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9节

作者: 如是予闻
收藏本书TXT下载

  帝尧时代对天文的观测,规模比颛顼时更大。他派出四位大臣主持天文历法,这四位大臣分别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属于羲、和两个家族。四人分居于东、南、西、北四地,这样使得天文观测点增多了,得到了数据更加准确。他们的任务是通过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日的时间及对应的星象,进一步完善颛顼大帝的历法。
  这些天文观测取得了重大进展,保留下来的观测资料对后世天文学的发展有着很深远的影响。
  羲、和二氏观测的结果,第一次确认了一年的长度,他们得出的结论是一年三百六十六天。我们现在知道,地球绕日一周为一年,时间大约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帝尧时期的记录误差了四分之三天。这个误差,可能只是古代文献纪录简略所致,否则每四年就要出现三天的偏差,这么大的误差,一定会在实际观测中得到纠正的。
  日期:2013-06-24 08:43:46
  《征服:华夏的兴起》-36

  此期天文历法的观测纪录,为后世提供了推断历史年代的科学基础。尧帝的时代,大约是在公元前23世纪,即公元前2200年左右,这个时间点,在古代史书中就已经明确下来了,那么这个记录是否准确呢?天文学研究表明,中国的历史纪录是可靠的。
  当时羲、和二氏所作的观测,在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时观测到对应的星象。当时人们把天上星辰划分为二十八星宿,东方为青龙七宿,北方为玄武七宿,西方为白虎七宿,南方为朱雀七宿。据《尧典》所记,春分日时,朱雀七宿在黄昏出现在正南方;夏至日,青龙七宿中的火星出现在正南方;秋分日,玄武七宿中的虚星出现在正南方;冬至时,白虎七宿中的昴星出现在正南方。用观察星体位置的方法,来辅助确认二至、二分点。

  正是这个记载,给我们科学推断帝尧时代的年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由于知识的局限性,上古时的人认为二至、二分点对应的星宿是固定不变的,但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后世的天文学家在观测时,发现二至、二分日的星象实际上是不断变化的。起初天文学家们对此问题十分困惑,存而不论。直到公元四世纪时,晋朝天文学家虞喜,根据自己的观测结果,参照《尧典》中 “冬至日短星昴”的记录,大胆地提出存在“岁差”的理论,以天体为对照,冬至点每年都在西退(夏至,春分、秋分也如此),对应的天空中的星体就显得是东进了。虞喜的观测,当时冬至点已经偏离昴星宿五十多度,而当时距帝尧时代已经过了二千七百年。据此,虞喜得到了岁差值是五十年退一度。

  以现在的精密测算,岁差大概是七十一年退一度。虽然虞喜的测算值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是我们必须要肯定帝尧时代天文纪录的价值。《尧典》不仅间接导致岁差理论的提出,而且还为今人用岁差工具去倒推尧的大致年代提供了依据。在十九世纪到二十世纪,就有西方学者推算过帝尧的大致年代。只要计算出《尧典》中所纪录的星宿,到今天偏移了多少角度,每偏移一度是七十一年的时间,就可以算出距离今天多少年。

  推算的结果证实了尧的年代是在公元前23世纪,史料中关于天文学的纪录,给今天的科学家推算历史年代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同时也说明中国的历史纪录确实非常完善。

  日期:2013-06-24 18:06:08
  《征服:华夏的兴起》-37
  在尧那个时代,政治上倒是没有出现太大的动荡,《尧典》是这样写的:“百姓昭明,协和万邦”,诸部之间也多能友好和睦。可是或许是与气候反常有关系,从他那时起,洪水泛滥成灾,成为国家的一大患。在先前的史料里,从黄帝一直到帝喾,都没有记载过洪水泛滥的情况。我们在许多古文明的传说中,都可以看到某一个时间段洪水滔天,最著名的有基督教传说中的诺亚方舟的故事。那么这些古文明所描绘的洪灾,会不会与帝尧时代是一致的呢?如果是一致的,想必与整个地球的气候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比如宋代程颢、程颐在《二程语录》中这样说:“古者民少,居民各就高而处。中国虽有水,未必即为人害。尧之时,人数渐多,渐择平旷以居,水泛滥乃始为害。”程氏又特别指出:“非特尧时水为患也,盖已久矣。”程氏所说,也可视为一种见解,由于人口的增多与种植业的发展,人口大量迁移到了平原地带,故而水患灾害成为不可回避之问题。
  洪水泛滥,已经成为国家稳定的一大威胁了,这位贤明的君主决心要彻底解决洪灾。
  日期:2013-06-25 08:56:19
  《征服:华夏的兴起》-38
  帝尧召集了诸部首领,讨论道:“如今滔滔的洪水危害人民,淹没了山冈,水势浩大,百姓都愁眉苦脸,有谁能治理洪水吗?”
  诸部首领你看我,我看你,最后推举出一个人:“鲧大概可以治理吧。”
  鲧就是后来以治水闻名天下的大禹的父亲,估计鲧家族曾经有过治水的经验,因此大家举荐他。可是在帝尧看来,鲧并非善类,因为这个人很狂傲,不服从命令。这样的人能办成这件大事吗?帝尧是持怀疑的态度。
  可是诸部首领都劝谏说:“还是让他试试吧,要是实在不行就算了。”

  既然诸部首领都这样说了,并不专横的帝尧只得同意了,因为他确实也没有合适的人选。他语重心长地对鲧说:“去吧,不过要谨慎从事,不可马虎啊。”
  那么鲧治水如何呢?
  在古代,鲧经常被当作一个反面人物出现。其实很好理解,帝尧既然被当作圣人,时常抗命的鲧就被当作反面人物了。但这里却有一个疑问,倘若鲧真的是个反面人物,为什么他能得到诸部的支持呢?我们且不论鲧的品行如何,单论他治水,究竟有没有功劳呢?
  对此,《尧典》是否认鲧的功劳的,“九载,绩用弗成。”鲧治了九年水,但一点效果也没有。可是在四千多年后,我们要为鲧说句公道话,就算他治水九年没有见效,也不能算过失,换成其他人,能成功吗?他肩负治水的重任,整整九年之久,至少表明他是敢担大任的,比起袖手旁观的人,难道不更让人尊敬吗?
  那么鲧治水不成功,问题出在哪呢?
  当然,他的方法是不完善的。对于洪水,他采用“堵”的办法。所谓的“堵”,按我的理解,应该是修筑堤坝,把洪水限制在河道之内。古代有一句话,叫“水来土掩”,这个办法,从理论上说,是符合当时治水的思维的。可问题在于用“堵”的办法,对付一般的洪水可以,倘若我们前面的推测成立,帝尧时期的洪水乃是人类面临过的最大洪灾,那么洪水的冲击力,可以轻而易举地将人工土堤摧毁。

  日期:2013-06-25 16:34:04
  《征服:华夏的兴起》-39
  可是我还是要说,鲧仍然是有功绩的。因为他的治水实践,至少积累了失败的经验教训,没有失败的尝试,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大禹治水的成功。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