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剽悍的北方游牧民族的作战中,他大战数十,都保持全胜。因为有他在,游牧民族不敢犯境,他以一己之力,保证了北方边境数十年无战事。
他是战国七雄中强大秦国的克星。
在与素有虎狼之师称谓的秦军作战中,他交战十余,都保持全胜。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秦军横扫中原,席卷南蛮,而唯独不敢再向北方用兵。
他是战国末期的常胜将军。
他的名族叫李牧。
北方的游牧民族,就是史书中记载的匈奴。这个民族的生命力异常顽强,他们和战国时期的李牧交战过,和西汉时期的卫青交战过,和东汉时期的窦固交战过,和三国时期曹操之子曹彰交战过,直到南北朝时期,他们的大部才被歼灭,然而,余部向西迁徙,进入罗马帝国,攻占拜占庭,据说今天的匈牙利和土耳其是匈奴的后裔。
在航海业尚未开启之前,匈奴人是陆地上走得最远的一群人。他们数量稀少,在最强盛时,人数也没有超过五十万。他们是陆地上的探险家。
这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是怎么来到北部极寒之地?他们为什么会选择这里作为栖息之地?
远古的时候,夏桀无道,被成汤所灭,成汤将夏桀和他的家族流放在北部极寒地带。三年后,夏桀死亡,他的儿子獯粥将夏桀的妾纳为自己的老婆,繁衍生息,发扬光大,历经无数代的发展,就有了匈奴这个民族。
所以,这个名族是那个无道昏君夏桀的后裔。他们的骨子里流着残暴的血液。
这个民族尧时称荤粥,周朝称猃狁,春秋称戎狄,战国称匈奴,史书中记载的楼兰、乌孙、楼烦等等部落,先后都被他们吞并,成为匈奴的一个分支。
《诗经》中有首诗歌叫《采薇》,写到过猃狁: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猃狁,就指的是后来的匈奴。诗歌中说,士兵们想回家,但是不能回家,因为要防御猃狁。
汉武帝时期,为了和匈奴和亲,细君公主做了和亲的牺牲品,他到了北方后,写了这样一首愁肠百结的诗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从诗歌中能够看出来,北方的匈奴所生活的地理环境,是非常恶劣的。
至于楼兰,这个已经灭绝了三千年的古国,更是留下了很多传说,无数代诗歌中都写到了它,最有名的是这样一首: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现在,匈奴只生活在传说中。
而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他们像风一样在北方广袤辽阔的天地间掠过,携带着尖利的啸声和血腥的气味,他们用俘虏的骷髅盛着烈酒,用俘虏的骨骼作为柴禾,他们一次次南下,掠夺汉民族的人群,像牛羊一样驱赶到苦寒的极北地带,作为奴隶,肆意蹂躏和宰杀。
是李牧,这位年轻的将领,第一次给了这个野蛮民族沉重的一击。
日期:2012-10-02 10:22:03
【52】
然而,在很长时间里,李牧被世人认为胆怯懦弱,无所作为。
他和吴起不一样,吴起一登场就出手不凡,技惊四座,吴起的命运坎坷,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性格决定命运。他和乐毅很相似,长时间地忍耐潜伏,只为了那一瞬间的突然出击,而一出击,就咬断对手的咽喉,置对方于死地。
吴起的性格,是狮子的性格,鬣鬃摇摇,威势赫赫,一声呼喝,百兽蹑足。乐毅的性格是野狼的性格,在沉默中等待转机,在潜藏中寻找战机,然后一击致命,一剑封喉。
李牧的性格,也是乐毅的性格,也是野狼的性格。
和乐毅同时代的赵惠文王,锐意改革,胡服骑射,赵国对于北方游牧民族具有优势,将这些凶蛮的人群赶到了漠河以北。而到了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时代,赵国国力减弱,匈奴卷土重来,直接威胁到赵国的北部边境。
赵王于是任命世代生活在北部边境雁门关的李牧为将军,阻击匈奴。
和以前驻守边关的将军不同,这个名叫李牧的,从下级士卒提拔上来的将军,颁布了一系列迥乎前任的措施。
李牧在北部边境摸爬滚打多年,和最底层的士兵混迹多年,他深知士卒们想什么,爱什么,他深知士卒们的G点在哪里,也深知匈奴的命门在哪里。和前任的官僚腐败完全不同,李牧上任后的一系列改革,就让人眼前一亮。
他治吏治官,把那些昏庸无能、贪生怕死、尸位素餐的军官扫地出门,重新任命一批勇敢坚毅、机智灵敏、忠心耿耿的底层士卒。他把边境的税收和抢掠匈奴得来的财物,掌握在自己手中,任何人都没有贪污的机会,而他更不会贪污,他把这些财物作为军队的日常开支和士卒的奖赏。
没有了贪污,国家才有了凝聚力;没有了腐败,军队才有了战斗力。
北地奇寒,生活苦焦,每到冬季,风雪载途,滴水成冰,为了补充士卒身体的热量,抵御奇寒,李牧让人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将官,优待士兵。牛肉羊肉,不但能够补充热量,还能补充营养。北部的匈奴之所以能够身体健壮,抗击打和抗风寒的能力都超强,和他们独特的饮食习惯不无关系。汉民族以吃猪肉为主,而北部少数民族以吃牛羊肉为主。猪是圈养的,他们像贪官一样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肠肥脑满,臃肿不堪,浑身除了板油就是下水。而牛羊就不一样了,牛羊是放养的,他们漫山遍野奔跑,爬高下低,生命不息,运动不止,所以身上都是肌肉。而一个人摄取肌肉和摄取板油的营养完全是不一样的。
改变了饮食习惯的赵国士卒,身体素质也在逐渐接近游牧民族。
日期:2012-10-02 13:52:53
【53】
除此而外,李牧在北方边境广筑烽火台,烽火台上,士兵二十四小时轮流值班。古代没有电话电报,报警系统只有两种,一种是烽火台,一种是八百里加急快报。烽火台尽管能够在第一时间通知敌寇来犯的消息,但是毕竟修筑烽火台费时费力,而且火焰极易与民间火种混淆,如果报警错误,错把民间失火当成了烽火,引起全国总动员,那种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所以,烽火台一般只修筑在荒无人烟的边境地带,而有人烟的地方,则依靠八百里加急快报。
八百里加急快报,就是指一天一夜要快马加鞭奔跑八百里。在古代,为了能够让情报以最快的速度传递,朝廷在边关通往京城的路上,每隔20里建造一座驿站,驿站里养有骏马,养马千日,用在一时,当边关有急时,送信者每到一座驿站,就更换一头马匹。马匹就像百米接力赛的运动员一样,死命向前跑。唐代安史之乱时,送信人用六天时间,跑完了三千多里路程,而且这一路都是西北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沟壑峡谷,所以,这个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而杨贵妃因为爱吃荔枝,唐明皇就让驿站飞骑送荔枝,从岭南的韶关,到西北的长安,距离有两千多里,而飞骑仅用三天就送到了。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所以一定要在三日内送到长安,才可以食用。
唐代最有名的两个边塞诗人之一岑参曾经写过一首诗歌:“一驿过一驿,驿疾如流星,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诗歌中描写了驿站飞骑送信的景象。唐代的边塞诗歌很有名,其中以岑参和高适写得最好,写过“秦时明月汉时关”的王昌龄、写过“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王之涣,他们的诗歌都比不上岑参和高适。
八百里加急快报需要人和马来传递,而烽火台则是依靠烟火来传递。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