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怪谈----欢迎来到奇异的怪谈世界!没听过的动植物,怪事..》
第43节作者:
桶里生石榴 日期:2014-04-25 10:21:00
古籍的保存
浩淼史海,能够令今人得窥一二的是诸多的史集,而传之今日的史书多是有幸躲过战火硝烟、虫豸侵蚀甚至人为毁损的幸运儿,那些不为我们得知的诸多弃儿却不幸掩埋在了茫茫史海中,成了匆匆过客,如何完整的保存书籍始终是一个令爱书人头疼的问题,尤其是在古代,还没有高科技这玩意,书的承载物又极其不稳定,稍有不慎幸幸苦苦著成的心血就化为乌有了。
蔡伦发明造纸术,对书的流传及保存贡献非凡,比之前人用的竹简,纸张更为便捷,易于整理收集,加之后来印刷术的盛行,更使得纸质书籍大行其道,瑰丽的中华文化得以繁衍生息,结出累累硕果。
但是纸质并不代表永久的安全,它也无法避免遭遇到战火以及虫豸,要寻得最为稳妥的方式一直是古人苦苦追寻的。古代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亚历山大曾想出一个办法,就是令奴隶们一人背诵一本书籍,建立一个浩大的活人图书馆,此法虽然耗时耗力,但是也不失为一种稳妥的方式,不过我们聪明的祖先有着比这更为经济快捷和实用的方法,且听我细细道来。
梁武帝时有一荆州人,名叫邓郁,也不知是名字的原因还是其他缘故,这人终日郁郁寡欢,不喜仕途,却尤爱方术,隐居衡山之中,住茅舍之内,辟谷绝尸。梁武帝拜访其人,听其背诵道家经集,无一错误,浩浩经卷,字以百万计,缘何能一字不错的背诵下来?这得需要多么惊人的记忆力啊!梁武帝问其故,邓郁道出了个中因由。
邓郁年少之时,游于山川之间,遇一老者,两人相谈甚欢,结为忘年之交,老者言家中藏书颇多,意欲请邓郁一饱眼福。哪知来到老者家中,竟只有茅舍两间,小院一处,却不见一本书籍,邓郁正郁闷间,老者捧出一瓦罐,邓郁接过,见罐中有小虫数十只,盈盈有光。
那虫名做蠹,专食书籍,人食之,则虫所食书籍人皆可背,犹若过目不忘。梁武帝问:“此虫人食则无,后续诸多书籍,如何可记?”邓郁取出几条蠹递于武帝道:“桑叶喂养三日,可化蛹,再三日,有蛾破蛹而出,又三日产卵于叶上,是为新蠹,过往书目,它皆不忘!”
原来,这蠹有这本事,啃噬过的书籍会在血液里传承,永世不忘,想要不断的扩充自己的大脑储备,就让蠹不断繁衍,吞噬新的书籍,然后再把那蠹吃掉即可,这真是一种简便而又环保的存书办法。
既然梁武帝得了如此一宝,可为何到了他的儿子梁元帝时却还要苦苦搜寻纸质书籍,最后还是落了个付之一炬,十四万古籍了无痕迹呢?皆因梁武帝这人性多猜疑,你想啊,堂堂一个皇帝怎么会信一个疯疯癫癫的方士之话,吃虫子就能背诵古籍!在梁武帝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这从梁武帝将邓郁所炼金丹供奉起来而不食可以看出,他本人对邓郁的话是多有疑虑的。另外,这萧衍本人信奉佛教,道教教义与佛教本不相同,让一个深受佛教熏陶的人听信一个道家方士的话去吃虫子,这可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后来梁武帝捧着邓郁赠与的蠹,在回宫的路上就把那些可怜的蠹丢弃了!
