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台,其实就是建在高处或者山顶上的土台和石台,台上堆积柴禾,边关一旦有战事,立即点燃柴禾,烈焰腾腾,下一个烽火台看到后,立即也点燃柴禾,这样,每一座烽火台都以光速传递消息,而后方的统帅很快就知道了战火燃起。
塞外风沙很大,火焰燃起的烟雾,很快就被吹散,如何才能让下一个烽火台看到,有人说,把狼粪晒干,堆积在柴禾上,狼粪燃起的烟雾又高又直,风吹不散,是为狼烟。是否真是这样,不得而知,应该没有科学道理。不过,塞外野狼出没,狼粪应该很容易捡拾。
烽火台传递消息确实很快,但是烽火台也有它的弊端。
看守烽火台的,只有少数几个士卒,他们守在与世隔绝的环境里,每天唯一的工作,就是像企鹅一样翘首望着远处,长期下来,肯定会精神疲劳。敌方如果派遣一支特种小分队,直取烽火台,则消息就无法传出,然后出奇制胜。三国时候的吕蒙就是用这种方法,偷袭了关羽把守的荆州。
然而,在李牧坚守极北边境的那些年里,烽火台从来没有遭偷袭,可能匈奴还没有想到吕蒙这一招。
日期:2012-10-02 19:54:10
【54】
李牧一方面加紧建立预警系统,一方面加紧训练骑马射箭。
匈奴的作战方法和中原人有很大的差别,匈奴人从小就习射箭,小孩子就能够骑在马上,将地上奔跑的田鼠一箭射穿;而长大后更能够张弓搭箭,射落空中的大雁。匈奴善射,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决定的。极北苦寒地带,不长庄稼,而匈奴人也不依靠种田为生,而是射猎为生。从小到大的射猎生活,练就了每一个匈奴男人极为精准的箭法和极为坚韧的性格。中原人认为的苦,在他们眼中不算苦;中原人认为的痛,在他们眼中不算痛。他们简单而快乐,剽悍而残忍。中原人每天念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想的是博取功名光宗耀祖,而匈奴人每天唱的是:“砍你的头颅,割你的嘴;抽你的脚筋,断你的腿。”他们想的是骑着烈马,奔驰在草原上,任猎猎狂风吹散发辫,攻城略地,马鞍上放着美女和珠宝,满载而归。。
中原人是精致的,匈奴人是粗糙的;中原人是文明的,匈奴人是野蛮的。
在文明和野蛮的战争中,野蛮往往大占上风。
李牧想与匈奴作战,他必须让他的士兵能够变成匈奴人。要打败野狼,你就必须变得和野狼一样凶残。
匈奴人从小就习惯了弯弓搭箭,而现在李牧的士兵才开始学习张弓射箭,所以,他们就需要付出比匈奴人更多的努力;匈奴人从小就习惯了血腥抢掠,而现在李牧的士兵才开始学习血腥抢掠,所以,他们就需要比匈奴人更勤奋,更刻苦,更不怕死。
李牧在暗暗地训练一支铁骑武装,在赵国北部连绵的群山中。李牧对这支军队进行封闭性训练,他们的喊杀声和铁骑的奔突声,消融在无边无际的山峦中,消融在密密实实的云层中,没有人知道李牧在这里打造着一把利剑,他要用这把利剑,刺穿匈奴的喉咙。
不事稼穑的匈奴,野风粗粝的匈奴,他们一直觊觎着赵国数不胜数的财富和数不胜数的美女,所以,每当秋季来临,天高气爽,草木茂盛,马匹膘肥体壮,他们就开始了劫掠。他们浩浩荡荡地杀奔而来,挥舞着弯刀,弯刀在秋季灿烂的阳光下闪闪发光,像一条闪闪发光的河流。
边境的烽火燃起来了,报告着匈奴入侵的消息,田间劳作的人群和出外巡逻的士卒,立即跑进了城堡,关上城门,拉起吊桥。匈奴骑着快马围绕着城堡跑了一圈又一圈,然而他们对于这一座座高高的坚固的,用沙土和糯米锻造出的石头城,一筹莫展。
匈奴长于野战奔突,而短于攻城拔寨。
在古代,没有水泥沙子,汉族人的城墙全部用方石垒摞而成,方石和方石之间的缝隙,全部用糯米与沙土搅拌而成的浆糊浇灌,极富粘性的糯米,将条石和沙土咬在一起,这样城池就变成了一个整体。
糯米的价格多高啊,这得需要多少糯米啊,为了建造一座城池,我们的祖先真是豁出了血本。
