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冰川时代和海侵时代看人类的发源地》
第14节

作者: 谷得一以盈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6-15 15:40:33
  中国是世界上生态—文化板块互动关系比较显著的国家。前面对中国不同生态板块的区分,或者将界线确定在高山地带(例如以秦岭区分狩猎与采集生态—文化板块的界线,以南岭为狩猎板块的南向移动的极限界线等),或者将界线确定在高原与平原之间(例如将采集生态—文化板块向北移动的极限界线确定在燕山和阴山一线),就是因为这些地带的地势变化,使两个不同的生态文化区域之间形成明显的断裂和各自稳定性。研究中国文明起源,不能忽视生态—文化板块的平行互动问题。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存在明显的生态—文化板块平行互动性,是促使我们率先提出生态—文化板块平行互动理论的原动力。在很大意义上也可以说,中国文明是在生态—文化板块平行互动中起源和发展的,中国多元一体文化也是在生态—文化板块平行互动中统一起来的。

  如同由气候周期性变化和地理结构变化引起的生态板块之间的平行互动关系,在生物进化中产生巨大推动力,由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的生态—文化板块之间的平行互动关系,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认识到这一点,对我们研究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不仅包括前面提到的农业文明产生之前,对燧人氏、有巢氏和伏羲氏的仍然处于混沌状态的推测,也包括对农业文明产生后史前历史的推测。

  日期:2013-06-15 15:47:58
  不同生态—文化板块之间的平行互动关系,在推动中国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是复杂的系统性研究课题。这里无法做到全面探讨。下面,继续前面的讨论,首先粗略地讨论伏羲时代与生态环境的对应关系,然后探讨近5000年以来中国一些主要历史事件与生态环境的对应关系。
  施雅风主编《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一书,通过对西昆仑山古里雅冰芯的研究,提出从距今130千年前开始的冰间期到距今10千年前左右开始的全新世,存在末次间冰期(距今130千年前到距今75千年前左右),末次冰期早冰阶(距今75千年前到距今60千年前左右),末次冰期间冰阶(距今60千年前到距今30千年前左右),末次冰期晚冰阶(距今30千年前到距今10千年前左右)等冰期和间冰之间的若干次转换。其中,末次冰期间冰阶,又可以分为3个特殊阶段。其第一阶段为温暖期,出现在距今60千年至拘谨54千年前,时间较短,温度升值不多。其第二阶段为寒冷期,出现在距今54千年至距今44千年前,时间较长,与第一阶段相比温度下降6到8℃。其第三阶段为温暖期,出现在距今40千年至距今30千年前,时间较长,与第二阶段相比温度上升强烈,比较现代温度高出4℃左右。于是,如果我们将神农为标志的农业时代对应于全新世,那么,就可以形成两个略有区别的神话传说中的历史与气候变化对应的序列。其序列一,燧人氏对应于末次冰期早冰阶(距今75千年前到60千年前左右),有巢氏对应于末次冰期间冰阶(距今60千年前到距今30千年前左右),伏羲氏对应于末次冰期晚冰阶(距今30千年前到距今10千年前左右)。其序列二,燧人氏对应于末次冰期间冰阶(距今60千年前到距今30千年前左右)的第二阶段寒冷期(距今54千年至44千年前左右),有巢氏对应于末次冰期间冰阶(距今60千年前到距今30千年前左右)的第三阶段温暖期(距今40千年至距今30千年前),伏羲仍然对应于末次冰期晚冰阶(距今30千年前到10千年前左右)。这样,我们就将中国神话传说中的历史记忆,模糊和混沌地推进到距今75千年前到距今60千年前左右的末次冰期早冰阶,或者距今60千年前到距今30千年前左右的末次冰期间冰阶的第二阶段寒冷期,即距今54千年至距今44千年前左右。我们比较倾向于燧人氏对应于距今75千年前到距今60千年前左右的末次冰期早冰阶。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故事中可能记忆着距今75千年前的历史事件,亦即当时曾经出现一个以狩猎活动为主和擅长使用火的燧人氏强盛部族。[39]当然,这不是说采集部族在当时消失了,而是说这是一个狩猎部族活跃在中国主要空间的时代。相对于活跃的狩猎部族,由于寒冷的气候和植被的变化,采集部族活动空间被缩小了.例如,可能已经退居到南岭以南,或者,至少是长江以南。这样的以狩猎活动为主的时代,在此前的中国史前史上已经出现过。

  日期:2013-06-15 15:47:52
  伏羲氏是必定存在的伟大历史时代,并且对应一个寒冷和狩猎文明鼎盛的时期。多年的气候考古为此提供重要依据。末次冰期的冰鼎盛期,大约发生在距今21000年前或者距今18000年前,出现了该冰阶期内(距今30000年至距今10000年左右)最寒冷气候和最大规模冰川。这是距今最近的与现代气候反差最大的气候时期。该时期全球平均降温5~10℃,降水普遍减少。在中国,由于地势条件的不同,这一气候的变化在南北和东西之间显示出很大差别。在这差别中,不仅显示出当时确实出现了普遍有利于狩猎文明鼎盛的时代,而且,显示出我们提出生态—文化板块平行互动理论,探讨史前历史的可行性。“末次冰期冰盛期我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温,但降温幅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东部地区从北到南降温幅度差异很大,东北地区年平均气温较今低10℃以上,华北地区降温10℃左右,华中地区降温8~9℃,而华南地区的降温幅度只有2~4℃,即东部地区最北部的年平均温度在—15℃以下,0℃等温线从辽东半岛南端经燕山、太行山山麓延至黄土高原南缘,而最南部年平均温度仍在20℃以上,从北到南陆地温度差超过50℃;西北地区降温在10℃以上,西南地区降温幅度小于东部同纬度地区;青藏高原降温6~9℃……冬季降温强烈,1月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温15℃以上,华南降温也在10℃以上,0℃等温线从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南移到南岭附近;夏季降温幅度较小,且南北降温差异不大,7月东北、华北和华中地区的降温幅度均在6~7℃。因此,最热月的温度并不很低,全国大部分地区大体相当于现在5月中旬的情况。”[40]这段气候变迁的描述,对理解伏羲时代的狩猎文明鼎盛,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冬季“0℃等温线从现在的秦岭—淮河一线南移到南岭附近”,也就是北方生态文化板块从基础性的分界线秦岭—淮河一线,南移到极限性的分界线南岭附近。“华南地区的降温幅度只有2~4℃”,说明那里仍然可以是采集经济为主的地区。但是,在南岭以北的多数地区,可能都成为狩猎部族活跃的场所。当然,狩猎部族活动区域的中心区域,也会从通常的兴安岭和贝加尔湖一线南下到阴山和燕山以南的华北地区。

  日期:2013-06-15 15:52:37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