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服:华夏的兴起——说说老祖宗的故事》
第19节作者:
如是予闻
另一个例子就是发生在晋国,权臣赵盾指使赵穿杀了昏君晋灵公。太史董狐记录下来:“赵盾弑其君”。晋灵公是个很坏的君主,可是我们说过,史官的任务不是去判断一件事的对或错,而只是如实记录,所以董狐写下“赵盾弑其君”。但是赵盾不服了,他前去理论,说杀晋灵公的人是赵穿,不是自己。董狐说,你是幕后主谋,不写你写谁呢?最后赵盾没辙了,只得由他去写。
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史官的传统,象崔杼杀史官这种恶劣的事件,在以前应该是比较少的,即使如此,史官仍然以生命捍卫自己的职责,这是令人可敬可佩的。所以先秦时代史官所记的史书,事件的真实性,可信度是比其他书要高。
不扯太远了,回到本书的内容吧。
在争夺帝位的内战中,启最后打败并杀死伯益,成为新的君主,这标志着夏王朝的建立。据说大禹曾封于夏,所以启的王朝便称为“夏”,后来人们便把启称为夏启。夏启夺取大权后,在尊号上作了些改动,除了使用“帝”这个尊号外,还使用“王”这个称号。后世“帝”的称号,要比“王”的称号为尊。比如说战国时代,各诸侯国都称王了,实力最强大的秦昭王就觉得没意思,他就打算称“帝”,位于诸王之上。可是在夏启时,“帝”与“王”的意思是一样的,夏启使用新的称号,只是为了显示自己超越前人的雄心。除了使用“帝”、“王”这两个称号之外,还有另一个称号“后”。在这里“后”的意思不是皇后,而是指君主,我们经常听到“皇天后土”这个词,“后”是与“皇”相近的概念。夏启也称为“后启”。
日期:2013-08-02 09:36:37
《征服:华夏的兴起》-75
夏启既然是以武力夺权,在伯益败亡后,他仍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来自有扈氏部落。
有扈氏与夏启的战争,刺破了孟子的谎言,这场战争是权力斗争的继续。有扈氏反对接受夏启的统治,理由正是夏启违背了大禹的遗命,从伯益手中窃取大权。面对反叛与不服从,夏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武力镇压,他的大军杀气腾腾地扑向有扈氏部落,在一个名为甘的地方,双方展开最后的决战。
《尚书》中有一份珍贵的文献,是夏启在大战之前向全体将士发表的演说,名为《甘誓》,大意如下:
“诸位将士,我在这里告诫你们:有扈氏轻视五行,抛弃三正,天理难容。上天要灭绝他们,今天我代上天对他们施行惩罚。战车左边的士兵要是不积极进攻,那你们就是不执行我的命令;战车右边的士兵要是不积极进攻,那就是不执行我的命令;战车中间的御者要是不好好驾驭马匹,那你们就是不执行我的命令。认真执行命令的人,我要在祖庙赏赐你们;不执行命令的人,我在要神社前杀了你们,还要把你们的妻子儿女变卖为奴隶,或者杀死。”
夏启给有扈氏扣的罪名是“轻视五行,抛弃三正”,说真的,这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也看不明白。反正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随便弄个含糊的说法就行了。
日期:2013-08-05 10:22:41
《征服:华夏的兴起》-76
在这篇《甘誓》中,我们没发现夏启这个人德行的深浅,整篇文字杀气腾腾,对敌人如此,对自己人也是如此。对敌人要“灭绝”,对不听命的部下,不仅要杀掉,连妻儿子女都不能免于惩罚,夏启是用这种恐怖手段来约束部众。这不是孟子向我们展示的那个很有德行的夏启,而是一个迷信暴力手段的夏启。
关于甘之战的结局,又有两种不同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见于《吕氏春秋》,称夏启在甘之战并没有打败有扈氏,于是他又上演了修德那一套把戏,回去后粗茶淡饭,琴瑟也不弹了,钟鼓也不听了,这一修德,有扈氏自己找上门投降了。这种说法,九成出于儒家学者之手,因为《吕氏春秋》一书不是出自一人之手,作者繁杂,三教九流的人都有。对照《甘誓》,你相信夏启是个迷信道德之人吗?
第二种说法则是《史记》所载,“(启)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也就是说,甘之战,实际上就是夏启与有扈氏的最后一战,有扈氏被灭掉了。在《淮南子》一书中,也明确写到有扈氏是被灭的:“有扈氏为义而亡”,这是给予正面的评价,认为有扈氏是坚持正义才被灭的。为什么说有扈氏坚持正义呢?因为夏启根本不是合法的君主,是靠政变才上台的。
杀了伯益、灭了有扈氏后,夏启的政权总算稳固了。
夏政权的建立,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夏”即是国家的名称,也是民族的名称。“夏”后来又衍生出“华夏”一词,这个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华”字含有“大”的意思,又有“华美、华丽”的意思,夏王国显然对自己的器物文明非常得意,与四周蛮族相比,夏王国无论在屋宇、服饰、车马、器具等方面,都显得工艺精美,日常生活礼节优雅,夏人自然有一种自豪感。
在汉朝以前,以中原为中心的这个大民族被称为“华夏族”。在先秦之前,“夏”的叫法也很普遍,后来又形成一个新的名词称为“诸夏”,也就是中原的各个诸侯国,比如《左传》中所说的:“诸夏亲昵,不可弃也。”可以说,正是夏王朝的建立,才进一步使得民族的认同感增强,这也算是夏启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日期:2013-08-06 09:10:15
《征服:华夏的兴起》-77
二 窃国者:后羿与寒浞
反抗夏启的代价是高昂的,伯益被杀与有扈氏被灭就是例子。夏启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他的政权终于得到了诸部的认同。武力能钳制众人的反抗,却不见得能得人心。在夏启晚年,他还发兵征讨西河的叛变。有一种说法,认为在西河发动叛乱的人,正是夏启的儿子武观(或称五观),倘若这个说法属实,那么夏王朝在开国不久后,就陷入深深的危机中了。据说夏启晚年生活骄奢淫逸,政治风气也随之败坏,武观在西河叛乱,估计与争夺继承权有关。
夏启死后,太康继位。
太康绝对是一个昏君,根本没有尽到一个国王的责任,不理朝政,终日游玩寻乐。他的百姓对他失去了信心,他的兄弟们对他深感失望,而有野心的诸侯则是觊觎他的王位。太康对这些潜在的危险根本视而不见,依然我行我素。他对打猎十分迷恋,已经不满足在帝都近郊狩猎,便跑到洛水南岸。但这次打猎却让他终生失去了权力,实力派诸侯、有穷氏首领后羿趁机控制了政府,大权独揽。从此,太康成为一名傀儡国王。
后羿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很有名的人物,他之所以著名,并不是因为他窃取大权,而是因为关于他的神话故事广为流传。
我们搞不清楚一个历史人物,为什么在民间传说中成了神话人物。后羿最有名的故事有两个,一个是后羿射日,一个是嫦娥奔月。
传说中后羿射日的故事,时间被前移到帝尧时代。关于这个故事,《淮南子》一书记得最详细,书上说帝尧时,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焦烤大地,庄稼都被晒死了,农作物无法生长,连树木、绿草也枯萎了。不仅如此,还冒出了几头怪兽,为害人间。后羿是一位箭术高手,武功十分了得,帝尧便派他把天上的九个太阳射落下来,同时又杀掉了那些怪兽,于是老百姓终于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