匈奴对着这样的一座座城门高挂的城池,毫无办法,他们只好在城外放一把火,在村庄撒一泡尿,然后气势汹汹地离开了。
多年来,李牧坚守北方边境,避免与匈奴接战,匈奴一无所获,而赵国也节省了实力。
在实力远远逊于匈奴时,李牧这是最好的办法。
李牧还在崇山峻岭中训练着一支铁骑,这支铁骑就是吴起当年的魏武卒。可是,外界没有人知道这支铁骑在悄然成长。等到生长成熟后,李牧会带着他们,横扫匈奴。
可是,现在时机还没有成熟,李牧不能把他们拿出来。它还不是一把倚天剑,它还只是薄铁片。
可是,朝廷里的老朽们不答应了,他们认为李牧消极避战,简直丢尽了大赵国人的脸面,他们一起向赵王建议,将李牧撤换了。
日期:2012-10-03 07:50:43
【55】
匈奴人想办而一直没有办成的事情,赵国的老朽们替他们办成了。
匈奴们一直想搬开南下路上的石头,可是一直搬不动,赵国的老朽们替他们搬走了。
匈奴人喜出望外。
半个世纪前,齐国人也曾经在胶东半岛大喜过望,田单用反间计迫使乐毅被调离了。可是这次,李牧的运气还不如乐毅,人家乐毅至少还有田单的反间计,而这次匈奴人根本就没有使用计策,而赵王和大臣们就调离了李牧,自毁长城。
李牧坚决不走,他的铁骑正在训练,他反攻匈奴的计划才刚刚起步,这里有大量的工作需要他做。而且,这些年来,他用防御的战术与匈奴作战,尽管没有杀伤匈奴,但是也没有什么损失。他没有功,是因为还没有到建功立业的时候。而等到时机成熟,他就会建立举世震惊的功勋。
所以,他坚决不走。
在古代将领中,李牧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将领,他对于君王不是唯唯诺诺,而是据理力争;他不是任人摆布,而是抗争命运。在那种等级森严,君为臣纲,一句话说错就会杀头的野蛮时代,李牧的做法是非常难得的。
在中国,战争绝不仅仅只是战争,他还是政治。任何一场大的战争,都离不开政治这只肮脏的黑手伸进来,胡搅蛮缠。
李牧就这样被调离了。他回到都城,过着一种有职无权的闲淡生活。
李牧离开后,赵王任命一批自吹自擂的年轻将军,他们牛皮吹得震天响,可是,仅仅一年后,他们就被打回了原形。
这年,秋高马肥,蛰伏了一年的匈奴啸聚兴兵,再次南下。而这批二球将军驱赶着阵容不整的赵军去与匈奴作战,结果,被匈奴的骑兵冲得土崩瓦解,一败涂地。
二球不是勇敢。
此时的赵军,还无法与强悍的匈奴一对一单打独斗,他们只能依靠严密的阵型,在多对一的情形下,才可以取胜。可是,他们习练不熟的阵型,还没有展开,就被洪水一样的匈奴冲得七零八落。一场信心爆棚的战争,变成了杀戮。
匈奴不但对赵军杀戮,而且还对百姓杀戮。匈奴唯独没有杀戮的是牛羊。在他们的眼中,牛羊比汉人更有价值。他们把赵国北部杀得血流成河后,驱赶着漫山遍野的牛群羊群,回到了塞外的草原上。
赵王傻眼了,满朝大臣也都傻眼了。
李牧没有傻眼,他早就预料到了会有今天的结局。
这一年来,在赵国都城里,李牧像个退休老大爷一样,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伸腿弯腰遛遛鸟,然而他的两只耳朵无时不刻地伸向北方,捕捉着每一条来自北方边境的消息。
他知道匈奴进犯了,他知道双方交战了,他知道赵军大败了,他知道赵王还会来找他。在当时的赵国,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北方那片莽莽苍苍的土地,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凶蛮暴戾的匈奴,也没有人比他更了解击败匈奴的办法。
果然,几天后,赵王征召他,要他继续去戍边,去北方与匈奴作战。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