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马冰河——清军与准噶尔的雪域之战》
第47节

作者: 京华烟云AMIP
收藏本书TXT下载
  日期:2013-07-09 11:30:00
  【盛世里的雪域战争】之二《苍狼白鹿:罗布藏丹津之变,黄金家族的最后哀鸣》
  《五、跋扈将军》(2)
  现在,让我们还是来到雍正二年,胤祯向年羹尧赠诗之时吧。这时候,两人的位置早已天翻地覆,曾经威风凛凛的大将军王虎落平阳,回京后被亲哥哥斥为“无知狂悖,气傲心高”,只能以郡王的身份在家闲住,身边都是皇帝布置的耳目。
  而年羹尧则正是春风得意,不仅被妹夫皇帝授予二等阿达哈哈番世职(满语‘轻车都尉’之意,在男爵之下骑都尉之上),还加封为三公之一的太保,不久后朝廷“论平西藏功,以羹尧运粮守隘,封三等公,世袭”,可谓位极人臣。

  落魄的允禵此时向年羹尧赠诗,恐怕也不无巴结示好之意。前大将军王还告诉年总督,你对帝国和西藏的功劳已经无法用言辞表达,恐怕你还不知道吧,进藏的将士们为表感激,已经给你树立了一块石碑,就附在我父皇亲手撰写的平藏碑的后面,好让后人永远记住你的功绩。
  年总督一听此话,顿时冷汗直冒,赶紧派人调查。原来,这块功德碑本是年羹尧的前下属、南路清军统帅定西将军噶尔弼组织部将们所立,内容除了对清军主帅胤祯大加赞扬外,对后勤大总管年羹尧的功劳也是吹捧有加,这就使得年羹尧与胤祯两人的名字无形中联系在了一起。
  得知此事后,年羹尧很可能派人对碑文内容进行了修改。由于石碑已经刻好无法篡改,年总督只能暗中去修改官方档案里对碑文的记载,比如“下仗总督年羹尧经理有方,糗粮充裕”,便改成了“下仗诸臣布置”,总算与允禵撇清了干系,这也导致了实际碑文与史料记载有所差别。(亦说修改是在年羹尧失势后官方所为,目的是为了抹杀年在驱逐准噶尔战争中的功绩,姑且存疑。)
  可能有人要问,这么大的事情,难道年羹尧事先不知道吗?其实,当年清军在西藏所立功德碑刻和摩崖石刻可远不止这一块,数量相当不少,即使在拉萨保存至今的也起码有六七块之多。来自京城、陕西、甘肃、湖北、四川、江浙等五湖四海的清军汇聚一堂,各位大佬兴之所致就可以找人刻上一块,因此这种石刻的管理相当混乱,身处四川大后方的年羹尧,还真地未必清楚这事儿。
  这么一大帮子人闹哄哄地一块儿挤在拉萨,其政出多门自然也就可以想像了。尽管后来大批清军从西藏撤离,但留下的三千兵力仍来自多个山头,整日吵闹不休,因此年羹尧才在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请求皇帝从西藏全面撤军,这除了后勤保障确实难度太大以外,在藏众官员“任意生事,致在藏官兵不睦”,也是一个主要原因。

  尽管该提议被康熙驳回,但到了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年羹尧联合延信再次提出,这次终于被新皇帝批准,清廷开始从青藏全面撤军。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传来了罗布藏丹津于青海起事的消息。而其实,无论新皇帝还是年总督,都没有料到这位蒙古王爷如此生猛,竟然这么快就动手了。
  此时的年羹尧,已经由四川总督改任川陕总督。其实,前面已经说过,年羹尧本是四川巡抚,康熙为了授予他兵权,才特地改为可节制军队的总督,因此年离任后,四川的最高首长便又改回了巡抚。直到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由于清廷发动了对前面提到的那位莎罗奔土司的大规模战争,为了统一协调,四川总督从此才成为常设之职,并兼管巡抚事。
  而年的新职务川陕总督,其管辖范围在各个时期变化很大,具体到这个时候,川陕总督主要管辖陕西、陕西、甘肃三省,并管四川军务。此后该官的名称和职责经常变换不定,一直到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才正式定型为管辖陕西、甘肃两省的陕甘总督。总之,这个川陕总督,是一个专门针对中国大西北的军政要职。
  当时的中国西北,地位最高的官员无疑是代理抚远大将军的延信贝子。他的主要职责本来是主持针对准噶尔汗国的军事行动,但雍正登基后,清廷与准噶尔的关系迅速缓和,而策妄阿拉布坦正把大部分精力用于国内建设,其军事行动也主要集中在北方哈萨克方向,清准边境突然间变得风平浪静,因此这位抚远大将军事实上已经没有多少事情可做。
  当罗布藏丹津将要起事的消息传来,对于雍正来说,派熟悉青海而当时又无事可做的延信去主持工作,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过,尽管延信屡表忠心,但由于此人曾经是“阿其那”的党羽,对于这位被自己强行从病床上拉起来干活的堂兄,皇帝很可能还并不太信任。

  而另一方面,延信与罗布藏丹津以往的关系相当不错,他俩曾是一起面对准噶尔铁骑疯狂冲击的战友,虽然事实证明这位贝子为保自己,甚至不惜出卖自己曾经的上司兼堂兄弟胤祯,可皇帝大概仍对他放心不下。
  于是,雍正特地给川陕总督年羹尧发下密旨,打算听一下自己的这位心腹兼大舅哥对于青海局势的看法。很快,皇帝收到了年总督的回复:
  “伏思军务关系重大,理应详虑,何敢轻率。”这是官场上通常的表态,没什么可解释的。
  “惟有西海西藏情形,臣之所见甚确,罗布藏丹晋不自揣度,希冀藏王已非一日。”随后,年羹尧肯定了罗布藏丹津对于西藏汗位的觊觎,认为这种情况早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
  “然止一藏王,焉得人人而封之,西海各台吉犹能见及于此,断不为素不心服之人所惑,轻举妄动自取灭亡。”年羹尧话锋一转,认为僧多粥少,对西藏汗位没多大指望的青海蒙古诸首领,并不会受到罗布藏丹津的蛊惑,他们也不会跟着他对抗朝廷。对于这点,后来的事实证明,年大人是过于乐观了。
  “至其平日好疑而众心不和,多谋而一无所成,又其显焉者也。”根据自己所了解的罗布藏丹津疑心病大、人缘不好、多谋寡断等种种不良性格,年总督颇为自负地做出了判断——即使此人起事,也必将一事无成。不过,这似乎也同时表明,年羹尧并不认为罗布藏丹津会很快造反。
  “我兵速撤,则唐古特民人永无怨言,而西海各部落,晓然共知不要西藏,仍为佛地,从此间从言便当寂然矣。”年羹尧仍坚持从青藏全面撤军,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安抚西藏百姓,并消除罗布藏丹津起事的口实。

  (待续)
  预告:明天休息,后天继续。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