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四部曲:(1)开疆美国 (2)辉煌美国》
第8节作者:
悬疑大师 哥伦布在寻找金子失败后,于1495年便开始进行贩卖印第安人为奴隶的勾当。他们将马哈马岛上的1500名阿拉瓦男人、妇女和小孩驱赶到一个围栏内,让西班牙人和狼犬守着他们。然后从其中挑出500名身强力壮者装上船运往西班牙。500人中约200人死于途中,其余活着的到达西班牙后在市场上被卖掉。哥伦布从第一次贩卖中尝到了甜头,曾大言不惭地说:“让我们以圣三位一体的名义继续运送去凡能卖掉的奴隶。”
由哥伦布发起和由他的继任者继续追随的残酷政策造成了彻底的种族灭绝。在哥伦布于1494年登上希恩潘尼拉岛时,岛上有近20万的印第安人。但到1508年,在短短的14年中,数以10万计的印第安人在战争、奴役和挖掘淘金中消失了,岛上只剩下6万印第安人。
哥伦布不但是个沽名钓誉、欺世盗名、利益薰心的家伙,在津恩教授站在印第安人受害者的立场的揭露中,大量的引用例证及数据,揭露了哥伦布及其远征军在马哈马群岛、希思潘尼拉岛及海地等地对印第安人的残酷暴行。津恩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哥伦布双手沾满了印第安人的鲜血,是个地地道道的杀人犯、种族灭绝者。
为什么过去的美国历史学家和政治家要把哥伦布说成英雄,他们难道看不到哥伦布及他的远征军对印第安人所犯的罪行吗?津恩教授认为,这种对历史的歪曲绝不是因为史料欠缺的问题(即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意识形态问题和某种利益的需要。这种利益可能是经济的,也可能是政治的、种族的或是性别上的。把哥伦布吹嘘成英雄人物,并把他的后继者吹捧为航海家和发现者,而对种族灭绝装聋作哑是一种意识形态上的选择,是为了掩饰过去的丑行与罪恶。
津恩教授阐明了后人该如何对待这一段历史。他写到——
在讲授历史时,人们不必去缺席指控、审判和谴责哥伦布对印第安人所犯的罪行。这样做太晚了,也毫无用处。但把残暴作为进步所需的代价而予以轻而易举的接受至今仍司空见惯。例如,把美国投原子丨弹丨轰炸长岛、出兵越南说成是为了营救西方文明等等。总之,在津恩教授的笔下,哥伦布及其远征于军500年前对印第安人居住的美洲大陆入侵历,其实是一部征服与死亡的历史。
津恩教授认为:哥伦布是个历史罪人,他根本不是什么大英雄!
批评,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似乎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著名历史人物其实没一个是好东西!
(待续)
日期:2012-06-29 12:47:44
——————————————————————————————————————
美国四部曲 第一部:开疆美国
——————————————————————————————————————
(1-014)哥伦布背后的西欧经济
反对美国教科书观点的另外一部著名的美国畅销书:《老师的谎言》。
这部书的观点跟津恩教授一致的地方是猛烈批评了美国教科书的许多说法,比如,它认为将哥伦布当做耶稣一样来歌颂,说他是“划时代的”、“开辟了美洲的新纪元”、“把1492年之前称为‘前哥伦布时代’”等等,统统有问题,因为那些个说法“几乎一切要么是错误的,要么是无证可考的”,“远离了历史事实,进入了神话的境界”。哥伦布的历史,是“一个由谎言、半史实、史实以及删改等等炮制出来的混合物所欺骗。”
不过,作者没有简单的像津恩教授那样走向另外一个极端,没有把大英雄的形象直接推到对立面使之成为一个大恶魔。作者指出,美国教科书的第一个错误是:“淡化先前探险家的重要性”。实际情况是,哥伦布远航不是历史的第一次,应该是“最后一次对美洲大陆的‘发现’”,“哥伦布的重要性首先可归因于欧洲形势的改变,而不是他到达了一个‘新’大陆”。
