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蜕变——记大三以来的种种折腾,终成正果》
第21节

作者: LR_20
收藏本书TXT下载
  有时候我眼神迷离,虽然近在咫尺,他们的声音听起来却很恍惚,我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么,却看到他们眼睛里饱含泪花,异样的暖流电击着我的身体,不管还剩多久的生命,哪怕只剩一天,几个小时,还能够感到被需要,实在是一种幸福。我恋家,因为我知道不管我是小女孩,少女,中年妇女还是老太婆,我的家人都会挂念我,不管我是穷还是富,我的家人都需要我,不管我健康还是残疾,我的家人都不会抛弃我,正如《相约星期二》中说的,家的涵义不仅仅是爱,而且还告诉别人有人在守护着你,有一个家在守护着你。守护,多么煽情的词,多么煽情的家!

  日期:2011-11-07 22:11:23
  十一点半,该睡觉了。我不知道到时究竟会怎样,还有半个小时的生命,我可能会和家人多待几分钟,也可能一个人藏起来,默默流泪,只剩一天,真的好突然,我终于可以理解莫里老头说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他那样拖一段时间,我没有时间像他那样办“活体告别”,没有时间见我的朋友,也没有时间细想我的种种悔恨,遗憾,更没有时间以一个临死者的姿态为世人留言……

  哭也哭过了,心情也平静了,确实该睡觉了。23:59,我将写给亲人们的信放在枕边,入睡,不再醒来。
  这最后一程,确确实实是充实的一天!
  2011-XX-XX,2:30,初步计划完毕,“啊”,又一个呵欠,哈,世事果真难料,一点半打的那个呵欠竟然还不是我人生中的最后一个。笑,烫脚,睡觉……
  日期:2011-11-08 12:13:10
  第五章 《重新认识你自己》
  上集训营的时候老师说过学习效果最好的是上课,其次是看视频,最次是看书。这点我并不完全赞同。我们大都有过这种体会,刚看到某些话时,很激动,觉得很受点拨,决定以此为座右铭,可一旦视线移开,重新回到现实,我们便会发现那些文字很难运用到实际当中。从这一点来说,看书的效果或许不如上课,但当我连续多天朗诵同一篇文章,就像乔布斯的那篇演讲或者认真品位一句话,就想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时,那种不断加深的情愫,不经意间的豁然开朗,同上课的感觉还不一样,上课带给我们的感觉浓烈但短暂,而读书深思得来的体会持久且沉淀。若是不经意间用亲身经历演绎了一句话,便会忍不住大腿一拍,这话说得没错!

  当我计划好生命中最后一天的每一分钟,那种体验对我的影响确实蛮大。那段时间,即使到现在,我还忍不住问这个问题,用来提醒自己不要本末倒置,因小失大。
  我还有一种观点,看这种修身养性的书会上瘾,想这类问题会着迷,有时候当我沉醉于自己的遐想时,同学的一句“吃饭去吧”,会让我恍惚好半天,“吃饭?哦,吃饭,恩,走吧。”如果说《相约星期二》还没有把我的魂带走太远,那么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认识你自己》几乎让我回不过神来。
  日期:2011-11-08 13:39:38
  《重新认识你自己》
  恍惚一:
  我们活在别人(老师,尊长,书本,圣人)口中的世界,不是受制于自己的个性和倾向,便是受制于外在的情况和环境,因此我们只是环境的产物,我们不再新鲜,我们从没有为自己发现过什么东西,我们心中没有什么东西是原创的,清新的和明澈的……
  我们大多数人就这么漫不经心地走完了一生,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不假思索地反应着。

  我们活在别人口中的世界?只照着成长的环境教给我们的那一套?从没有为自己发现过什么东西?
  小时候我们只知道要好好学习,上完小学考初中,上完初中考高中,高中上完考大学,考上大学就会有好日子过。我们怎么知道的?老师家长告诉我们的,从小到大不知听过多少遍。我们相信了,并且从来不曾怀疑。现在我上大学了,真有好日子过吗?什么叫好日子呢?他们口中的好日子是什么样子呢?和我心目中的好日子一样吗?这些问题我以前考虑过吗?没有,我全盘接受,毫不质疑。

  我又想起肤色的问题。我一直以为世上人都以白为美,因为耳濡目染,家人朋友想美白,电视广告宣传美白,可是后来我知道很多外国人更喜欢阳光晒黑后的肤色;在云南的某个地方,与重庆美女皮肤白嫩身材苗条的标准截然相反,她们以黑壮为美;后来又结识一个藏族好朋友,她告诉我她们那里也不喜欢太瘦的女生,而且以两腮有两朵高原红为美。到这我才意识到所谓的审美不过是环境灌输给我们的标准,为什么白才是美?为什么都要减肥?