真是可惜!可惜!若有这些蠹,那梁代十四万古籍也不至于被一把火就毁于一旦,侥幸的是邓郁对梁武帝的性情颇为了解,留了数只蠹,后传予了后世,至虫师指闻所在时期,大屿山有养蜂人,称先祖是衡阳人士,对养蜂颇为精通,且通晓一些奇门异术,当地百姓多求于此人。指闻拜访得知这养蜂人世代相传,食一种小虫,指闻认为那便是蠹,想必这养蜂人所传的蠹曾食过关于养蜂的专著以及一些奇门异术,所以才使得这些养蜂人颇有些技艺吧。
日期:2014-04-25 13:39:00
禹林
中原大地往西北,一直行不知多少里,有一大泽,水草丰美,枝繁叶茂,有鸟类千余种,却无人烟,只因要抵达这大泽需途径一片茫茫戈壁,没人丈量过它的距离,只是站在它的边缘一望,便足矣令人望而生畏。戈壁南面有一不算高耸的山脉,蔓延数百里,山中有一村落,村民不耕种亦不狩猎,而是依靠捡拾落到戈壁边上的飞禽为生,因而得名拾禽村。许多追逐大泽丰美水草想要飞跃戈壁的禽类飞到中途没了力气,便拼命向回飞,想要找些水草,补充一下 体力,哪知刚刚飞出戈壁便一命呜呼,坠落在戈壁的边缘,因此而丧命的飞禽实在太多,连拾禽村的村民都来不及食用这些新死的生灵了,所以日积月累经堆成了一条白骨做的山系,蔓延着像是山脉的一条围裙,警告着想要北上的人们。
过大泽又行数百里,有一片树林,树冠郁郁,宛若浮云,其林大过大泽,是为禹林,起初这片树林本没有名字,只是一片同类的树长在一起,也不知道生了多少年,竟生成了如此巨大的一片。那树树干高大,枝条粗壮,却无树叶,有宛若云朵的一团附着其上,色泽多彩,时有变化,其实那附着树冠之上的便是云,此树称为云母,天空中的云朵便是自这里而起,徜徉于天空之上,这树林就好似其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树林之下的土壤亦不同于别处,为白色,落水不见湿润,飞沙不曾污浊,这其实是云朵凋零之后落到地下而形成的息壤,生生不息,遇水则长。大禹爷爷当时正被水患困扰的焦头烂额,也不知是谁告诉他西北大泽之外有息壤,可以治理水患,于是他便一根筋的北上寻息壤去了。可是茫茫戈壁,禽骨成山,想去往大泽都十分困难,更何况那遥不可期的树林呢。
可大禹是谁,帝王之后,怎能随随便便就认输,他带了些干粮,背了些水便开始了驴行。时值酷暑,太阳恶毒的洒在戈壁上,大禹行了数里便有些体力不支了,此时,他突然想到指导其寻息壤的神人曾给予其一幅小画,那画塞在大禹的屁股后面,天气一热竟有些灼烧屁股,这才将其想起,大禹打开那张皮毛画,其上绘有一龙,生两翼,不知为何物,那人讲过,如遇上炎热,可于地上画此物。大禹将信将疑,拿一石子在地上比划了几下,登时风沙走石,风云突变,雨从天降,有神龙相伴而来,那龙俯首驱身,意欲让大禹乘其背上,大禹手忙脚乱的爬了上去,顿时,神龙一跃飞上云霄,转眼间竟到了一处大湖旁边,大禹心想,此处就是大泽了吧!
那神龙将大禹放下,口吐人言:后会有期,你治水之时可画吾形于地上,自来助你!大禹刚要阻拦,那神龙便摆尾飞的无影无踪了,大禹心想:这厮也不帮人帮到底,这偌大一处水泽,让我如何渡过,怎么再寻那息壤之林?正郁闷之时,有劈木声传来,细看,竟是一巨大的神龟,只是头若鸟状,兴许是吃大泽的鸟类吃多了吧。
那神龟挪近大禹吐人言道:我负你过水,可达息壤之林。 如此一来,大禹毫不费力的抵达了那片树林,取了息壤又在神龟护送下出了大泽,时有鹏鸟飞过,大禹搭了个便车,荣归故里,于是便有了后来大禹治水,应龙,旋龟相助的故事,那神龙名应龙,为千年生的龙,神龟名为旋龟,为怪水上的圣灵。至于那片云母林也渐渐的被人称呼为禹林了。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