也就是说,哥伦布之所以能够跟随时代潮流,去最后一次确定过去发现美洲大陆的情况,这离不开时代背景,即文艺复兴的欧洲大背景。与此有关联的是意大利人经土耳其人融合了来至印度的文化、来至希腊(由穆斯林学者保存下来)、阿拉伯的思想及其他文化,创造了某种新的文化形式。
作者还分析了为什么偏偏是欧洲人发现新大陆的种种原因。
最重要的历史大背景的原因——
这得从葡萄牙和西班牙说起。葡萄牙和西班牙是邻国。这两颗“牙”,生长在欧亚大陆最西头的伊比利亚半岛,三面环海,南部隔着直布罗陀海峡与非洲相望。葡萄牙很小,现在的面积不到10万平方公里,人口在1000万多。西班牙要大些,现在的人口在3000多万,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在中世纪的时候,“两颗牙”都是“穷鬼”。因为在那个时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土地肥沃与贫瘠是农业发展的基本保证。两颗牙的海岸线比较长,但是穷山恶水多,种粮食的自然环境根本不行,经济条件自然就很差。
葡萄牙人口迅速增长,国家经济压力愈大,只好想办法向大海中的岛屿要资源——即砍伐荒岛上的树,因为当时还不知道使用煤炭,树木是欧洲人造船、盖屋做燃料的必需物质。所以,葡萄牙人的希望是在本土以外的岛屿发现更多的更丰富的林木资源。葡萄牙找到的第一块海外种植地岛屿就是以“木头”命名的,即马德拉群岛(madeira),在葡萄牙语中Madeira是“木头”的意思。除了破坏环境砍树之外,就是捕鱼。葡萄牙海岸线长800多公里,自古以来大西洋沿岸的葡萄牙人就以捕鱼为生,渔业成为葡萄牙传统的重要生产部门。
国土上种植的粮食不够吃,人多地少土地质量差,除了少量农业、砍树、捕鱼之外,国王还想到了一个办法——向海外发展、移植农业、扩大农产区。在13-14世纪的时候,国王迪尼斯(1279-1325在位)招募航海高手率舰队驶入大西洋探险。葡萄牙人首次登上了亚速尔群岛(北大西洋东中部的火山群岛,现属葡萄牙)、加那利群岛(大西洋东,靠近摩洛哥,现属西班牙)等地。
葡萄牙尝试着把粮食种植到本土以外的海外去,这有点像现代人因为地球太拥挤想将人往月球移民是一样的思维方式。不过,移民这个想法并不是葡萄牙人发明的,在更早的时候,即12世纪,精明的意大利商人已经在海外的巴勒斯坦和地中海岛屿开辟甘蔗种植园。葡萄牙学习他们,找到第一块海外种植地——马德拉群岛(madeira,有“大西洋明珠”美誉,位于非洲西海岸外,属亚热带气候,由含火山的群岛组成。群岛位于里斯本西南约1000千米,离摩洛哥的海岸线约600千米),并于1420年首次登岛,种植三种作物:小麦、甘蔗、葡萄。
葡萄牙人种植的小麦不是欧洲传统小麦,是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欧洲西北角,是欧洲最大的半岛,有挪威、瑞典两个国家,两国在13世纪前主要以海盗掠夺为生,曾经是威震北海的海上霸主,南方欧洲称其为“维京人”,意为北欧海盗。)的新品种,14世纪传入低地国家。甘蔗是12世纪由意大利商人引进欧洲的。葡萄可能是本土的。
1427年,葡萄牙人以同样的方式,在之前探险得到的亚速尔群岛上推广海外种植,并且还在那个岛上发展牧羊业。到了15世纪中叶,葡萄牙的海外种植园扩展到了佛得角群岛(东距非洲大陆最西点的佛得角,即塞内加尔500多公里,现属佛得角共和国)、圣多美岛、普林西比岛(位于非洲西海岸几内亚湾,距大陆 240 公里,与普林西比岛相距 150 多公里,现属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等地。
【网站提示】 读者如发现作品内容与法律抵触之处,请向本站举报。 非常感谢您对易读的支持!
举报
© CopyRight 2011 yiread.com 易读所有作品由自动化设备收集于互联网.作品各种权益与责任归原作者所有.