  日期:2011-11-08 18:52:10
  我们都想有钱有权有名有利。因为大家都想要,因为大家都说这些好,因为有这些的人看起来过得很好。但是有这些真的好吗?有这些的人过得真的好吗?我们觉得这些好是因为别人告诉我们好还是我们自己得出的结论?我们想要这些是因为别人说我们应该追求这些还是我们内心真切的渴望?我想起看过的那些名人采访,光鲜的背后总有不光鲜的一面,而我们选择性看不见。

  我还想起以前在餐馆看到的一个画面:孩子的妈妈给孩子夹菜,让孩子多吃以后好长大高个。孩子边吃边问妈妈,“为什么要长高个?”“长高个好呀。”“为什么长高个好?”妈妈不耐烦了,“哪那么多为什么,快吃你的吧。”孩子不死心,又转过去问爸爸,“为什么长高个好?”爸爸想了想,笑着说,“长高个才能娶漂亮老婆。”“为什么长高个才能娶漂亮老婆?”“因为漂亮老婆喜欢高个啊。”孩子穷追不舍,“为什么漂亮老婆喜欢高个?”“因为高个好”……又转回来了。有时候大人们很讨厌小孩子问“为什么”,因为他们答不上来。

  我很好奇如果我现在告诉小弟弟那些大人们包括我说的未必是合理的,他都不要听,他会有什么反应呢?如果我有了小孩,或者我真就开了个幼儿园,我又该怎么教育他们呢?
  现在我也是大人了,我想首先我要多问问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必须这样吗?我真的想这样吗?
  日期:2011-11-08 21:36:44
  恍惚二:
  未知之事应该不至于令你恐惧才对,你既然不知道那是怎么一回事,又有什么好怕的?也许死亡对你只是一个名词,是那个名词造成令你恐惧的意象。

  我们为什么害怕未知的东西?婴儿时期,外面的一切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未知的,我们害怕吗?那么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害怕的呢?又是怎样的经历造成的?
  没有死亡,就没有生活而言。有道理呀!死亡和生活是相对的,就像跷跷板的两端,如果跷跷板只有一端,那还叫跷跷板吗?嘿,竟然还可以从这样一种角度看待死亡。
  恍惚三:
  假设你的兄弟过世,你很容易为自己落泪,因为他已经离你而去。你落泪显然是因为内心有很深的感触,但不是因为骂过他而感伤,其实是因为自怜而感伤……
  日期:2011-11-08 23:27:18
  你哭是因为你落单了,你感到孤单无助,你对自己的处境满腹牢骚,总之是那个“你”在哭泣。如果你能看透这些事的内情,就像你摸一棵树,一根柱子或握一只手那么直接,你就不难看出悲伤是自创的……(这是有道理的,不管是中年丧偶,还是老年丧子,我们总能听到同一种哭泣,“你好狠心呀,你走了,我一个人可怎么过呀!”而对于局外人,则至多是对死者的惋惜,“年纪这么轻,可惜了呀!”这是不是说,我们对身边人逝去的悲痛,如果不是因为自怜,我们的悲痛程度也未必比陌生人深多少呢?当然可能更深,因为我们更了解死者生前具有的美好品质,但即使这样也不至于说,你走了我就活不下去了吧。周总理去世时举国悲痛,多少人自发赶去为他送行,但有哪个崇拜者会哀哭总理走了,她也不活了呢!更多的慨叹是“多好的总理呀,多可惜呀”……这么说来,如果不掺杂自怜的情感因素,那么对最亲近的人的逝去的悲痛也不过像是对偶像对巨星陨落时的反应,就像迈克尔杰克逊,像乔布斯,我们会痛哭,会惋惜如此美好的人一去不复返,但他们会活在我们心里一辈子,我们也并不会因为他们的逝去而颓废亦或是自杀……)

  你说你爱你的妻子,那份爱其实包含了性的快感以及有人为你烧饭带小孩的快感,你依赖她,她献给你她的身体,情绪和鼓励之类的安全感和幸福感。
  人基本上永远是对自己最感兴趣的……
请按 Ctrl+D 将本页加入书签
提意见或您需要哪些图书的全集整理?
上一节目录下一节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