15公里,也就是说,当时这里的滨海平原是一片汪洋,人们必须搬迁到高山顶部,以避海水的袭击。新金县单坨子遗址的地层堆积上,也可看出这种现象。单坨子遗址的地层是在文化层上面出现自然的水成层,水成层中有海中的未熟贝,说明单坨子遗址后来曾被海水淹没。单坨子遗址高出周围平地达10米,说明大连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海侵高度达10米。另外从小朱山上、中层文化和后洼下层文化的内涵来看,农业生产工具较多,可见农业是当时主要经济。而到了于家上、下层文化时期,狩猎、捕渔工具较多,渔猎经济已成为重要生活来源。生产情况的这种变化和自然地理条件变化应当有着直接联系的。上述情况皆说明辽东半岛黄海沿岸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存在海侵,从而人们纷纷从原先的海边平地搬迁到高山顶上。

  从这种居住址的迁移情况还可看出,辽东半岛黄海沿岸是以大孤山为界,大孤山以东海侵较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便开始了大的搬迁;而大孤山以西的大连地区黄海沿岸,则搬迁较晚,在那里,要到青铜时代初期即于家下层文化时期,才开始出现大的搬迁活动。这当然和辽东半岛黄海沿岸不同地区的地理形势有关。大孤山以东大部分是平坦的海滨平原区,海水容易先上这片陆地;大孤山以西的大连地区黄海沿岸,则多丘陵高地,海侵上陆要晚。地势高低不同,海侵上陆的时间就不一样,人们搬到山顶居住的时间,自然也有早晚之别。(新按:关于居地搬迁的早晚,同所在地的海拔高低有莫大关系,这就是说海拔低的先受海侵袭击,海拔高的后受海侵袭击,海拔高度相同的,同时受海侵袭击。因为,凡属同一海洋,海平面是在一个水平上的。此其一。其二、所以发生海侵,因为,全球气侯炎热反常,致使南极和北极的冰盖逐步融化成水流注海洋,这样,海平面逐步地不断地升高。因此,在海拔较低的居址受到海侵袭击时,而处在海拔较高的居址尚是安然无恙;但由于海平面在不断地提高,当海平面提高到与后者居址海拔同位时,这样,后者居址不得不搬迁。这是造成同地区居址有先后搬迁的根本原因。因此,由于辽东半岛的滨海平原居址海拔低,故受海侵早,先搬:而丘陵居址海拔相对要高,而受海侵较晚,故后搬。)

  日期:2013-06-09 13:20:14

  连云港市东端与高公岛毗邻的羊山岛临海的礁岩上,能清楚地见到因历史上发生多次海侵而遗留下的海蚀石。此羊山岛,四面环海,临海的礁岩上一排排、一层层奇形怪状的海蚀凹槽、海蚀平台、海蚀崖、海蚀龛等等。特别是那些密密匝匝的海蚀洞,痕迹清晰,水孔密集,象海上“太湖石”。这些海蚀洞,当是受同高度的海平面的波浪长期的拍击而消蚀的。而这种奇异的海蚀洞,多出现在今之海平面20—40米以上(按:此可以证明,高出今海平面20—40米的海蚀洞,是遥远年代发生海侵造成的)。最奇的是羊山岛上四级海蚀阶地保留得那么完整,由低到高分别位于海拔5米、10米、20米、40米处,像刻度表那样清楚地记录下历史上发生海平面升高——海侵和海退的交替状况。

  日期:2013-06-09 13:26:52
  晚更新世是全球气候环境与海陆变迁频繁的重要地质时期.通过对上世纪80年代采集的活塞柱状样(长度<6.5 m)的分析研究,曾提出晚更新世台湾海峡存在“金门海侵”、“福州海侵”、“海峡海侵”3次海侵.为提高台湾海峡第四纪地质研究和认知水平,本文探讨了3次“海侵”的立论依据,认为现有柱状样沉积层是晚更新世一全新世的浅表层沉积.台湾海峡具有开放性沉积条件,该浅表层沉积层的14C年龄数据应用于地层年代可能偏老.此3次“海侵”地层划分依据不足,存在疑点,尤其是“海峡海侵”.台湾海峡海底已发现数量及种类丰富的晚更新世各气候带陆生哺乳类动物遗骨,并有古人类遗骨化石,这些表明台湾海峡海底在玉木冰期鼎盛时期曾经出露成陆,并可能成为东亚大陆东缘冰期海退的海滨平原上,惟一有各种气候带古动物与古人类的生存地和避难地.

  日期:2013-06-09 13:30:19
  苏州澄湖古湖沼洼地沉积记录为研究对象,探讨在全新世气候和海平面变化背景下,湖底古湖沼洼地的形成演变过程及沉积记录所揭示的全新世海侵事件。通过对SC4孔沉积物的岩性观察,AMS14C测年,磁化率测定及粒度、有孔虫、有机质碳同位素、有机质等实验分析,结合历史文献和课题组其他钻孔的研究结果,本文获得以下初步结论: 1.苏州澄湖湖底古湖沼洼地全新世以来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演化阶段: 第Ⅰ阶段:全新世早期(10kaBP~7.0kaBP)以河流(沟谷)侵蚀为主,末次冰期形成的硬粘土平原随着沟谷系统的下切和扩大形成众多台地和沟谷相间的地貌景观,推测湖沼洼地就是这个时期形成的。 第Ⅱ阶段:全新世中期(7.0kaBP~5.8kaBP)以堆积作用为主,平均沉积速率为0.39cm/a,古洼地及古河道被快速填充,并大致经历了由暴露地表向沼泽过渡—沼泽—受海水影响—受河流扰动演变过程。 第Ⅲ阶段:全新世中后期(5.8kaBP~今)沉积环境以侵蚀作用为主,沉积缺失,后期澄湖形成演化,硬粘土平原和湖沼洼地演化为湖底的一部分,湖泊环境下,现代沉积缓慢。 2、有孔虫分析证实,全新世期间该地区曾经发生过一次海侵,时间大约在全新世中期(相当于镇江海侵),与前人基于微古分析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有孔虫的属种少、数量少、壳径小,由此表明此次海侵规模、范围均相对较小,可能仅在澄湖以东以及西部的河谷地带及地势低洼的湖沼地区分布。结合SC4孔有机质碳同位素分析与SC1孔孢粉分析,认为海侵发生在全新世高温期。 3、全新世中期以来,澄湖湖底西侧湖沼洼地地势低洼,不利于人类生存,没有遗址分布,但在湖沼洼地周围发现了众多新石器聚落遗址,这可能与湖沼洼地既利于渔猎有利于农耕的地表环境有关。考古发现的席墟聚落遗址位于吴淞江入澄湖的汊流——席墟浦河口东侧,为地势相对较高的湖滩和湖底。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全新世海平面波动变化与海岸线变迁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控制着本区文化遗址的迁移和扩散。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